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從美國霸權的角度來看,問題就“大大”了。
美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很重要的壹個原因就是它的貨幣是通用貨幣,全球貿易尤其是能源貿易都是以美元定價和結算的。美元印出來,需要在全世界花,維持美元的霸權地位和美國的霸權地位。
如果美國再次成為制造業強國會怎麽樣?
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太高。當然,勞動力成本高也能打造制造強國,所以多付出!增加工資會增加企業成本,壓縮企業利潤,提高產品價格。產品漲價後妳還有競爭優勢嗎?
當然,如果妳生產的產品是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生產的高端科技產品,比如大飛機、高性能航空發動機、高端芯片等。,那麽只要妳質量好,價格高,就會有人買——比如大飛機,世界上只有兩家公司,波音和空客,妳只能選壹家。不買波音,只能買空客。
但在低端領域,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比如除了蘋果和黑莓,還有華為、三星、小米、OPPO、VIVO等等。消費者不壹定要買妳的蘋果吧?
另外,即使妳想買壹個蘋果,同樣壹個蘋果,中國制造和美國制造的價格還是相差很大。同樣的IPhone11,國產,6000人民幣。美國能制造嗎?我不能!看看生產蘋果的富士康。中國的工人壹個月工資四五千,但是在美國,妳能給美國工人四五千嗎?那可是月薪四五千塊啊!如果用美元生產的IPhone11賣6000人民幣,恐怕妳賺的錢都不夠給美國工人發工資,更不用說交稅,交各種水電費,給美國工人買保險,社保,醫保了。所以,妳要賣壹部美國IPhone11至少6000美元。這就是問題所在。同樣的IPhone11,中國制造的要6000人民幣,美國制造的要6000美元。妳買誰的?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視、微波爐、服裝等產品也可以適用這個邏輯。當然,妳的價格高也沒關系。我的政府可以多給人民壹些錢,然後下令把所有外國產品擋在美國門外,讓人民只能買到“美國制造”。
但在這種情況下,妳的美元霸權呢?這些年來,美國負責印美元,然後用它來購買世界各地的商品,讓世界幫美元壹起花錢,美元才能維持霸主地位。不允許外國商品進入美國,美元就出不去。美元走不出去,就失去了國際貨幣霸主的地位。美元的霸權沒了,美國的霸權也沒了。如果妳讓外國產品進來,妳生產的產品就沒有競爭優勢。美國再工業化的結果就是生產了很多東西,沒人買。
誰能想出壹個讓美國魚與熊掌兼得的辦法,壹方面賣很多美國產品,另壹方面撒很多美元,兩者並不矛盾?誰也找不到壹石二鳥的辦法,讓美國兩全其美。美國要麽放棄霸權地位,要麽重新成為制造強國,兩者只能二選壹。
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2020年gdp為21萬億美元。但在這21萬中,第三產業的GDP占81.5%,制造業的比重扣除礦業和農業後只有11%。
美國律師行業貢獻了6%的GDP,也就是說美國每年的律師費是654.38美元+0.2萬億。
在當今世界,6543.8+0000億美元是壹個門檻。世界上有195個主權國家。如果美國律師單獨組成壹個國家,他們的GDP可以碾壓大部分國家。
據世界銀行統計,2020年,全球GDP超過100億美元的國家只有16個,分別是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印度、法國、意大利、加拿大、韓國、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西班牙、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亞。
所有的服務業都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
因為美元是世界主要的結算貨幣,如果美國堅持參與國際循環,美國會不會再工業化對美國經濟來說不是特別重要,因為可以用美元換取中國生產的廉價工業品。
但特朗普政府堅持與中國經濟脫鉤,對中國輸美產品征收高額關稅。
減少與中國的物質貿易意味著美國必須創造自己的物質財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的再工業化決定了美國能否打贏與中國的貿易戰。
美國的再工業化是上屆特朗普政府特別熱衷推動的計劃。
雖然拜登政府上臺,叫停了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壹系列政策。但為了照顧國內的民族主義,拜登政府還是會推行美國再工業化的計劃。
但是,美國要真正實現再工業化,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
孤立的系統只能維持熵增的狀態,所以美國重工業化其實是個偽命題。
正確的命題應該是:誰能幫助美國再工業化?
