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如何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對中國政治發展乃至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內涵本質

強調“國家治理”而不是“國家統治”,強調“社會治理”而不是“社會管理”,不是簡單的用詞變化,而是觀念的變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壹個全新的政治概念,表明我們黨對社會政治發展規律有了新的認識,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重要創新,也是中國* * *產黨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重要理論標誌。實事求是地說,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也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然要求對國家的行政體制、決策體制、司法體制、預算體制和監督體制進行突破性改革。

從理論上講,治理的概念不同於治理的概念,從治理走向治理是人類政治發展的大趨勢。“多治少治”是21世紀世界主要國家政治變革的重要特征。從政治學理論的角度來看,治與治的區別主要有五點。壹是權力主體不同,統治主體單壹,即政府或其他國家的公共權力;治理的主體是多元的,除了政府,還有企業組織、社會組織、居民自治組織等。第二,權力性質不同,統治是強制性的;治理可以是強制性的,但更多的是協商性的。第三,權力來源不同,統治來源是強制性的國家法律;除了法律,治理的來源還包括各種非國家強制契約。第四,權力運行的維度不同,治理的權力運行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權力運行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更多的是平行的。第五,他們的職能範圍不同。治理範圍以政府權力領域為界,治理範圍以公共領域為界。後者比前者寬泛得多。

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治理是壹種工具性的政治行為。無論什麽樣的社會政治制度,無論哪個階級行使統治,誰掌權,都希望有更高的行政效率,更低的行政成本,更好的公共服務和更多的公民支持。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執政的國家有良好的治理。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治理體系也是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歸根結底,治理是實現某些社會和政治目標的手段。與國家統治體系相比,治理體系更具工具理性。

國家治理體系是規範社會權力運行、維護公共秩序的壹系列制度和程序。它包括壹系列規範行政行為、市場行為和社會行為的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中最重要的三個子系統。再者,國家治理體系是壹個制度體系,包括國家行政體系、經濟體系和社會體系。有效的國家治理涉及三個基本問題:誰治理、如何治理以及治理得如何。這三個問題其實就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三要素,即治理主體、治理機制和治理效果。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是壹個有機的、協調的、動態的、整體的系統運行體系。

國家治理的理想狀態是善治。善治不同於傳統的“善治”或“仁政”的政治理想。善治是政府治理的要求,即好政府。善治是整個社會的要求,這不僅要求政府善治,也要求社會善治。簡單來說,善治就是公眾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其本質特征是國家和社會處於最佳狀態,是政府和公民對社會政治事務的協同治理。作為政府與公民合作管理公共事務的方式,善治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並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的進步,公民在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然而,在所有的權力主體中,沒有任何壹個權力主體足以與政府相提並論。政府在實現善治方面仍然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善政是善政的關鍵;要實現善治,首先要實現善治。

要實現善治的理想目標,必須建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要求的現代治理體系,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衡量壹個國家的治理體系是否現代化,至少有以下五個標準。首先是公共權力運行的制度化、規範化,這就要求在政府治理、企業治理、社會治理中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規範的公共秩序;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必須保證主權在民或人民當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都要從根本上體現人民意誌和人民主體地位;三是法治,即憲法和法律成為公共治理的最高權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擁有超越法律的權力;第四是效率,即國家治理體系要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和經濟效益;五是協調。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是壹個有機的制度體系。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治理到社會治理,各種制度安排相互協調,密不可分,是壹個統壹的整體。其中,民主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特征,也是與傳統國家治理體系的根本區別。因此,政治學家通常將現代國家治理稱為民主治理。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際上是指壹個國家的制度體系和制度執行能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壹個有機整體。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是同壹政治進程中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有了良好的國家治理體系,國家的治理能力才能提高;相反,只有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但是,除了制度因素,還有壹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影響著國家治理的能力,那就是治理主體的素質,包括官員和普通公民的素質。從官員的素質來看,即使有最完備的國家治理體系,如果官員素質差,國家的治理能力就會弱,社會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善治。提高官員的素質,需要對官員進行教育和培訓,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民主的選拔機制,選拔優秀的公民,賦予他們權力,用制度來制約官員的權力。

