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軍事文明水平從誕生到逐漸消亡不斷提高是必然趨勢,但矛類武器的生命周期遠超同時期誕生的大部分原始武器,如斧、匕首、戟等。作為第壹刺兵,其具有獨特魅力的傳奇壹生,幾乎可以稱為中國古典軍事文明史的縮影。時至今日,提到槍和矛,依然能讓很多軍迷興奮不已。
明清時期是火器大發展的時期。火器越來越精良,無論是射程還是殺傷都占有絕對優勢,尤其是明朝中後期,冷兵器輔助火器的現象開始出現。
但在明朝中前期,冷兵器仍處於主導地位。此時因為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加上幾千年的實踐經驗積累,簡單器械的用法開始出現各種變化,導致武術出現流派分化的現象。
明代軍事典籍《武北誌》不僅保存了宋代《武景宗要》中的槍式,而且詳細記載了明代幾種槍矛的特點和形制。書中記載了此時制作長矛的諸多細節,如:槍桿為木質,且“木質較輕,略軟”,並建議最好將木材劈開而不是鋸斷,因為鋸出的木紋是傾斜的,容易折斷。切竹膠合的柄腰太軟,北方的竹子太幹,不適合做槍桿,而木桿很適合南方的竹子。
書中還指出,造槍工匠必須熟悉長槍的實用精神,才能造出好槍。槍桿要做的前細後粗,尾部粗可以讓手柄飽滿,而桿身中間和前面不能太細太軟,避免有效傳遞動力。
戚繼光,名將,冷戰經驗豐富。戚繼光在浙江抗擊日寇時,拋棄了腐朽的地方守軍,重新招募勇敢的年輕人,親自訓練、授課,並根據南方水鄉澤國獨特的地理特點,發展出由長槍、耙子、狼鏟、刀手組成的特殊鴛鴦陣——“以矛救牌,以矛救矛,以短兵救矛”。長短兵器相互配合,形成有機結合,成為明代軍事理論應用中的壹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戚繼光的軍事著作《新著》詳細記載了槍術的起源和發展:“夫用長槍之法,始於楊,名為梨花,天下鹹。”戚繼光本人執掌軍隊多年,也在書中寫下了他對武術技巧運用於軍陣的見解:“如果運用於軍陣,那就不壹樣了。為什麽?法欲簡,立法欲疏。除非是簡單的,否則沒有辦法解決混亂和糾正,如果是稀疏的,就沒有辦法前進和後退。左右必須有矮兵相伴,長短會互相守護,這樣才能互相依靠,放松氣機,各顯其能,而不至於崩潰。孫子兵法說:氣盛則戰,氣盛則避。”戚繼光還針對長柄武器在實戰中經常與短柄武器扭打的問題提出了解決辦法:“長柄武器壹定要用短,那又怎樣?長槍架的手很容易變老。不懂得短用,就會壹槍不中,或者不到位。短臂的話會被領導誤會,就是必須赤手空拳跟上。壹出手,這叫孤註壹擲,弊端很多,學者也犯了很多錯誤。簡而言之,手和步應該結合起來。壹槍沒打中,就慢慢踩退出,著急就用手把槍收回來。他不能交給我的槍,所以不敢輕裝進入;我手裏的槍會退到壹尺多,還能刺到人,和矮個子軍人的作用壹樣。用長用短也是壹個秘密。”此外,戚繼光在下面的空間記錄了六合槍法的具體招式。
明朝中後期,越來越依賴直接火器。這樣的戰術使得投射的步兵需要有堅固的戰線支撐,而明軍則需要用長槍、戰車、大牌構築防護,避免被騎兵沖突擊敗。到了明朝,使用長槍的技術開始分化,演變成各種流派,很多流派比較復雜,只適合在農村作戰。戚繼光在著作中多次指出,所謂“花槍、花刀”等技術在戰鬥中毫無用處。當然,民間武術家也有重視軍事格鬥技巧的流派。前面提到的釋凈顏和他的弟子吳昊就是這類人的代表。
武訓的武功大多是師承的,在武學上有很多造詣。後來因為明朝滅亡,不願意被清朝利用,所以壹輩子壹個人生活。他所著的《兵書》詳細記載了當時流傳的各派槍法,並附有詳細的步法和身法圖,是研究明代武術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料。
進入清朝後,由於清朝統治者忙於削弱關內漢人的反抗,殘酷鎮壓軍事、武術著作和研究,導致國內軍事技術長期停滯甚至大倒退。直到第壹次鴉片戰爭之前,清朝的統治者並沒有遇到什麽強大的先進文明的對手,所以他們的矛槍技術也還停留在中世紀的水平,這就幫助我們查補了壹些中世紀缺失的資料。
清代八旗綠營兵仍有長槍和兵卒,清代軍事典籍中也有不少矛槍的記載,但其整體長度較宋明時期大為減少,多在兩米至三米之間,少數步兵槍仍有四米半至五米的長度。不過,清代的壹些圖片對研究那個時期的武器和槍矛的用法還是相當有幫助的。