換句話說,他壹個人處理不了美國的再工業化。所以美國政府的政策是盡可能把世界各地的大企業搬到美國。但事實上,美國目前的經濟土壤已經不適合大企業生存。
美國曾經是壹個偉大的工業化國家,這是壹系列歷史原因造成的。把這個過程分析清楚,就明白為什麽美國自己不能再工業化了。
上世紀初,為了解決數學證明問題,數學家希爾伯特提出了公理化原理。最通俗的語言中的公理化原則,是指壹個系統要得出壹個明確的結論所必須具備的最少元素數量,以及這些元素之間的關系。
根據公理化原理,壹個自演繹系統至少要有兩個元素,元素必須滿足獨立性和兼容性的要求。
套用到國家工業化這個命題上,這兩個要素:壹個是人,壹個是環境。
其中,人包括兩個獨立而又整合的要素,壹個偉大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壹個高素質的工作者。
19年末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幾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企業家,分別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鋼鐵大王卡內基,投資銀行家JP摩根。
洛克菲勒創建了標準石油公司,後來根據美國反壟斷法拆分成30多家公司,但這30家公司最終形成了美孚、殼牌、BP、雪佛龍四大企業。
鋼鐵大王卡內基改革了煉鐵和煉鋼的工藝,大幅度降低了煉鐵和煉鋼的成本,直接將鋼材價格從每噸100美元降到每噸12美元。
19年末,美國經濟飛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
當時美國的城市建築和歐洲差不多,以磚木結構為主,建築效率低,高層建築少,土地利用率低,城市非常擁擠。
因為卡內基鋼鐵可以大量提供廉價的鋼材,所以成為了最好的建築材料。
鋼材可以在工廠預制,只要運到工地,用鉚釘安裝即可。
鋼結構建築不需要腳手架,就是腳手架本身。此外,它不需要壹個巨大的建築工地,也不會產生噪音或灰塵。同時,它不需要像混凝土建築壹樣等待混凝土凝固,建造鋼結構的時間只取決於工人手腳的靈巧程度。
於是從1900年到1902年短短兩年,紐約曼哈頓就建起了100多座鋼結構的高樓。
著名的帝國大廈用了壹年多的時間建成了400多米高的世界第壹高樓,就因為它是鋼結構建築。
洛克菲勒和卡內基是從底層工人中脫穎而出的傑出管理者,只有在當時壹片空白的土地上才有機會誕生。
根據篩選方法,樣本總數越大,篩選出的個體越好。
所以從底層工人中脫穎而出的企業家是最優秀的,因為窮人和底層人民是最大的人群。
當時的美國是壹個新興國家,傳統力量薄弱,吸引了很多非常有才華但身無分文的人。這是移民國家的優勢。
尼古拉·特斯拉出生在克羅地亞的壹個農村家庭。大學的時候,他因為交不起學費被迫輟學,於是去了愛迪生的公司工作。
本質上,特斯拉雖然不是科學家,但他是壹個偉大的工程師,知道科學理論的本質,有很深的直覺。
特斯拉發明了交流電,升壓降壓都很方便,所以很容易遠距離傳輸。
由於特斯拉的發明,美國很早就實現了電氣化。
1930年,美國紐約帝國大廈有74部電梯。
摩根大通收購愛迪生電氣公司後,成立通用電氣公司,成為美國四大支柱公司之壹。摩根財團開創了壹種全新的資本積累模式,即通過收購兼並企業,投資未來的科技項目進行擴張。
但是投資導向的擴張模式有壹個前提,資本收益必須是正收益,而收益和成本是密切相關的,成本和市場規模密切相關。
中國2019年發電量為7.5萬億千瓦時,美國同年發電量為4.4萬億千瓦時。在發電量方面,中國的市場規模是美國的1.7倍。
因此,美國的再工業化面臨著優秀管理者的篩選問題和市場規模成本競爭問題。
當然,美國仍然保留了相當的工業制造能力,尤其是在計算機、航空、航天等高科技產品的制造方面。
美國確實有相當大的優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已經很久沒有經歷大規模戰爭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是美國的護城河。美國200年穩定發展,制度相對合理。
但是,制度再完備,也擋不住老人的磨煉。而且制度越完備,慣性越強,剛性越大。
美國阿利·伯克號驅逐艦是20世紀70年代研制的。到了2020年,阿利·伯克號驅逐艦已經發展到第三代,但設計團隊還是和上世紀70年代壹樣,設計者都是70~80多歲的老人。
今天的美國不像100年前那樣充滿活力。
美國再工業化控制中國的可能性只有1。但這是不可能的。
沒有這種可能。世界上沒有壹個國家把自己的工業掏空了,重新工業化。如果沒有這樣的案例,即使美國想這麽做,我想也不會有多大作為。他壹直在鼓勵國內海外生產線回歸,但收效甚微。
美國產業空心化也相當嚴重。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10%左右,而堅持制造業立市的德國和日本的比重都在20%以上。在工業化進程中,中國的比例已經達到30%。可以說,如果美國GDP不變,制造業比重上升到20%,國家綜合國力會更強。
為什麽美國沒有再工業化的可能?
