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我列壹個世界上最想去的城市,伊斯坦布爾肯定是第壹個。這是壹座有著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當然,中國也有很多這樣的古城。
但伊斯坦布爾作為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千百年來見證了王朝的興衰,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人來來往往,也造就了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位於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歐洲壹側的海角上,該海峽將東南歐與亞洲分隔開來,並將黑海與地中海連接起來。
城市本身坐落在壹座小山上(地形與羅馬相似),南面是馬拉赫伊,北面是金角灣,東面是達尼爾海峽,西面是色雷斯平原。
世界的十字路口——伊斯坦布爾
聖索菲亞大教堂就位於這座城市。接下來,我們來介紹壹下這個城市的歷史。
羅馬的建立希臘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壹,發展了優秀的文化成就,達到了當時文化和政治的最高成就。比如文化上有各種偉大的哲學家、數學家、詩人、繪畫、雕塑,政治上有民主制度。但羅馬憑借其獨特的特長,即法律,在意大利半島慢慢崛起,並最終吞並希臘,完全繼承希臘遺產,最終成為大羅馬帝國。
拉斐爾的名畫《雅典學院》展現了偉大的希臘文明。
關於羅馬的建立,在提圖斯·利瓦伊所著的《羅馬建國以來的歷史》中是這樣描述的:埃涅阿斯的後裔,女神維納斯的兒子,英雄羅穆盧斯和他的孿生兄弟雷穆斯。這兩兄弟小時候被遺棄在臺伯河,由壹只母狼撫養長大,所以羅馬人認為他們是狼的後代。這個劇本是不是很像我們的《玄鳥聖尚》?後來,兩兄弟長大後,在臺伯河的壹座小山上建立了羅馬城。
狼餵養了羅馬的開國英雄
接下來,我將介紹教會與羅馬帝國的關系。在羅馬早期,羅馬有自己的宗教體系。他們繼承了希臘的多神教,結合了自己的羅馬宗教。
但在帝國發展過程中,來自沙漠地區的基督教慢慢開始在羅馬下層傳播。為了維護帝國的穩定,羅馬將他們定義為邪教,並進行殘酷鎮壓,比如將他們扔進鬥獸場餵獅子,釘死在十字架上。總之,這是不人道的。
但是,沒想到越是壓抑,信徒的信仰越堅定,傳播越快。最後連羅馬女王都進了教堂。最後,在公元392年,皇帝迪奧多·Xi將基督教變成了國教。
羅馬的分裂羅馬早期,國家采用* * *制度,由元老院集體統治。隨著羅馬的擴張,開始接觸到貴霜帝國等東方國家,發現人民是君主國,於是* * *和的制度開始向君主制轉變。
公元284年,禁衛軍首領戴克禮被軍隊擁立為帝,獲得皇權,改元首制為帝制。
,正式采用東方君主的統治形式和禮儀。並實施了許多改革,史稱戴克裏先改革。
他的繼任者君士坦丁壹世在324年廢除了四帝統治,成為唯壹的君主,皇權得到加強。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為了控制整個帝國,考慮到當時國內的各種起義,北方蠻族的不斷入侵,高盧戰局的糜爛,以及國內的宗教沖突,遷都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也就是現在的伊斯坦布爾。
東羅馬的象征,雙頭鷹,表示帝國控制東西。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壹世死後,帝國分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兩部分。與此同時,基督教也分裂成了兩部分,留在羅馬的是後來的基督教。位於君士坦丁堡的是後來的東正教。
聖索菲亞大教堂就是在這個時期建造的。
羅馬的分裂和西羅馬的滅亡,隨之而來的是西羅馬帝國的經濟危機,人口減少,田地貧瘠,城鄉蕭條。並且不斷受到北方蠻族的騷擾,410年,西哥特人占領了羅馬。452
匈奴王阿提拉於1866年進入意大利。
455年,汪達爾人再次落入羅馬。先後建立了西哥特王國、汪達爾-阿蘭王國、勃艮第王國、東哥特王國等蠻族國家。476年9月,西羅馬的德國雇傭軍首領歐迪亞克廢黜了最後壹位君主羅穆盧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
歷史的轉折點——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因為君士坦丁堡以前叫拜占庭,後人也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摧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被認為是歷史的轉折點。