意大利人郎世寧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傳教,不料卻成了宮廷畫師,從事繪畫50多年。其繪畫因具有明顯的油畫風格而重於寫實,因此具有重要的考證意義。郎世寧《壹個俞希的矛兵》的主人公是壹個俞希,乾隆年間的武將。他是蒙古族的準格爾部落。他率領數十名騎兵殺入敵營,戰功卓著,因此被乾隆皇帝列入平定五十傑,命畫師繪制此圖。畫面中,阿育王手持長矛沖鋒,生動展現了冷兵器騎兵作戰時騎槍的細節。
阿育希會騎矛,夾在腋下,平舉向前。應該是利用馬的沖擊力去刺敵人。他之所以握著中間部分而不是尾端,是因為他的左手還需要抓住韁繩,只能用右臂握住。為了保證平衡,他必須抓住中間部分。對比八王爭舍利和西魏五百賊成佛可以發現,沖鋒陷陣的騎士,如果能騰出手來,還是可以壹手拿著矛的中間,壹手拿著矛尾。
另外,此時的騎槍比宋代多了壹個繩環。繩子比中段的肩環小很多,在矛的鐓粗部分。用肩扛矛的時候要用來遮住腳踝,防止矛晃動。曾有學者認為騎士會將肩環放入手臂,以增加固定性。但是這個觀點顯然被圖中的實際情況推翻了,而且如果騎手真的把這個戒指套在手臂上,恐怕在打擊敵人的時候會被推到不平衡的狀態。
在郎世寧的另壹幅軍畫《平準部歸部勝利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騎兵拿著長矛在戰鬥。很多騎手用的槍矛下掛著紅纓槍,應該是壹直用到革命內戰的紅纓槍。這種槍下掛流蘇的習慣由來已久。鮮艷的流蘇不僅好看,還能防止敵人的血沿著槍頭蔓延到槍桿,造成使用者的手打滑,不利於操控。
鴉片戰爭的隆隆聲徹底擊碎了清朝統治者繼續沈湎於去中國的夢想,裝備著現代化火器的殖民軍隊摧毀了思維還停留在刀槍時代的清政府。外來侵略迫使中國軍隊迅速西化,武器裝備全面恢復到火器先進的趨勢。
於是,槍桿子就卷入了中國幾千年的軍事鬥爭史。經過漢唐的輝煌和宋明的輝煌,終於在此時的戰爭舞臺上失去了主角。但是槍矛被時代拋棄,這是壹個逐漸衰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還是有很多槍矛在發揮作用。
不僅清末的軍隊還保留著這種古老的裝備,甚至在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建制內仍有使用槍矛的記錄。比如民國十壹年(1922),直系軍閥曹錕在保定訓練了壹支特種騎兵部隊。所有的騎兵部隊都是由流亡的俄國軍官按照哥薩克騎兵的規格進行訓練,並且全部裝備鐵矛,被稱為“鐵矛營”。這支騎兵曾在曹錕入京時,自豪地舉行了入城閱兵儀式。像古代的武士壹樣,整齊的騎兵右手豎握長矛,把長矛放在馬鐙裏。它雄偉的外觀非常引人註目,也被視為中國騎兵長矛的絕殺。
不僅如此,軍事工業的落後水平導致國內軍事裝備良莠不齊,很多槍矛,比如大家熟知的紅纓槍、飛鏢等原始武器,甚至壹直作為作戰裝備延續到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在很多誕生於抗日戰爭的愛國歌曲中,我們都能聽到歌頌愛國者用大刀長矛抵抗侵略者的歌詞,這真是壹首古老文明的無奈悲歌。
除了這些,矛兵器的靈魂在現代戰爭中依然延續。在很多特殊情況下,白刃突擊仍然是殺死敵人的絕佳手段。暗殺武器在現代軍事中有很好的殺傷效果,所以冷兵器和長矛留下的空白很快被步槍刺刀取代。
步槍往往超過1米長。比如國內常見的俄制M1891莫辛納甘步槍,長1308 mm,刺刀長1738 mm,接近2米,勉強可以代替長矛。日本產三八步槍,長1275 mm,差不多。刺刀的應用也使矛術得以幸存。中國的刺刀術最初主要是向日本學習,日本的刺刀術叫矛劍術,脫胎於他們古老的槍術,所以在技巧上相當迷人,與西方的刺刀術有很大的不同。
人類軍事文明水平從誕生到逐漸消亡不斷提高是必然趨勢,但矛類武器的生命周期遠超同時期誕生的大部分原始武器,如斧、匕首、戟等。作為第壹刺兵,其具有獨特魅力的傳奇壹生,幾乎可以稱為中國古典軍事文明史的縮影。提到槍和矛,還是能讓很多軍迷興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