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部分。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社區矯正不納入刑事處罰。社區矯正是指將符合條件的罪犯置於社區,在判決、裁定或者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有關社會團體、民間組織和社會誌願者的協助下,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習慣,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
社區矯正主要適用於以下四類罪犯:
1,判管制;
2.被停職;
3.被暫予監外執行的;
4.被判假釋。
社區矯正不是壹種刑事處罰。中國的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可見,社區矯正不是壹種刑事處罰,而是壹種非監禁的矯正措施,有助於矯正罪犯的犯罪心理和行為習慣,促進罪犯順利回歸社會。
社區矯正決策機關判處管制、宣告緩刑、裁定假釋、決定或者批準暫予監外執行時,應當確定社區矯正執行場所。社區矯正的執行場所是社區矯正對象的住所。社區矯正對象在多個地方居住的,可以認定經常居住地為執行地。社區矯正對象的居住地和經常居住地無法確定或者不適宜開展社區矯正的,社區矯正決策機關應當按照有利於社區矯正對象接受矯正和更好地融入社會的原則確定執行地點。本法所稱社區矯正決策機關,是指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裁定假釋、決定暫予監外執行的人民法院,以及依法批準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獄管理機關和公安機關。
社區矯正決定機關實施管制、宣告緩刑、裁定假釋、決定或者批準暫予監外執行,應當依照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進行。社區矯正決策機關應當對社區矯正對象進行教育,告知其在社區矯正期間應當遵守的規定和違反規定的法律後果,責令其按時報告。
社區矯正的決定機關應當在五日內通知判決、裁定或者決定生效所在地的社區矯正機構,在十日內送達相關法律文書,並抄送判決、裁定或者決定生效所在地的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社區矯正決定地與執行地不在同壹地點的,由執行地社區矯正機構將法律文書移送當地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
被人民法院判處管制、緩刑、假釋的社區矯正對象,應當在判決、裁定生效之日起10日內向執行地社區矯正機構報到。人民法院決定暫予監外執行社區矯正對象,看守所或者執行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公安機關應當自收到決定之日起十日內將社區矯正對象移送社區矯正機構。監獄管理機關和公安機關應當批準暫予監外執行的社區矯正對象,監獄或者看守所應當自收到批準決定之日起十日內將社區矯正對象移交社區矯正機構。
社區矯正機構應當依法接待社區矯正對象,查驗法律文書,核實身份,辦理接待登記,建立檔案,公布社區矯正對象的犯罪事實、實施社區矯正的期限和應當遵守的規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的主刑種類有: (壹)管制;
(二)刑事拘留;
(三)有期徒刑;
(4)無期徒刑;
(5)死刑。
第三十四條附加刑的種類如下:
(壹)罰款;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269條
對被判處管制、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由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