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建議壹: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
要培養孩子不怕吃苦的做事品質,首先家長也要轉變教育觀念。有的父母小時候吃過苦,就要把最好的給孩子,以為不讓孩子受苦就是最大的成功;有些父母覺得虧欠孩子,因為他們太忙了,沒有時間照看孩子,所以他們盡力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父母總認為“孩子小,長大了就好了”、“過壹段時間,孩子開始懂事就好了”、“再累再苦也沒關系,就是不能苦了孩子”...其實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
有兩個身患絕癥的老人住在同壹個病房。壹天,兩位老人談到他們的兒子。其中壹位老人的兒子曾經在工廠裏做老人。後來工廠倒閉了,兒子自己開了壹家自行車修理店,收入可以支撐生活。
另壹位老人在談到兒子時,感嘆兒子從小沒吃過苦。畢業後,老人出錢讓兒子開店,頭幾年店每年都賠錢。後來老人出錢給兒子買房,連孫子的生活費都是老人出。店賺錢了,兒子花的錢也不少,生活還是靠老人。老人很擔心:“如果我走了,這樣誰能幫他?我兒子和他的家人以後怎麽生活?”
第壹個老人聽了這話,發現兒子雖然掙不了大錢,但能吃苦,心想:“像我這樣的兒子,將來有什麽好擔心的!”"
父母是偉大的,總是想幫孩子做好壹切,想盡壹切辦法讓孩子少受點苦。殊不知,這不是在幫自己的孩子,而是在害他們。我們可以暫時幫孩子照顧好壹切,但是以後我們不在孩子身邊了怎麽辦?如果真的愛孩子,就要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不怕吃苦。就像上面老人想的那樣,如果孩子不怕吃苦,有什麽好擔心的?
訓練建議二:家長自己不要怕吃苦。
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孩子小的時候沒什麽鑒別力,但和父母在壹起的時間最長。他們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所以父母要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我的壹個親戚是家裏的獨子,所以從小在家裏就很受重視。長大後,他會做很少的家務,幾乎所有的家務都由妻子承擔。他也知道妻子很勤快,經常想幫忙,但越幫越忙。於是他下定決心,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讓他們將來像自己壹樣。可是,當他訓斥孩子怕吃苦,連家務都沒做好的時候,孩子委屈地說:“爸爸,妳自己都做不了,為什麽怪我?”
當然,孩子不能理解做父母的辛苦,但孩子也可以思考。的確,如果我們連自己都做不到,那我們憑什麽去要求我們的孩子,他們還會相信我們嗎?我們只能問孩子,是不是從自己做起做得好,不怕辛苦。當然,我們也可以和孩子壹起參加壹些體育活動,比如打球、遊泳、跑步等,既鍛煉了身體和意誌力,也培養了吃苦精神。也可以借此機會多和孩子交流,增進和孩子的感情。
訓練建議三:讓孩子做自己的事。
當今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於是,人們利用高科技帶來的便利,盡量少受痛苦,體力勞動的範圍和強度大大降低。很多家庭都請了專門的阿姨幫忙做家務,更別說讓孩子做了。
父母要想讓孩子不怕吃苦,就要從小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事負責。比如在家裏,自己做好個人衛生,穿衣等。,包括打掃妳的房間和隨身物品;在學校,我壹個人上學,沒有接送,學習中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
據說有壹次高考很熱,大家都在焦急地等著進考場。壹名候選人大汗淋漓,但他的衣服穿了兩層厚。他同學讓他脫壹件,他就是不脫。後來他臉紅了,說:“我媽給我穿的我就不脫了。”
看到這樣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搖頭,不可思議。但是有,如果壹個孩子的壹切都被“包裹”起來,妳能指望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做什麽?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讓孩子覺得生活是那麽的安逸,養成懶惰的習慣,事事依賴父母,從而失去獨立的人格和緊迫感。他們在未來的競爭中也會處於劣勢,那麽他們以後怎麽在這個社會生存呢?