關於這部分的研究資料、電影、文獻很多。比如茨威格的《當群星閃耀》這本書是從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開始的,還有我最喜歡的英國歷史學家。
史蒂文·朗希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妳也可以看看。
奧斯曼軍隊襲擊了君士坦丁堡。
戰後,剛剛登基的奧斯曼帝國皇帝穆罕默德二世進攻羅馬西部最後壹座城市君士坦丁堡,意圖壹舉摧毀羅馬。當時君士坦丁堡已經是壹座孤城,蘇丹帶了65438+萬軍隊,守軍卻只有8000人。看似不用打,但妳看看下面的城市,會發現它三面環海,金角灣隔海相望,蘇丹。
我們只能從西面的色雷斯平原進攻,但是前羅馬皇帝在西面修建了堅固的迪奧多城墻,所以蘇丹調動了當時最大的火炮——城市大炮來攻城。
但是這門炮的裝填時間太長,攻擊間隔時間足夠守軍修城墻了。正因如此,蘇丹表現出了極大的軍事天賦,用滾動圓木的方式拉著戰艦穿越加拉塔,翻山越嶺,讓艦隊直接進入金角灣,海陸協同攻城。
君士坦丁堡的地形
最終,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雙方迎來了大決戰。蘇丹帶領蘇丹的衛兵在城外向上帝祈禱。康斯坦丁·Xi帶著全城的人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和東正教大牧首教堂做最後的安魂曲彌撒,然後這座城市就被攻破了。末代皇帝康斯坦丁·Xi去世。
康斯坦丁·Xi
穆罕默德二世和進入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陷落對世界的影響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人占領,拜占庭帝國滅亡,延續數千年的羅馬帝國法制徹底終結,也迎來了文藝復興。
壹方面,拜占庭是整個歐洲古典文化的“蓄水池”。君士坦丁堡被攻破後,大量曾經生活在拜占庭帝國的知識分子湧入西歐,他們帶來了古希臘和羅馬的文獻、經典和思想。西方從教會統治的黑暗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人類開始進入科技文化大發展的近代史。
另壹方面,之前通往東方的陸路貿易路線被封鎖,歐洲人開始尋找通往西方的新路線,引發了大航海時代的來臨,真正的世界歷史開始了。
而且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給教廷帶來了極大的恐懼,這也是穆斯林世界和基督教世界的戰爭,從而開啟了十字軍東征的歷史。但是,當時的奧斯曼帝國,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十字軍就像野蠻的土匪壹樣,說是為上帝而戰,更像是組團搶劫。我們將在以後介紹這壹部分。
自奧斯曼帝國占領君士坦丁堡後,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成了清真寺。後來壹戰二戰,奧斯曼帝國接連被打得落花流水,疆域越來越小。二戰後期在西方國家的支持下,希臘本該滅亡這個國家。沒想到,它的國運沒有斷。先是出現了土耳其之父凱末爾那樣的梟雄,然後是古希臘國王被猴子殺死。這是因為希臘國王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希臘的新國王最終沒能贏得這場戰爭。
土耳其建國後,凱末爾為了國家現代化,把這座建築變成了博物館,各種宗教都可以來朝聖。
然而現在土耳其政府的判決是,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時,聖索菲亞教堂是穆罕默德二世的私有財產,凱末爾對教堂的處置是非法的,因此無效。改成清真寺是合法的。
近年來,土耳其不斷卷入地區爭端,憑借地理位置為所欲為,堪稱奇葩。土耳其認為自己是突厥汗國的繼承人,壹心想恢復帝國的榮耀。除了和周邊國家沖突不斷,基本上已經在全世界樹敵了。這幾年因為難民問題出兵敘利亞,出兵俄羅斯,他其實做了很多妳覺得他不敢做的事情。關鍵是要繼續跳。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這麽做的主要原因是國內民粹主義的興起,為了迎合選民的選票。在當前世界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壹方面可以轉移國內民眾對經濟低迷的註意力,提升政黨支持率,但此舉也讓土耳其離世俗化越來越遠。
另壹方面,土耳其壹直希望成為伊斯蘭世界的盟友,這也是對其他伊斯蘭世界的壹種姿態。最後,埃爾多安企圖恢復奧斯曼帝國。
埃爾多安展示的土耳其十六勇士
2017年埃爾多安會見巴勒斯坦總理,土耳其歷史上展示的武士形象,包括突厥王朝,都是從匈奴開始的,還有匈牙利突厥塞爾柱帖木兒莫臥兒奧斯曼,這種對野祖的亂認,可以看出他的狼子野心。
最後,讓我們再次欣賞聖索菲亞大教堂。
轉載自:頭條-靈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