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求壹篇5000字以上關於交通規劃的畢業論文。

求壹篇5000字以上關於交通規劃的畢業論文。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規劃研究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規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分析和介紹了我國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規劃的現狀,闡述了交通管理規劃的目的、內容、層次和過程,探討了交通需求預測的分析方法和相應的交通需求模型在交通管理規劃中的應用。

關鍵詞: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規劃交通需求

1.道路交通管理規劃現狀

西方國家城市交通系統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即建設階段:從二戰到20世紀70年代;管理階段:80年代至今。重點研究公共交通系統、小汽車發展、單壹交通、交通信號控制和道路有效利用等方面的交通管理規劃。

目前中國城市交通的發展相當於西方國家六七十年代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城市機動車密度仍然較低。盡管如此,機動車造成的環境汙染和城市交通擁堵也很嚴重。這充分說明我國道路交通管理還存在體制、行政、技術等方面的問題。

隨著全國城市道路交通暢通工程的深入開展,許多城市的交通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采用了壹系列先進的交通管理設備和先進的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廈門、大連、南京、青島、濟南、杭州等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十分得力,被評為“管理水平優秀”的暢通工程。

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城市交通管理的整體水平與暢通工程的要求還有壹定差距。2000年,全國“暢通工程”工作組檢查的138個城市中,有42個城市的交通管理規劃僅符合11暢通工程要求中的5項要求,20個城市僅符合4項要求。可見,我國城市交通管理規劃遠遠落後於現代道路交通發展的要求。

城市網絡很復雜,交通運行很復雜,造成交通問題的因素也很復雜。相應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種管理策略和管理措施組成。任何建設或管理措施的實施都會引起整個城市路網交通運行的變化。如某路段改為單行道或偶數行交通,路口類型改變(無控制改為信號控制),某路段改為公交專用道,某道路開通或某道路加寬等。,全市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速度將發生80% ~ 90%以上的變化。因此,交通管理問題是壹個系統工程,必須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普通的經驗方法是無法完全解決的。所以交通管理是需要規劃的。事實上,壹些城市實施的壹些管理措施是有規劃的,但並不系統和全面。

為了改變目前城市交通管理規劃的落後局面,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學研究所、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部門致力於部分城市道路交通規劃的編制,為提高我國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2.道路交通管理規劃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2.1道路交通管理規劃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規劃的目的是解決要不要管、什麽時候管、怎麽管、管在哪裏的問題。通過規劃,人們可以提前知道管理策略的效果,避免盲目管理帶來的政策失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

2.2道路交通管理規劃的基本內容

道路交通管理規劃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現狀調查

需要調查和收集的數據包括:交通社區劃分和社區經濟、土地利用數據、交通網絡結構和道路幾何特征數據、歷史道路交通量和流向數據、居民出行特征數據、機動車出行特征數據、貨物出行特征數據、現有交通管理設施和效果數據等。在這方面,由於交通調查面廣、調查工作量大、資金投入大,壹些城市交通規劃單位甚至政府相關部門領導對基礎數據調查不夠重視,認為只要在原有交通規劃數據收集的基礎上進行壹些補充調查,規劃方案就與實際脫節,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差。這是壹種極其錯誤和片面的觀點,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2)現狀分析和問題診斷

從道路基礎設施、土地利用和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設施和現代化、交通秩序、交通質量和交通安全、交通管理體制、政策、規劃和宣傳教育等方面,對城市道路交通和管理現狀進行分析和診斷。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過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計算(具體模型和方法將在下壹節討論),得出交通管理規劃方案實施(評價)年各車型(公交車、摩托車、公交車、出租車、面包車、自行車)的od矩陣,為後期的交通規劃提供規劃依據和參數。

(4)制定城市交通管理計劃

壹個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種管理策略和若幹管理措施組成。壹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優先發展策略、限制發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和經濟杠桿策略;交通系統管理策略,如節點交通管理、幹線交通管理和區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評價

通過方案評價,分析交通管理措施對交通流的影響,預測交通管理措施實施下的交通運行指標,分析管理目標是否達到。

交通管理方案的評價可以分四個步驟進行:路網抽象、交通管理方案抽象、交通流重分布模擬和管理效果分析。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發展預測。