必然要求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壹方面是對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現代化成功經驗的理論總結,另壹方面是對中國在新的發展階段面臨的各種嚴峻挑戰的積極應對。

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我們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壹個基本原因就是我們不僅在經濟體制改革上進行了深刻的變革,而且在政治體制上也進行了重大的變革。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是壹個包括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內的整體性社會變遷過程。但中國的政治改革並不是很多西方學者理解的那種政治體制改革,不涉及基本政治框架的變化。按照多黨競爭、普選、三權分立的標準,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政治真的沒有變過。但是,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中國的政治生活在過去35年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例如,我們可以在依法治國、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政府問責、政治透明、行政效率、政府審批、權力下放和社會組織發展等方面看到巨大變化。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成功,或者說中國能夠在社會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保持經濟的長期發展,首先得益於中國治理改革的成功。

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上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團,各種利益沖突日益明顯。這意味著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方面面臨許多新的嚴峻挑戰。以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為例,我們可以發現有許多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包括選舉、協商、決策和監督等基本民主治理制度仍不完善,公共權力尚未得到有效制約,公民參與的渠道仍不暢通,公共利益現象相當嚴重,官員腐敗和特權現象普遍,政府的公共服務仍相當不足和缺乏活力。政治透明度相對較低,行政成本高而效率低,社會組織不發達,社會自治程度相當低,公共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不夠協調,等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說明我們現有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比較落後,跟不上社會現代化的步伐,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要求。如果不采取突破性的改革措施來解決國家治理中的迫切問題,那麽我們當前的地方治理危機可能會演變成全面的治理危機和執政危機。化解治理危機的根本途徑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必要的措施

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三中全會《決定》是總的指導思想,是全面改革的路線圖和重大戰略部署。我想在此強調以下六項必要措施。

壹是進壹步解放思想,努力突破過時的舊觀念的束縛。解放思想是壹個民族保持先進理論思維、激發精神活力的不竭源泉。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突破傳統和教條的束縛,提出新的觀點和見解。治理體制改革屬於政治改革的範疇。與其他改革相比,它更具有政治敏感性,也更讓人膽怯。解放思想尤為重要。實踐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是沒有止境的。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到的“無止境”,不僅指時間維度,也指空間維度。從時間上看,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是壹個無限的過程;從空間上講,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涉及各個領域,包括政治領域,尤其是治理領域。判斷壹個新的思想、理念、制度、政策,首先要看它是否有利於國家富強民主、人民自由幸福、社會公平正義,是否有利於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強國。只要有利於“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新思想、新做法都值得關註和探索。相反,應該打破所有限制社會和政治進步的體制機制。

第二,加強頂層設計,從戰略上謀劃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正如決定指出的,要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探索。還要加強頂層設計和宏觀指導。壹個國家的治理體系是壹個制度體系,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要統籌考慮和謀劃各領域改革方案,加強中央宏觀層面對治理體制改革的領導和指導。碎片化、短期行為、多重政策、本位主義和地方主義是中國當前治理體系和公共政策的致命弱點,嚴重削弱了國家的治理能力。鑒於這樣的現實情況,頂層制度設計和宏觀指導對於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尤為重要。要加強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戰略研究,根據《決定》的總體目標,分階段制定國家治理體系改革的路線圖和任務清單。壹方面,要站在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超越部門和地區利益,統籌兼顧,擺脫既得利益的束縛。另壹方面,既不能治療頭足癥狀,也不能草率從事。我們應該廣泛討論,從長計議,避免短期行為。

