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勞動法中員工死亡的賠償標準

勞動法中員工死亡的賠償標準

法律主觀性:

壹、勞動法死亡賠償標準

《工傷保險條例》規定,職工因工死亡的,其近親屬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中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壹次性工亡補助金:

1,喪葬補助金為統籌地區6個月職工月平均工資。

2、供養親屬撫恤金按職工工資的壹定比例提供給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因工死亡親屬。標準為:配偶40%,其他親屬30%,喪偶老人或孤兒10%。受撫養親屬的核定養恤金總額不應高於因工死亡雇員的工資。供養親屬的具體範圍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3.壹次性工亡補助金的標準為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殘疾職工在帶薪停職期間因工死亡的,其近親屬享受本條第壹款規定的待遇。

壹級至四級殘疾職工在停薪留職期滿後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享受本條第壹款第(壹)、(二)項規定的待遇。

二、勞動法中死亡賠償金的計算方法

死亡賠償金按照上訴法院所在地上壹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標準計算,按20年計算。但60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1歲,減少1歲;75周歲以上的,按5年計算。具體計算公式為:

1,死亡賠償金(60周歲以下人員)=上訴法院所在地上壹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村居民純收入×20年;

2.死亡賠償金(60歲以上人員)=上訴法院所在地上壹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村居民純收入×(20年-遞增年齡);

3.死亡賠償金(75歲以上人員)=上訴法院所在地上壹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村居民純收入×5年。

第三,工傷認定

職工因下列情況之壹而受傷、致殘或死亡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其範圍是:

1,從事本單位日常生產、工作或者本單位負責人臨時指定的工作,在緊急情況下,雖非本單位負責人指定,但直接關系本單位重大利益的。

2、經單位負責人安排或同意,從事與本單位有關的科學實驗、發明和技術改進。

3.在生產和工作環境中接觸職業有害因素引起職業病。

4.在生產和工作時間及區域內,因不安全因素造成事故,或因工作壓力突發疾病,經第壹次搶救治療後導致死亡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

5.履行職責造成的人身傷害。

6、從事搶險、救災、救護等活動,維護國家、社會和公眾利益。

7、因公、因戰傷殘軍人康復專業到企業工作後舊傷復發的。

8.因公出差期間,因工作原因,發生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故受傷或失蹤,或經第壹次搶救治療後突發疾病死亡或喪失全部勞動力的。

9.在合理時間內在其他合理路線上下班途中發生的事故,屬於工傷。

(1)在合理的時間內往返於工作和住所、經常居住地、宿舍的途中;

(2)在合理時間內上下班途中及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上;

(三)從事日常工作、生活所需的活動,並在合理的時間和路線上下班途中;

(4)在合理的時間內通過其他合理的路線上下班。(上下班途中的傷害,是指在合理的時間和路線上,本應發生的,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

10、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職工因工死亡,其直系親屬依法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壹次性工亡補助金。以上是兆發整理的《勞動法死亡賠償金標準》的回答。com等相關法律知識。如有其他法律問題,請到王法在線法律咨詢平臺,在線律師會給妳專業解答。

法律客觀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金按照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壹年支付壹個月工資的標準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壹年的,按壹年計算;

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當地職工月平均工資3倍的,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為勞動者月平均工資的3倍,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期限最長不超過12年。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 上一篇:MTI翻譯碩士有哪些推薦書目?
  • 下一篇:李寧是哪裏人?他的信息!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