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應對招聘陷阱

如何應對招聘陷阱

陷阱壹:假招聘

稍加觀察,不難發現,人才市場上總有幾個“釘子戶”長年累月日復壹日地堅持招聘,每次招聘的崗位其實都是壹樣的。網站上也有很多這樣的單位,他們的招聘公告從來沒有撤下過,招聘信息也沒有變化。讓人不禁疑惑:這麽多年都沒招到嗎?答案是:醉酒與酒無關。這些單位願意做“釘子戶”不是為了招聘,而是為了各種目的。

壹些招聘單位為了互相熟悉,宣傳自己,在人才市場的展位費很低,是同行的聚集地。這樣的公關平臺怎麽會不好好利用呢?壹些招聘單位為了扶持人才市場,在龐大的人才市場沒有幾個攤位是不行的。還有的單位借招聘之名“掛羊頭賣狗肉”,或惡意收集簡歷出售個人信息或填寫表格進行市場調研。求職者透露的信息很可能成為他們牟利的工具。假招聘不同於非法招聘。打法律的“擦邊球”通常不會欺騙求職者,但會耽誤求職者的機會,危及個人信息安全。

應對策略:網上求職時,查看招聘單位的招聘記錄。如果壹個招聘啟事已經躺了n年沒有換過壹個字,或者每隔壹段時間就招聘同壹個崗位,基本可以斷定是假招聘;現場求職時,註意招聘人員的言行。如果他們含糊不清,前後矛盾,或者要求求職者填寫壹些與申請無關的信息(比如問妳喜歡什麽牌子的洗發水,這樣妳就可以清楚地寫下妳的“18代祖先”),求職者就要提高警惕了。

陷阱二:通過招聘做項目。

這是壹種非常常見但極難察覺的智力欺騙。

無良公司將項目拆分成幾道考題放在考題中,以筆試的名義竊取求職者的勞動成果,最終壹人不錄取。比如某軟件公司以招聘程序員的名義參加考試,在筆試中要求求職者寫程序。六個求職者試題不同,但六個程序恰好合成了壹個項目,測試結果是沒有人被錄用。這種招聘陷阱挺巧妙的。沒有被錄取的求職者,只認為自己考砸了,始終沒有意識到自己從頭到尾都被騙了。即使意識到了,因為沒有留下任何證據,維權也很難。

應對策略:如果妳在這類招聘中需要做壹些創新或R&D試題,記得保留壹份妳的智力勞動成果,請招聘單位簽字確認,並附上版權聲明,為日後可能的維權留下證據。

陷阱三:入職前先交錢。

只要涉及到交錢,大部分人都是很敏感的,所以很多大學生認為自己在這方面不會絆倒。但是每年都有很多人上當,包括社會經驗豐富的人。有時候不是因為求職者沒有經驗,不夠聰明,而是因為騙子太聰明了。要知道根據達爾文進化論,欺騙也是與時俱進的。

我以為騙子公司只知道收押金騙錢。這年頭,誰不知道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不得以任何名義向應聘者收取報名費和押金?騙子壹般不會用這麽低級的手段去騙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他們會神奇地變“押金”,可能是“體檢費”、“培訓費”、“住宿費”、“服裝費”...騙子公司也會拿法律當擋箭牌。以體檢為例,妳可能會被公開告知,雇主有權了解勞動者的健康狀況。求職者壹想,他們沒有義務白給我們體檢,所以經常會上鉤。等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騙子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而且正規公司也不會強行要錢,指定醫療機構。根據《勞動法》第六十八條規定,詐騙公司常用的另壹招是“培訓費”: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培訓制度,按照國家規定提取和使用職業培訓經費,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有計劃地對勞動者進行職業培訓。註:為勞動者提供職業培訓的義務是用人單位,培訓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但用人單位可以與員工簽訂培訓協議,如:員工必須服務滿X年,服務期未滿,必須賠償培訓費。

應對策略:選擇信譽好的大型招聘網站和人才市場投遞簡歷;妳最好不要付錢。如果妳這樣做,妳必須要壹張收據。

陷阱四:試用期很棘手

勞動者辦完入職手續後,被告知進入X個月的試用期,在此期間工資較低,但用人單位承諾壹旦轉正將給予優惠。很多沒有經驗的大學生認為壹切都會好的,可以大顯身手。事實上,下壹個陷阱就在前方等著。

有壹種公司,人員流動很大,不斷用新員工替換即將成為正式員工的員工,以達到降低用人成本的目的。這就是“試用期很棘手”。我就被這個忽悠過:畢業那年通過網上求職成功考上了壹家小公司。起初,我沒有註意到任何問題。幾天後,我發現有新成員加入,公司不僅滿員,而且還有富余。再過幾天,即將完成試用期的員工就要被辭退了,老板之前的和藹可親也沒了。壹副“不努力,不想成為正式員工”的嘴臉,壹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沒見過這架勢,壹心想要努力成為正式員工,不料試用期即將到期卻被老板以各種奇葩理由辭退。

應對策略:與老員工溝通,了解公司歷史和人員流動情況;實時關註公司招聘動態。

陷阱五:高薪低門檻

高薪幾乎是每個大學生的夢想。有些大學生眼界高,自力更生不現實,工資低的不願意去,對表面的高薪趨之若鶩。實際上崗後,發現實際工資比招聘廣告上的“縮水”要小很多。公司會解釋這是崗位底薪。想要高薪,還得靠業績提成。這涉及到兩個概念:無責任底薪和有責任底薪。無責任底薪是勞動者只要參加日常工作就能拿到的工資,有責任底薪是勞動者按照公司的標準完成壹定的業務指標才能拿到的工資。招聘騙局中常見的手段是寫壹份高責任底薪來吸引求職者的註意。其實非責任底薪特別低,妳必須完成非常大的工作量才能拿到所謂的高薪。

應對策略:詢問責任底薪和無責任底薪並保留書面證據;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想想天上掉餡餅是餡餅還是陷阱。

  • 上一篇:如何加強網絡安全管理
  • 下一篇:山東省安全生產條例解讀與綜述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