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應該具備這些科學知識:(1)基礎知識(文化、法律、世界觀)。
基礎知識,包括數學、科學、文化、語文、地理、法律等。,應達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9~12年),東部發達地區45歲以下農民應在12年以上。(2)基礎專業知識。
環境、生物、計劃生育等專業知識。(3)就業和謀生的專業知識。
如壹、二、三產業的專業知識,如農業技術、工業技術、旅遊接待、家庭管理等。(4)自組織發展的管理和法律知識。
如農民合作組織建設、農村常用的法律法規(土地、房產、婚姻、繼承等。)、農村公共管理常識、村莊規劃建設、企業管理等。(5)參與市場與人交往的溝通知識。
如市場營銷、計算機網絡使用、公共關系、外語口語、策劃常識等。(6)大型項目和行業的融資知識。
如項目申報、技術轉讓和研發、企業投融資、企業上市、股票交易等。
2.關於走進大自然的30個單詞的知識
我從大自然的啟示中了解到啄木鳥和食蟻獸的生活特點和特殊能力。從他們身上,我突然想到了壹個問題,得到了壹個啟發:
在農村的果園裏,我們經常發現害蟲鉆進樹幹和成熟的水果裏。為了保護果樹林,農民不得不噴灑大量殺蟲劑。結果如何呢?不僅成本高,而且人吃了,超標的農藥讓人害怕。如果害蟲沒有被及時殺死,人們不得不砍掉那些“無藥可救”的果樹。現代農村,不可能有那麽多啄木鳥幫果樹看病。
大自然給了人們很多靈感。飛機是根據蜻蜓發明的,流線型的船是在海底的鯨魚之後發明的。所以我在想:我們為什麽不模仿啄木鳥的嘴和食蟻獸的舌頭,做壹個便攜式的害蟲防治機呢?在這臺害蟲防治機器中,我們可以安裝壹個計算機芯片,這樣它就能準確地檢測出患病的樹木。然後,我們可以按下手柄上的壹個紅色按鈕,壹根類似啄木鳥嘴的尖尖的鉤狀鋼管就會從裏面彈出來。它能準確地在有害蟲的樹上打壹個微小的洞,然後用帶鉤的鋼管嘴把它鉤出來。白蟻呢?不要慌,我們可以先把鋼管嘴放進去,然後按下綠色按鈕,壹條類似食蟻獸的舌頭就會從裏面彈出來。黏糊糊的長舌頭壹“鉆”進洞,白蟻就被輕松徹底消滅了。
大自然是多麽美麗啊!我熱愛大自然!
3.我國農業自然資源利用存在哪些問題?
農業自然資源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的基礎,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面臨嚴峻挑戰。
壹是中國人均資源相對較少,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資源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
3%、14。3%和32。
3%,人均資源數量和生態質量仍在下降或惡化;二是農業生態系統惡化,自然災害頻發。例如,沙漠面積占陸地面積的15。
9%,約1/3的國土受到沙塵暴的威脅。草地退化面積達到1。
3億公頃,而且還在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擴張。生態系統失衡導致各類農業自然災害增多,每年受災面積達4000萬公頃。
第三,農業環境汙染日益嚴重。目前我國化肥使用量為41.24萬噸,平均施用量超過400公斤/公頃,遠遠超過發達國家225公斤/公頃的安全限值。農藥年使用量為654.38+0.2萬多噸,其中654.38+0。
36億畝農田受到不同程度的農藥汙染。因此,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自然資源,滿足日益增長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是我國“三農”發展的重要內容。
4.農民、工人、知識分子是什麽意思?
農民
解釋1:
通過從事農業勞動而占有或部分占有生產和生活資料的人。它是在原始社會解體的基礎上,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而出現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農民的經濟性質是不同的。在奴隸社會,有自耕農和奴隸農民。前者是在小土地所有制基礎上從事個體勞動的自由農民;後者是佃農,從大地主那裏租小塊土地,地位介於自由農民和奴隸之間。在封建社會,除了自耕農,中國還有大量租地主土地的佃農。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農民分化加劇,形成了雇農、貧農、中農、富農等階級。農民通常指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者和勞動者,即貧農和中農。
從清朝及以前直到國民遷居中國,當時由於工業經濟的落後,農民是社會勞動力的主力軍,主要依靠自然經濟生活,多為佃農和自耕農(包括以種植和養殖農業為主的地主);這壹時期,除了部分遷入城鎮從事工商業經營或成為產業工人的人,由於當時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限制,大部分人滯留在原出生地,而許多沒有土地的農村居民則靠給地主打工為生。按照工期的長短,這些人多被稱為“長工”和“短工”,應該屬於職業。長工指常年雇傭,短工屬於季節性雇傭。
解釋二:
農民(Farmers),對應的英文單詞peasantry比較貼切,中文指以種植和畜牧業為生的農村人,也可以指農村勞動力(人力資源);農民壹般是“農場工人”(包括農民),屬於壹種職業;農民是指貧窮的農民。農民是指中國農村地區主要從事農業、林業、漁業或畜牧業(自然經濟)的家庭。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中國不同時期對“農民”壹詞有不同的理解。
到了唐朝,最大的莊園收留了幾百個顧客,每家幾口人,於是就有了顧客居住的村落。後人把農村稱為“莊”,把農民稱為“莊戶”,把農民稱為“莊家”,差不多就是由此開始的。
工人
解釋:
工人英文名發音g ngrén[mill hand;勞動者;工]在古代被稱為“工匠”。今天指的是不擁有生產資料,靠工資為生的產業工人或體力勞動者。通常是指受雇從事體力或技術勞動以賺取工資的人。他們自己並不擁有生產資料,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獲得工資收入。
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腦力勞動者,主要創造、積累、傳播、管理和應用科學文化知識。他們分布在科研、教育、工程技術、文化藝術、醫療衛生等領域,是我國“中等收入階層”的主體。
5.如何提高農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農村地區和農民受到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和危害,包括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幹旱、沙塵暴和蟲害。
提高農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加強和改善住房、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以預防災害,如選擇好的宅基地避開滑坡、泥石流的隱蔽地帶,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以預防地震,加固河流堤壩,設計和疏通排水溝以預防洪水等。二是推廣節水蓄水技術,防止幹旱;三是排查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隱患,盡快治理;第四,加強環保教育,植樹造林,逐步實施汙水和垃圾處理技術,改善農村環境,防止沙塵暴、蟲災等災害;第五,加強農民自然災害知識的普及教育,提高農民在災害中緊急避險和自救互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