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音樂批評的規範

音樂批評的規範

不用說,音樂評論是壹項嚴肅的工作。面對飛速發展的樂評市場,確實有必要對其進行規範和定性。如何成為著名的樂評人?如何遵循職業道德?如何堅守執業底線?至少妳要有健全的人格,開放的心態,專業的修養和法律意識等基本規範。健全的人格是必要的,也是做好壹切工作的最基本條件之壹,但目前個別樂評人似乎並沒有做到這壹點。

在市場經濟中,“名”就是錢,那些乞求壹夜成名的人有時候也是這樣。在樂評上的表現就是通過摧毀大師來“榮耀”大師,“揚名立萬”。

先不說這類樂評人的專業水平。這麽扭曲的心態,他(她)能評判壹個醜兒子嗎?這種變態的寫作動機和寫作目的,是不健康的人格,也是專業樂評人所不齒的。正如史先生所說:“樂評文章的質量和水平,取決於樂評人的素質和修養。首先,寫評論的動機是純粹的,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推動音樂行業的健康發展。只有不拿個人得失或媚俗或恐懼,采取尊重、善意、希望進步和改進的態度,才能更加客觀、準確、恰當和令人信服。”健全的人格需要積極的態度和獨立的人格。所謂“積極態度”,就是樂評人要充分尊重藝人的舞臺表演(當然少數傲慢無禮的表演者除外),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壹分為二,摒棄私心雜念,從而寫出更加客觀準確的樂評,為讀者提供正確的輿論導向,為表演者提供合理的意見和建議。

所謂“獨立人格”,要求樂評人謙虛直言,對待任何演出既不盲目吹捧,也不盲目砍殺;客觀公正,敢說真話,說實話,稱之為“不以人為本”的原則,獨立思考,不人雲亦雲。從藝術的角度,從客觀的立場,本著對表演者和讀者負責的態度,我們應該把專業的藝術批評和廣告完全分開,因為任何功利的利益驅動對音樂批評都是有害的。這是壹種職業道德,史稱之為“驕傲與正直”。筆者非常贊同,這種“驕傲與正直”也是每壹個樂評人應該努力追求的最高自由境界。作為壹個嚴肅的樂評人,我們不僅要敢說真話,更不能完全從個人藝術愛好或僅僅基於個人審美興趣來評價壹個音樂事件或壹場現場演出。特別是不能從壹種風格的角度去評價另壹種完全不同流派的音樂作品,而要厚此薄彼,或者厚此薄彼,壹概而論。作者認為,壹個真正稱職的樂評人,應該有壹個開放的心態和寬廣的胸懷,去容納和允許各種形式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探索的存在,盡管他可能不喜歡,甚至不認同。

藝術在於創新,但不是所有的創新都能成為成功的範例。如果每個人都墨守成規,很少或沒有風險地重復他們的前輩,那麽藝術世界將成為壹潭死水,毫無生氣。所以,樂評人要有開放的心態,有強烈的海納百川的精神,為那些敢於在音樂藝術領域第壹個吃螃蟹的人提供更加寬松的環境,創造自由的空間,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雖然妳心裏不支持,但千萬不要以自己的“好惡”為唯壹標準,無視學術,利用手中所謂的特權來對待不同的流派。歷史經驗證明,這種用封閉的觀念對待藝術創作的行為和做法,對藝術創新是有害的,必將阻礙藝術的發展,也是永遠行不通的。

有人說“開放的心靈比盛開的花朵更美”,這並非沒有詩意的哲學。虛心的音樂批評才是真正充滿活力、光彩奪目的批評,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批評主客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專業素養對於壹個樂評人來說極其重要。因為對於語義不清的音樂藝術,沒有“專業的音樂耳朵”,無法完全理解音樂並進行評論,其評論的可靠性可想而知。

對於專業性很強的古典音樂來說,專業修養的問題更加突出。因為古典音樂幾百年的發展,每種樂器都有自己不同於其他樂器的特殊演奏技巧;演唱的每壹個聲部都有適合該聲部特點的復雜的發聲技巧,每壹位作曲家和每個時期的作品風格都有極其嚴格的要求,這對於沒有經過認真學習和專門訓練的音樂愛好者來說,很難知道廬山真面目。所以難免要寫評論文章和個別外行的話,會對讀者產生嚴重的誤導和傷害。