交通需求預測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規劃的基礎。做好壹個城市的交通管理規劃,首先要對出行進行量化預測,對某壹項交通設施或系統進行分析論證。每個路段、交叉口和整個路網的通行能力必須滿足當前、近期或遠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做好交通預測,才能知道路網是否能滿足城市的出行需求,並據此進行改善。

3.1出行生成預測

居民出行預測的目的是建立居民出行量和吸引力與社區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特征等變量之間的定量關系,計算規劃年各交通社區居民出行量和吸引力。出行生成包括出行發生和出行吸引。預測居民出行的方法有很多,如交叉分類法、回歸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平均出行次數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預測是將預測的各分區的出行發生和吸引轉化為未來交通分區之間的出行交換的過程。預測方法大致可分為三類,即增長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雙約束重力模型法在國內外交通規劃中應用最為廣泛。

3.2交通分布預測

知道了各分區的出行生成、出行吸引和出行分布,也就是知道了各分區之間的出行交換能力有多大,就可以開始交通分配了。交通分配是將分區之間的O-D量的空間分配給特定的交通網絡。通過交通分配獲得的路段和交叉口的交通量數據是檢驗道路規劃網絡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據之壹。目前,隨機用戶平衡模型被廣泛應用於道路交通管理規劃中。該模型建立了道路行程時間與道路交通量之間的函數關系,並考慮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過反復叠代計算,直到達到要求的精度,最終分配出各路段的交通量。

3.3停車需求預測

世界上許多大城市都對停車需求預測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由於國情不同,城市發展模式不同,經濟增長不同,停車預測模型不同,其計算方法也有較大差異。常用的預測模型有:停車產生率模型、土地利用與交通影響分析模型、相關性分析模型、機動車OD預測模型、交通量-停車需求模型和靜態交通發生率模型。下面簡單介紹壹下廣泛使用的靜態交通發生率模型和交通量-停車需求模型。

(1)靜態交通事件模型

根據停車調查數據,我們可以得到每個交通小區每天的停車數量,然後根據停車車輛的比例換算成標準車。利用綜合交通規劃中的社會經濟和土地利用現狀以及近遠期規劃年的就業人數,可以抽取壹定的樣本,建立靜態交通發生率模型:

Pij=∑aiLij (i=1,…,m j=1,…,n) (1)

式中:Pij為預測年第j年交通社區的基本日停車需求(標準行程/天);Ai為I類用地靜態交通發生率(標準車次/100個作業/天);李記為預測年J交通社區I類土地的就業人數(人);n是細胞的數量;m是土地利用分類數。

采用非線性優化方法求解模型,即建立非線性優化模型:

公式中的參數與之前的含義相同。

(2)交通量-停車需求模型

通過對幾種停車需求預測方法的比較可以看出,該模型雖然不能得到區域內各用地的停車設施需求,但由於與動態交通預測方法相結合,更適合於交通社區的宏觀停車需求分析。因此,該模型可用於檢驗靜態交通事件模型的計算結果。

模型表達式為:

logPi = Ao+a 1 logv ki+A2 logv hi(3)

其中:Pi為預測年I交通社區日停車需求(標準車次/天);Vki為預測年第I個交通社區乘用車日出行吸引力(標準車次/日);Vhi為預測年第I個交通社區貨車日出行吸引量(標準車次/日);A0,A1,A2為回歸系數。

參考資料:

1.莊嚴和羅輯。促進城市交通發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之路。交通工程通訊,2000(2)

2.蓋春英,裴玉龍。基於公路網的交通量預測方法研究。交通工程通訊,2001(2)

3.王偉,許,楊濤,李。城市交通規劃理論及其應用。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

4.TransCAD交通GIS軟件(用TransCAD 3.2進行出行需求建模),1999。

5.城市交通規劃。麥格勞-希爾圖書公司,1984。

  • 上一篇:企業危機管理中如何控制謠言?
  • 下一篇:如何在閉會期間開展鄉鎮人大工作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