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十八屆三中全會工作人員應如何提高法律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工作人員應如何提高法律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這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工程。

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為了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需要,我們按照全能政府的思想設置政府職能,建立政府體制。這壹時期,政府負責全社會物質生產的統籌規劃、監督和實施,對全社會的物質交換和流通實行嚴格的價格管制和行政控制,對計劃體系內全體成員的工資和收入進行嚴格的制度安排,對全社會所需的保障、教育、醫療、勞保等公共服務進行統壹規劃和分配。這是壹個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進行社會管理的政府。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法治化進程的推進,政府職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為政府行政管制的領域和空間被壓縮,政府職權的行使在壹定程度上受到法律法規的約束。然而,傳統的全能型政府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主導著政府管理理念,這使得政府管理行為在許多方面與市場經濟體制運行的要求相沖突。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公正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市場經濟體制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從市場與政府關系的角度對政府職能的全新定位。搞好市場經濟,必須正確界定政府職能,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承認並確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那麽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應該是輔助性的。與市場相比,政府在人們經濟活動和交往中的職能應該是服務。這應該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基本依據。

服務型政府的基本內涵

第壹,服務型政府不是什麽都不做,而是為市場經濟體制的良好運行提供積極服務和保障的政府。市場不是萬能的,配置資源也存在失靈的風險,所以政府具有為市場提供宏觀調控服務的職能。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主要經濟結構的協調和生產力布局的優化,減緩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防範區域性和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施宏觀調控需要完善宏觀調控體系,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指導,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適當運用產業政策和價格政策,努力增強運用這些調控手段的預見性、針對性和協調性。同時,政府應積極推動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的形成,努力完善國際經濟治理結構,為國內經濟運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條件。

服務型政府應為市場經濟運行提供監管服務。政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的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嚴格取締和處罰壟斷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破壞環境行為。

服務型政府應該為市場參與者提供各種公共服務。中央政府加強宏觀調控職能的同時,地方政府要加強在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和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主要包括安全、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事項。政府有義務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可負擔、可持續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公共* * *服務包括加大政府購買公共* * *服務的力度,推進購買服務。原則上,所有事務性管理服務都應通過合同和委托的方式向社會購買。

第二,服務型政府不是面面俱到的全能型政府,而是要以分權為原則全面正確地履行政府職能。服務型政府要全面正確履行職能,就必須尊重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淡化其傳統的投資主體角色,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政府可以通過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建立和完善預防和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壹般投資項目決策應由企業依據法律法規做出。政府需要行使審批權的是那些事關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事關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事關戰略資源開發、事關重大公共利益的投資項目。現實中,行政審批事項仍然過多,政府行政審批權過大。要進壹步簡政放權,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凡是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政府都會取消。凡必須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以提高審批效率為重點,規範審批活動。

服務型政府要全面正確履行職能,就必須遏制泛行政化趨勢,做到政務歸政府,社會歸社會。機構與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混亂是影響政府正確履行職責和提供良好社會服務的重要原因。要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關系理順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

第三,服務型政府不是組織混亂、權力弱小的政府,而是要優化自身的組織結構,提高治理和服務能力。政府要想為市場和社會提供有效、滿意的服務,就必須大力提高自身的治理和服務能力。深化政府機構改革是這種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監督的原則,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和工作流程,完善行政運行機制。政府各部門要明確責任,理順關系,同時要統籌理順政府部門與黨群組織的關系。按照精簡機構、提高效率的原則,積極穩妥地實施大部制。政府機構改革還包括優化行政區劃設置,對行政區劃設置進行科學研究和充分論證,探索推進有條件的縣(市)體制改革。還要推進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化、規範化、法制化,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嚴格按照規定的崗位配備領導幹部,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總量。

服務型政府是依法服務市場和社會的法治政府。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政府真正履行服務職能的前提。建設法治政府,應努力達到以下要求:

第壹,要樹立依法辦事的意識。執法是政府及其所有工作人員的首要責任。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帶頭學法、守法、用法,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識的主要渠道是學法。要完善行政機關領導幹部學法制度、行政工作人員和執法人員法律培訓制度、晉升職務人員法律知識考試考核制度,促進法律知識學習,加強法律意識培養。

第二,加強制度建設。要著力加強相關法規制度建設,強化法規制度的科學性、民主性和程序性,確保法規制度體現人民意誌,謹防片面反映部門意誌和小範圍專家意見;還要完善規範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加強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的備案審查。

三要堅持科學決策。各級政府及其行政部門要完善重大行政決策規則,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序。還要建立健全行政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加強重大決策的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對違反決策規定,出現重大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的,要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嚴格追究責任。

第四,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各級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嚴厲查處危害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資源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方面的違法案件。,維護公共利益和經濟社會秩序。各級地方政府要消除地方保護主義,杜絕選擇性執法;排除人為幹擾,杜絕執法不公;消除權力意識,杜絕粗暴執法。各級政府要著力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嚴格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狠抓執法紀律和職業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執法人員素質。

五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政務公開首先是信息公開。各級政府要認真執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凡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會公開;重點推進預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審批和實施、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等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政務公開包括辦事公開。政府各部門、政府所屬事業單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社會組織應當依法公開其工作的依據、條件、要求、過程和結果,確保政府提供服務的公平性。

第六,加強行政監督和責任追究。上級行政機關應當切實加強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及時糾正違法或者不當的行政行為。審計、監察部門要全面履行法定職責,加強財政、預算、投資審計和各類專項審計,強化對行政不作為、失職瀆職、違法行政等行為的監督問責,嚴肅追究違法違紀人員的責任,促進廉政勤政建設。

  • 上一篇:什麽是演講藝術?
  • 下一篇:世界綜合軍事實力前30名是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