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墻和護城河北京古城墻歷史悠久,最終布局是在明朝朱迪執政時逐漸形成的。據史料記載,北京古城墻周長約24公裏,墻基寬24米,墻高12-14米。全部為夯土墻,表面為墻磚,厚度為8-10米。冷兵器時代的城墻,壹個重要的目的就是防禦,所以極其堅固。
古城墻下的行人事實上,北京古城墻的拆除始於民國初年。民國成立後,中國已經出現了汽車。為了改善交通環境,北京當局在城墻上挖洞。1912年,北洋政府為了修建環城鐵路,拆除了左安、右安、東邊、卞喜四門甕城。從此,北京古城不再連通,普通人可以通過壹孔自由出入。
客觀來說,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北京古城墻對北京的發展是有影響的,這也是梁思成、陳占祥提出“梁晨計劃”的原因。新中國成立時,北京古城墻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管理難度大,經常發生交通事故和人身傷害,與新中國首都的面貌不符。
西便門甕城西便門是外城西南端的壹座小城門,位於北京城墻西南端的瞭望塔旁。主要由瞭望塔、瞭望塔、翁城組成。城門修建較晚,曾被人說“偏”。嘉靖四十三年(1564),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騷擾,加強北京的防禦,確保北京的安全,修建了壹座外城包圍南郊,最後在外城的最西端修建了壹座西便門。
俯瞰北京古城墻的“梁晨計劃”的核心思想是將新城區移至復興門外月壇以西、公主墳周邊,使之成為老城區西長安街的延伸和新老城區的紐帶。同時,釣魚臺和玉淵潭將被建成新的公園和綠地。簡單來說,就是把古城(包括古城墻)保留下來,然後建設新的行政中心,把北京古城的魅力保留到最低限度。
古城墻內的北京古城被拆,蘇聯專家巴蘭尼克的丈夫方案占據主流意見。該規劃提出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在長安街兩側建設新中國首都行政中心。巴蘭尼克認為,當時的北京沒有大工業,但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它不僅是壹個文化、科學和藝術城市,而且是壹個大工業城市。
可惜外國人在城墻上。梁思成和陳占祥的提議沒有被采納。1953年6月,北京市委成立了壹個策劃組,因為在北京動物園的長觀樓辦公,所以叫“長觀樓組”。從此,梁思成、陳占祥的意見不再被班子成員采納。
梁思成在古城墻被拆的時候還是想出點力的。他寫信給很多人解釋古城墻的價值,可惜以失敗告終。最後,梁思成甚至說:“如果再發生戰爭,城墻的垛兒還是機槍的好去處。”當時北京有壹種觀點認為“以皇宮為中心,外面加了層層城墻,充分體現了封建帝王以自我為中心,維護封建統治,保衛農民不造反的思想”。"
壯觀的古城墻梁思成認為古城墻是北京最大的魅力,它的存在讓北京看起來更加完整。梁思成還提出了壹個建議:“在秋高氣爽的季節,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登高遠眺全城,西北的灰色西山,東南的壹望無際的平原,可以如此貼近自然,有壹種壯麗的胸懷。”還有可以變成文化中心或者小型圖書館、博物館、茶點店的塔樓、角樓;護城河可以引入永定河,夏天可以劃船,冬天可以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