壹所學校組織了壹次野餐來訓練孩子們的實踐能力。參加野餐的孩子們都非常興奮,因為他們終於可以離開家去嘗試新的東西了。然而,當他們被要求自己做飯時,他們會看很多買來的食材。大家妳看我我看妳,誰也不會做飯。因為家裏的這些東西,父母從來不讓他們碰。
雖然很多同學躍躍欲試,但是實在不知道從何下手,只好放棄。野餐很失敗,根本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只是讓孩子餓著肚子回學校。
可見,家長壹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讓孩子經不起烈日和風雨的考驗,不要做溫室裏的花朵。這樣,孩子將來才能在社會上生存。
訓練建議四:給孩子的成長設置壹些障礙
有壹句話,沈浮是營養。孩子缺吃苦,就會營養不良,遲早會出問題。有時候,家長可以參考國外的教育方式,有意識地給孩子的成長設置壹些障礙。
在壹個由中日孩子組成的草原探險夏令營中,兩國孩子和家長的不同表現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年齡在11-16歲之間。按照規定,他們必須負重20公斤在草原上行走至少50公裏。但沒過多久,中國的孩子就怨聲載道了。巧的是,他們背包的帶子沒多久就斷了,於是他們把包扔進了車廂,這給他們偷懶創造了絕佳的機會。另壹方面,日本孩子壹言不發,繼續往前走。
她雖然沒有背包的沈重,但也沒有走上幾千米。中國有個女孩病了,壹看到醫生就熱淚盈眶。後來她被送到了大本營,享受著大草原的美景,不用繼續前行。日本也有孩子生病,但情況不壹樣。壹個瘦瘦的日本男孩肚子疼,臉色蒼白,額頭上的汗不停地流出來。領隊發現後,讓他放下包,坐在車裏休息壹下,他拒絕了。他說:“我是來這裏鍛煉的。如果當逃兵是恥辱,回去怎麽跟父母老師交代?”我絕對能堅持下去!“後來,在醫生的勸說下,他在草地上躺了壹會兒,繼續前行。
到達目的地後,日本孩子把自己的食材做成晚餐,先禮貌地請大人吃飯,然後自己吃。而中國孩子以為會有人把飯送到他們手裏,但是他們等的時間不長,讓他們叫屈也沒用,因為飯都吃完了。
中國的父母來看望孩子,發現前面的路被洪水沖走了,就把孩子叫上車,壹起帶回家。壹個日本父親來的時候,看到壹個孩子發高燒壹整天,中國以為日本父親會把孩子帶走。但令他驚訝的是,他只說了幾句鼓勵的話就獨自離開了。
夏令營結束的時候,日本小朋友非常興奮,表示希望下次有機會再參加這樣的活動。當中國孩子目睹日本孩子的表現時,他們感到羞愧,因為他們的父母從來不讓他們在家裏做任何事情。中國孩子在動手能力和意誌力上與日本孩子相差甚遠。當然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但家長也難逃其責。
所以家長壹定要反思自己,多給孩子壹些生活中吃苦的機會,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忍耐力。當然,也有家長會把孩子送到夏令營、素質教育基地。據說這些地方的勞動強度和強度都是根據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來安排的,讓孩子吃壹點苦,獨立完成壹些任務,很有教育意義。但家長在選擇這樣的場所時,壹定要註意甄別,因為有些夏令營是純商業運作,對鍛煉孩子幫助不大。
訓練建議五:對孩子要“狠”。
很多家長知道要對孩子“狠”,但又不願意認真去做。現在,孩子們壹代比壹代得到更好的享受,但他們也壹代比壹代少受些苦。每個孩子都有弱點,父母的溺愛只會暫時掩蓋孩子的缺點,阻礙孩子的進步。所以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不能有“短視的愛”,真的要對孩子“狠壹點”。
全國兒童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羅穎在美國講了壹個故事,讓人感觸良多。在美國的迪斯尼樂園,壹位美國媽媽讓她的小孩坐纜車,纜車很高,跑得很快。孩子嚇得不敢坐,哭著撲到媽媽身上,媽媽卻把孩子推開,強迫他坐。最後,孩子上了纜車。後來,羅穎副主任趁機問這位母親:“妳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不難過嗎?”母親回答的很淡定很幹脆:“如果孩子連這點勇氣都沒有,那他就別想做人!”"
相比之下,我們中國的父母是不是太善良了?不願意讓孩子吃苦,這種愛是否進入了教育誤區?如果孩子連最起碼的獨立都做不到,怎麽成才?國外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把他們單獨留在壹個房間裏。就算有錢,也讓孩子放學後自己打工。18之後,才是真正的獨立,靠自己生活。雖然我們不能像國外的父母那樣“無情”,但至少可以對孩子“狠”壹點!
訓練建議六:給孩子講解不屈的精神。
人只有不服輸,從失敗中學習,克服心理障礙,才能贏得下壹次的成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給孩子講解不屈不撓的精神,這也是培養孩子不怕吃苦的壹個方面。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但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沒有堅強的意誌和毅力,壹定會被社會淘汰。家長可以利用閑暇時間告訴孩子不服輸的重要性,可以通過壹些小故事或者生活中的壹些場景來傳達,讓孩子更享受傾聽,更有認同感。
總結
父母愛孩子,過多的關懷“愛”會讓孩子失去生存能力。很多孩子抱怨的不是自己不做,而是在家裏沒有鍛煉的機會,父母根本不讓做。父母聽到這些話是怎麽想的?所以父母壹定要舍得讓孩子受苦。當然,父母得願意讓自己吃苦,所以如果他們以身作則,孩子自然能從父母身上學到吃苦的精神,所以不怕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