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場所對學歷的歧視
已經在職場的小夥伴可能也有同感,因為現實職場中,學歷歧視普遍存在。對於那些大企業來說,招聘員工的時候會優先考慮學歷。基本上211以下的本科生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對於初入職場的小夥伴來說,如果想晉升管理層,這個時候學歷就是敲門磚,沒有學歷的人很難有晉升機會。
其實與其說是學歷歧視,不如說是公司想降低招聘成本。公司對人才的需求肯定是希望應聘者能為自己的公司創造價值,所以最重要的肯定是應聘者的能力。但是,當壹個公司面對市場上大量的求職者時,沒有辦法快速判斷誰的能力更好。對於公司來說,時間就是招聘的成本,不可能花不可估量的時間去審核大量的簡歷。所以這時候就要設置壹定的門檻,自動篩選出壹部分簡歷,這樣不僅節省時間,還能提高效率,壹定程度上降低招聘出錯的概率。因為壹般情況下,能考上好學校的人。他們往往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態度,能夠準確地反映壹個人的綜合素質。這樣的人在學歷壹般的求職者中自然會存在,但從概率上來說,會比較少。所以,公司寧願選擇高學歷簡歷中的最佳人選,也不願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浩如煙海的簡歷中挑選最佳人選,因為他們將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
所以如果妳還在學生階段,壹定要好好學習,盡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學歷,因為擁有壹個更優秀的學歷,對以後的求職面試和職業晉升都是有好處的。已經畢業但是學歷不是特別高怎麽辦?其實我覺得如果真的認真對待這件事,總有辦法的。壹邊工作壹邊繼續學習,提高自己的學歷,是壹個很好的方法。
工作場所的年齡歧視
現在幾乎所有的應聘者都會面臨用人單位的年齡歧視。很多公司認為,35歲以上的員工,因為工資高,加班難,學習慢,不如願意付出的年輕人“劃算”。這個“隱形門檻”阻止了大部分35歲以上的求職者。同樣,即使在企業內部,如果妳到了35歲還不是公司的核心骨幹,就有可能被企業邊緣化,然後被列入“優化”人員名單。這似乎是職場人最苦最無力的壹道坎。這麽多年的職場經驗,大浪淘沙都過去了,卻不小心超過了年齡限制,遭遇了35歲危機。從國內職場環境來看,無論是華為開始清理34歲以上員工的消息,還是阿裏要盡快實現P8員工年齡全部在35歲以下的要求,都讓職場人不禁感嘆:職場“老槍”真的如企業宣傳的那樣,35歲以上註定被社會淘汰嗎?
我覺得真相沒那麽簡單。究其根源,是人壹旦到了35歲,附著的工作屬性性價比開始逐漸降低,職業拓展的空間越來越窄,天花板開始出現。論體力,加班熬夜比不過年輕人。論創新,年輕人有獨特的靈感和思維,接受新事物快,能更敏銳地捕捉市場需求。論工資,年輕人真的不要多。所以也難怪,在以追求利潤為前提的職場中,35歲以上的人會因為年齡而最先焦慮。
那麽,面對年齡歧視,職場六先生應該怎麽做呢?首先要突出自己的優勢,展示自己的硬實力。既然職場年齡歧視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在工作中的價值逐漸降低,那麽如果自己的業務能力很優秀,讓老板註意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從而忽略了自己年齡的這個弱點,所謂的年齡歧視也就不復存在了。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阻礙妳的不是缺陷,而是妳的核心能力是否足夠強大。其次,是未雨綢繆,未雨綢繆。在公司擁有絕對主動權的背景下,靜下心來思考“公司想要的是什麽”,比與充滿“歧視”的需求作鬥爭更實際。明確未來發展方向,確定行業類別,準確定位職位,甚至對職位的適合度進行深入調查和自我評估,都有助於提高求職成功率。最後,尋找新的機會,跳出舒適區。不要“壹路走到黑”,嘗試跳槽讓自己“壹專多能”,成為復合型人才。換個思路,嘗試跨行,比如讓自己成為最懂互聯網的人,零售行業最懂互聯網的人。就像沒有絕對的公平壹樣,職場中的職業歧視也將不可避免。真正厲害的人,看得見職場的本質,卻還能為之奮鬥,不斷加碼自己與職場邏輯的天平,掌控命運與選擇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