第壹,美國的產業工人規模大幅萎縮,很多以前的產業職能也轉移到了服務業。美國要想強行推進工業化,那麽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缺少工人。哪裏能找到那麽多懂技術守紀律的工人?看了美國紀錄片《美國工廠》,有壹個直接的感受,就是美國的產業功能、專業技術水平、職業素養都不如中國。
第二,美國沒有配套的產業鏈。制造業的發展有壹個不可或缺的前提,那就是完善的配套產業鏈。如果沒有產業鏈,那麽壹切都需要進口,這樣成本會很高,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沒有競爭力。中國出口的什麽商品在國外這麽有競爭力?主要原因不是勞動力價格低,而是產業鏈完善,使得產品價格相對較低。
第三,美國人不願意從勞動強度低的服務業轉向制造業。相對於累人的制造業工作,服務業很輕松。目前美國75%的GDP是服務業生產的,服務業吸收了美國80%以上的勞動力。而且服務業的平均工資並不比制造業低。收入壹樣,誰會願意從服務業轉到制造業呢?
先下結論吧。美國的再工業化幾乎不可能,因為美國和世界的現實不允許它走回頭路。
二戰末期,美國以其全球工業化能力領先世界。那是什麽時候?當所有電力普及時,就是在所有領域引入電力應用。這個階段也被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這時候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就是電力大規模應用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現在已經到了矽片普及的時候,也就是各個領域都引入了芯片控制應用。這個階段也被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就是大規模芯片應用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權力大眾化的時代,美國是全球的領導者。現在芯片普及的時代,以美國的科技能力,當全球老大也在情理之中。這種情況下,美國怎麽可能回去吃電力普及的剩飯?這是逆勢而為。美國是精英國家,不太可能走這種“反生產”的錯誤路線。
美國現在要做的是在高科技上領先,而不是和在勞動力上有優勢的國家競爭。我們應該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上做文章。所以前總統特朗普其實屬於壹個沒有看清美國發展道路的失敗者。他想用槍治國,試圖逆勢而行,所以壹任下來。不得不說,美國的這個糾錯機制真的很厲害,讓美國不會永遠在錯誤的路線上狂奔。
在這壹點上,美國的未來是做全世界高科技的孵化器,研究最底層的技術,然後靠高利潤率來提高個人生產率,從而維持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所以美國現任總統鼓勵高科技移民,匯集世界上最優秀的大腦,給出最好的條件,孵化最先進的技術,才是美國復興的正確道路。美國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對私有產權的完善保護,正在讓這些高智商人才趨之若鶩。這是美國復興的解藥,那個再工業化其實是毒藥!
妳想想,美國的勞動力到底有多貴?再工業化如何與其他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競爭?這樣的工業化難道不是在美國經濟上吸血的水蛭嗎?另外,現在世界上所有的生產活動都是為人類服務的,地球所能承載的人口是有限的,這意味著工業生產的天花板已經隱約出現。這個時候,美國在這個已經可以看到天花板的領域進行競爭,是絕對不明智的。只有搶占技術制高點和利潤制高點,美國才能永遠做老大。
美國人的工資太高,以他們的工資水平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不出去給任何人。
更糟糕的是,不僅僅是工資水平高。還有工人對勞動福利等方面待遇的要求,對生活水平的要求會限制美國的再工業化。
簡單來說,對於底層的美國民眾來說,如果被要求做遠低於當前平均水平的勞動強度的工作,工作要麽枯燥乏味,要麽要從零開始學習很長時間的專業技能,他們願意組織罷工或者走上街頭抗議遊行。
退壹萬步講,對於壹些不思進取的人來說,還能靠高福利生活,比當流水線工人強多了。
高福利取消了怎麽辦?然後繼續上街。
再工業化?它不存在。
美國要搞“再工業化”,這是壹個系統工程。為了培養技術人員和工程師,有必要開辦壹所工程學校和壹所“藍翔技術學校”。有老師嗎?有人想學嗎?