第三,總結地方治理改革創新經驗,及時將優秀的地方治理創新實踐上升為國家制度。改革開放35年來,我們在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方面進行了大量寶貴探索,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然而,許多善治改革被擱置或僅在小範圍內實施,因為它們沒有上升到國家制度。要系統總結各級政府治理改革經驗,及時將成熟的改革創新政策上升為法律法規,從制度上解決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改革創新的動力問題。從根本上說,國家治理體系改革創新的動力來自經濟發展、政治進步、人民需求和全球化的沖擊,但其直接動力是壓力、激勵和制度,其中制度是長期動力。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改革創新,無論多麽有效,多麽得到群眾的支持,如果不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推廣開來,最終都是不可持續的,難免“民取政治利益”,成為短期行為。

第四,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借鑒國外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好經驗。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改革創新是世界性的趨勢。各國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和深刻的教訓,值得我們借鑒。我們歷來主張學習人類文明的壹切優秀成果,當然也包括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建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方面的許多進步和成就,實際上都得益於對國外先進經驗的借鑒。比如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聽證制度”、公共服務中的“壹站式服務”、責任政府建設中的“政府問責制”、司法實踐中的“律師制度”、政務公開中的“新聞發言人”制度、社會治理中的“參與式治理”,都是直接或間接從西方發達國家引進的。我們要有鄧小平同誌引入市場經濟時的胸懷和勇氣,站在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高度,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活力為目標,認清世界發展趨勢,立足中國國情,大膽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壹切優秀成果。

第五,堅決破除阻礙社會進步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最重要的是體制機制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影響壹個國家治理水平和效率的基本因素有兩個,即執政者的素質和治理體系,兩者缺壹不可。但相比較而言,制度更為根本,因為制度可以改造人的素質,制約執政者的權力濫用和失職。因此,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在於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即制度的破與立。壹方面,要“把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破除各種體制機制弊端”,正如三中全會決定所說。許多現有的治理制度和機制不合理,有些違背了政治學的公理,有些則嚴重損害了國家和公民的利益。比如,時至今日,仍有壹些機構只有權力卻幾乎不承擔責任,存在多頭政策、職責不清、職能錯位等諸多現象。另壹方面,要根據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改進和完善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體系。比如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們國家根本的、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但兩者都遠未發揮應有的作用,主要是許多重要的體制機制還缺失或極不完善。憲法規定的許多公民權益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重要原因就在於相關實施制度的缺失。

第六,破除官本位觀念,消除官本位流毒。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官本位觀念和現象是影響執政者素質的重要因素。官本位是壹種長期統治我國傳統社會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其本質是官員的權力本位。它與現代政治文明和以公民權利為本位的現代國家治理格格不入,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背道而馳。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民主法治取得了長足進步,民主、自由、平等、正義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實中仍然大量存在著“壹切以權力為轉移”的流毒官僚主義,在壹些領域和地方,官僚主義現象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正式將“破除官本位觀念”列為改革的重要任務,可以說是切中要害。壹方面,要用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廣大民眾特別是各級黨政官員,破除權力崇拜,牢固樹立公民權利至上的觀念;另壹方面,要靠制度來遏制官本位現象,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在把官員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的同時,要用制度築起保護公民權利的長城。

《決定》指出,“到2020年,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科學規範的制度體系。”也就是說,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要在2020年初步實現。要在七年內完成這個任務,其艱巨性可想而知。實現這壹艱巨的戰略任務,不僅需要堅定的決心、堅強的領導和果斷的措施,更需要寬廣的胸懷、高度的智慧和正確的道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必須超越任何組織或團體的局部利益,著眼於中華民族和全體人民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既要集中全黨的智慧,也要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不僅是政治精英,普通民眾也應該參與;既要依靠黨組織強大的政治動員能力,又要嚴格遵循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科學執政的基本方略。

總之,只有沿著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道路,才能真正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反過來,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進程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民主法治的進程。

  • 上一篇:2023年濰坊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公開招聘工作人員?
  • 下一篇:註冊會計師考試如何匹配科目知乎?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