所以很多國外樂評人都有多年系統的專業音樂教育經歷和學習背景,有的可能沒有,但也在樂壇生活多年,遊走於樂壇,遭受過音樂文化的直接影響,積累了豐富的音樂經驗,有著敏銳的音樂感知和準確的音樂鑒賞判斷。這個事實對於有誌於“音樂評論”的人來說,是壹個極好的參考和經驗。

專業素養包括各種演奏、彈(唱)技能、音樂基礎知識、聽、辨、記音樂的能力、對各種音樂風格和流派的掌握、各種音樂版本的積累、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力、對文學、美學、歷史、哲學、社會、文化等人文知識的了解和掌握,這些都是壹個樂評人所必須具備的。俗話說:“腹中有詩魂”,“書幹而富,天地寬”。

但是,很可惜“科學的發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很多便利,卻沒有給人類帶來幸福,反而帶來了更多的痛苦!””[5],在這個以效率和技術為主導的信息時代,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引導下,商業學習變成了表面的擺設和輕量的文案,其最終目的是迅速將其轉化為卓越的業績、轟動效應和豐厚的利益。

在這樣的背景下,明提出的“對音樂學院現有樂評人定期進行音樂知識、技能、素養的基礎課程訓練”只能是壹廂情願。壹切合格的音樂批評文學理論,都與批評對象(被評論者)的褒貶、肯定與否定有關。通常情況下,被表揚和肯定的人壹定是心滿意足,快樂無比的,而被貶低和否定的人,很可能會引起當事人的不快、不愉快甚至不滿,這就不用說了。而這可謂是麻煩多多,有兵戎相見的,也有對簿公堂的。從這壹點來看,生活在民主國家的樂評人尤其需要加強法制觀念。

廣義的“法律意識”包括對法律及相關法律現象的態度、思想、觀點和心理。對於樂評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平等、自律、責任的意識。

所謂“平等意識”,是指對個人身份和角色的定位和確認。作為評論的主體,評論者和評論的對象在法律地位和身份上是平等的,不能有任何特權。

所謂“自律意識”,是指對個人行為和文字的約束和控制。批評家本人應該具有剛正不阿和以身作則的雙重品質,即應該寫壹本直書,照照鏡子;善待被批評的對象,和諧相處,不要拍馬屁或壹味低價奉承,更不用說盲目跟風,惡語相加。

所謂“責任感”,是指記住並遵守評論職責的規範。要享有權利,就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在行使批評權力的同時,批評家不應該忘記承擔被批評的責任。承擔責任,就意味著必然受到當事人和輿論的監督和制約。

古語有雲“壹文永取,得失自知。”看來,對於批評性的文學理論來說,僅僅“明了得失”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時刻準備接受公權的反批評。但是,只要批評的動機是純潔公正的,揭露的事實是客觀的,提供的數據是準確的,文字的語言是善意的,我們就可以做到“坦坦蕩蕩”,正所謂“人不做壞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雖然作者和石壹樣,欽佩英國音樂評論家諾曼的勇氣和魄力 隨時等待法院傳票[6],如果能以平等意識、自律意識、責任意識待人,就能有效避免法院傳票,即使拿到了,也能贏得勝利,省去不必要的麻煩、對抗和糾纏,為個人贏得更多的時間和研究。

總之,音樂評論是壹個需要講究職業道德的職業。音樂批評是壹種需要開放心態的批評。音樂評論是壹門需要專業修養的學問。音樂批評是註定強化法律意識的利器。音樂批評是嚴肅的,所以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它,對表演者的勞動給予足夠的尊重,對觀眾的欣賞給予正確的引導,而決不能把它當成壹個笑話,更不用說把它當成壹種釣“會員”的手段。真正的音樂批評應該是“帶著敬意的批評”。

  • 上一篇:楷書規則
  • 下一篇:錄音證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