1.認知:美國今天還能算是工業強國嗎?首先必須明確,美國當然是當今的工業強國。我們常說美國工業空心化,其實是不準確的。
美國還保留著大化工,因為用的人少,利潤高。人們熟悉陶氏化學杜邦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但是他停止生產大量的普通產品。
當然目前美國工業還是很強的。比如高端產業,美國有波音。通過不斷提高準入門檻,很多國家原有的飛機產業被碾壓,只剩下波音和空客。但如果沒有中低端的支撐,有時候高端產業會很尷尬。
現象:其實美國的“再工業化”過程早已開始,美國的“再工業化”過程早已開始。我的壹個朋友現在在美國做工程師,他們公司正在美國新建三個全自動代工廠。
美國的土地便宜(基本上和免費的錢壹樣),能源便宜(電便宜,水便宜,天然氣便宜,石油就更不用說了)。那麽如果是全自動生產線,自然會回到美國來。我朋友的公司真的已經開始慢慢把生產線從中國拉回美國了。
宗教和國民性無關。每個人都在為生活而工作,但美國資本家的主要目的是利益最大化,這壹點永遠不變。
歸根結底,美國全自動化工廠的成本可能比中國低,所以產業回流是很自然的。但是,到底能流回多少,很難說。畢竟目前國內物聯網產業革命如火如荼,人力成本孰高孰低下結論並不為時過早。
三、本質:美國再工業化並非不可能。關鍵取決於幾個因素。俗話說,壹切皆有可能!美國的再工業化也是如此。在我看來,它成功的關鍵取決於幾個因素:
首先是技術因素。由於美國勞動力成本高,工會力量強,中國模式不適用於美國。中國曾經在勞動力成本逐漸增加,勞動密集型企業盈利困難的時候提出產業升級,但後來不了了之。美國再工業化的前提是資本主義企業家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持,使生產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
第二是資本支持。美國金融發達,投機性強。華爾街和猶太資本財團對傳統行業不感興趣。在薅羊毛割韭菜是他們的專長,而美國資本屬於寄生資本。資本家沒有興趣投資傳統行業,尤其是高投入、自動化、智能化、低利潤的行業。這是美國政府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是資源和能源。傳統產業對環境不友好,汙染大,耗能多,原料來源也需要解決。很難建立完整的產業鏈。當然,由於頁巖油和頁巖氣的蓬勃發展,美國能源便宜。美國還有巨大的煤炭資源,需要犧牲環境。
第四是貿易問題。全球自由貿易體系會被摧毀嗎?否則,美國的傳統產業將面臨巨大競爭,在價格戰的打擊下難以生存。因此,美國將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構築貿易壁壘,自由貿易體系將不復存在。這種逆全球化開歷史倒車的行為會加劇國家間的沖突,世界將會動蕩不安,美國也難以獨善其身。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中美都壹樣。美國再工業化的道路將是曲折而艱巨的。全球經濟衰退將是壹種新常態,這種變化的深遠影響是巨大的,不可知的。
最後壹句話:資本家的貪婪掏空了美國,這是事實。其實美國再工業化是有可能的,但是傳統低端制造業沒有辦法復蘇。勞動者無法通過提高學歷來實現再就業,資本家為了給自己賺取更多的利潤,撕裂了美國的社會結構。
只能說很難。太難了。
理論上的美國再工業化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首先,似乎不可能有壹個統壹的政治環境,並致力於工業化和總統。民主黨不會做這種事,* * *和黨也沒興趣。唯壹有興趣了解王的人還在擔心。
二是要有完善的教育體系。為工業化培養合格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至少現在看美國是不可能的。有能力的當地白人得學金融或者法律。現在美國只是在吃老技術,吸引壹些外國人才。關鍵是這幾年美國搞政治迫害,中國理工科學生很難留在美國。其他金融和法律專業的學生想要什麽?除了中國人,還有哪個留學生願意做不掙錢的工程師和工人?都去了金融,法律,軟件。
多少年前,波音747還是壹個機型,現在還在冒著巨大的安全隱患飛行。波音不想做新機型嗎?
為什麽美國重啟登月計劃這麽難?要知道,就算美國第壹次假登月,也還是有的。就算當時的設計師和制造商死了,至少還有圖紙吧?但是我不能按時到達。現在我要測試俄羅斯火箭去空間站。
如何解決這兩個關鍵問題?個人估計,即使《睡王》現在很努力,美國完成再工業化也至少需要20年,光是人才的積累就足夠美國努力了。
美國去工業化已經二三十年了,技術工程師和技術工人都流失了。現在美國估計沒有培養技術工人的職業學校和職業學院,那怎麽找老師呢?就算花大力氣建立了職業學校,美國的年輕壹代願意上職業學校嗎?此外,美國政府高官高呼要把生產線遷回美國。這些四體四糧的政客真的是滿嘴地址不明,張嘴就來!把壹條、兩條甚至十條生產線搬回美國很容易,但把產業鏈搬回來就更難了。沒有五年或者十年是不可能的。最後,美國工人的勞動力是世界上最貴的。也就是說,生產成本也是全球最高的。當然有人想要妳生產的高精尖產品,但如果是壹般的工業品和日用品,誰買得起?所以所謂的“美國再工業化”是個假議題,根本不可能實現!
按照美國智庫原來的壹廂情願,只要美國控制了金融(也就是美元霸權)、高科技(知識產權)、能源(主要是石油),把苦、累、臟、汙染的行業留給其他國家,什麽都可以容忍。結果很尷尬。第壹,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打破了美國的這壹夢想,廣大草根白人(被稱為紅脖子)的困境成為美國的壹大難題。特朗普主要靠這個票倉險勝希拉裏。第二,這是新冠肺炎的壹場流行病風暴。簡單的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使美國處於非常被動和尷尬的境地。促使美國下定決心在特朗普過去工業回歸的基礎上實現再工業化。但是,這事好談?
第壹,美國目前的國情根本不適合資本投資1實業。資本家以投入產出比為目標,也就是說,他們總是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他們更喜歡市場大、勞動力成本低、社會環境有利於企業發展的國家和地區。
2.美國最大的問題是勞動力成本。
(1),美國工人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時。還有假期,誰也休不起。而且有向5天6小時方向努力的趨勢。多壹分鐘都不行,雙倍加班費。
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企業需要經常加班。而且沒有加班費,或者加班費低。這顯然是壹個很大的沖突。
(2)美國白領和藍領的時薪比我們高幾倍,也比壹些落後國家高很多。
3.美國工人的工作環境要求相當高,資本家的投入肯定要多很多。
4.在美國,各行各業的工會都在維護工人權益,容易出現集體罷工,真的讓資本家除了恐懼什麽都感覺不到。
5.美國員工的五險壹金的配送成本也比歐洲以外的國家高出數倍。這就需要公司買單了。
第二,美國這幾年強行拉進來的資本,很多年後只能應付跑腿。1,前幾年已經進入美國,或者已經回到美國。
我們的工業項目陸續投產,這些老板們苦不堪言,大部分都處於勞資困境。
2.由於美國的軍事和技術實力,壹些企業不得不在美國設廠。但是,誰會認真去做賺錢少,賺錢難的事情呢?!除非是美國民族主義特別強的美國老板。
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本家早就國際化了。換句話說,他們基本上已經把整個地球當成了自己的家,把整個世界當成了自己的投資選項。有沒有美國民族主義特別強烈的資本家?
客觀來說,從技術角度來說,如果美國再工業化,讓美國重新成為制造業強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美國再工業化幾乎是不可能的。以美國2020年的GDP劃分為例。2020年美國的GDP是21萬億美元,但在這21萬億美元中,第三產業的GDP占了81.5%。剔除采礦業、農林牧業,制造業比重僅為11%。僅美國律師行業就貢獻了6%的GDP,即超過1萬億美元。世界上GDP達到1萬億美元的國家應該不超過20個。所有的服務業都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所以,美國做不到以下幾點。美國再工業化幾乎是不可能的
第壹,再工業化要有足夠的產業工人,這些產業工人也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些美國人顯然已經走了。現在的美國“政治正確”,“自由民主”。顯然,沒有那麽多合格的產業工人。
2.為了再工業化,美國永遠不能降低生產成本。目前,美國的制造業依靠高科技來維持額外的生產成本。以飛機為例。世界上民航客機的制造商只有兩家,不是波音就是空客。如果中國商飛發展順利,他們的好日子很快就到頭了。
第三,要再工業化就要有完整的產業鏈,美國要重建就要有完整的產業鏈。那麽需要的人力物力就不是幾萬億了。這需要足夠的人、足夠的錢、足夠的市場和足夠的時間。顯然,這些都不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