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缺水常伴有土壤貧瘠,可改良土壤,蓄水保墑,提高土壤肥力,促進小麥根系生長,並在水中利用。旱地小麥施肥既要滿足當季增產的需要,又要考慮培肥。要點如下:
1,有機肥與化肥配施。單施有機肥或化肥能增加產量,提高土壤肥力。而有機肥和化肥配合使用效果更好,有機肥的投入可以通過前茬作物稭稈覆蓋來完成。
好的。比如在之前的玉米地覆蓋麥稭。連續三至五年,土壤有機質、土壤滲透性、土壤孔隙度和土壤保水性均有明顯改善。
2、氮磷鉀肥。
使用。由於旱地氮磷養分大部分失衡,暴雨時磷肥的增產效果壹般高於氮肥,氮磷配施效果顯著。因此,旱地小麥施肥必須氮磷配合,增加磷肥比例。
重量氮磷比為1: 1。如果以碳酸氫銨和過磷酸鈣計算,1 kg碳酸氫銨要和1 kg過磷酸鈣配合使用。缺鉀地區施用鉀肥增產效果突出,需配合施用鉀肥。
3.合理確定施肥量。在常年土層較厚的旱地,在壹定施肥範圍內,隨著施肥量的增加,產量增加,經濟效益提高。為了提高土壤肥力,所施的肥料既要滿足當季增產的需要,又要使土壤
土壤養分積累起來了。因此,在旱地開發低產麥田時,必須施用更多的肥料。除有機肥外,在土層厚度超過1米的土地上,當季每畝可獲得碳銨50 ~ 75公斤,過磷酸鈣50 ~ 75公斤。
產量,也是經濟效益高的肥料用量,要適量施用。需鉀肥10 ~ 15公斤。
旱地肥料的增產效果受降水和土壤蓄水量的制約。土層薄的土地,土壤蓄水量小,增肥增產潛力小,應適當減少施肥。幹旱年份,土壤水分嚴重不足時,也應少施。
4.采用“壹次轟擊”的施肥方法。旱地不能澆水,追肥效果差。提倡所有肥料,包括有機肥、氮肥、磷肥、鉀肥,在耕種時都要作為基肥壹次性施入。這種施肥方法簡單方便。
增產效果好。在土壤肥力較高的旱地高產麥田,采用“壹次轟擊”施肥,麥苗可在入冬前旺盛生長。因此,在施肥量較大的情況下,應註意控制越冬前的種群數量。
(二)耕作措施的改革
旱地小麥播種前的土壤翻耕,既要有好的底層水分,又要有好的表層水分,這對整個苗更重要。
壹般種植兩三年時,冬閑時要深耕,小麥播種前要淺耕。壹年兩茬時,土壤含水量高於多年未深耕的土地,應深耕;播期幹旱時,耕層有失水危險時應采用淺耕。
對於土層較薄的丘陵地,應推廣機械高產開溝、機械深松、機械溝播等機械化旱作技術。大犁深耕或深耕層挖高產溝的效果早已被實踐所肯定。這些特殊的耕作措施壹般應與冬季休閑時的作物輪作相結合。
旱地小麥播前土壤耕作應註意鎮壓的應用。鎮壓後耕層密實度適宜,大孔隙變小,幹土層變薄,表層含水量增加,從而提高出苗率,顯著提高產量。
(三)引進覆蓋技術
旱地小麥地膜覆蓋技術是近年來在小麥生產中引進的壹項新技術,可以節水保墑,增強小麥的抗旱性。提高地溫,促進小麥生產進程;增加群體,提高小麥成穗率;個體強壯,幹物質積累快;產量顯著增加,經濟效益好。該技術在旱地小麥生產中推廣,可取得明顯的增產效果。
在推廣過程中,要註意適時適量播種。與常規播期相比,播種期可推遲5 ~ 10天,即10中期播種,前茬作物可在10後期或110前期晚收。播種量小於常規播種量。
10%,每畝28000 ~ 30000穴,基本苗確定每穴種子數,選擇抗旱、抗倒伏品種;提高覆膜質量,可以采用人工覆膜,然後用雙排穴播機人工推播,也可以用機械推播。
第二次完成。播種過程中,用適宜的土壤水分播種保苗,播種深度3 ~ 4cm;及時拔苗,放生。6月5438+10月中旬播下的地膜小麥,從膜孔中取出或重新破碎後釋放;控制雜草;及時
控制病蟲害。
(四)抗旱品種的使用
旱地種植的小麥品種壹定要有很強的抗旱性。旱地盲目種植抗旱品種,不僅不會增產,反而會大幅度減產。
根據近幾年的試驗,現有的抗旱品種根據對幹旱和土壤肥力的反應,可分為抗旱品種和不抗旱品種。種植在旱薄低產麥田,特別是丘陵幹旱地區的品種,要求抗旱性好。
耐旱耐瘠薄的品種,耐瘠薄,生長茂盛,抗凍性更強,宜種植。在幹燥肥沃的土地上,土層深厚,肥料多,可能獲得高產。種植的品種要求產量好,抗倒伏,產量高。
增產潛力應該是種植抗旱耐肥品種。
(5)加強現場管理。
旱地小麥的田間管理主要以保墑為主,保墑的措施主要是鎮壓和除草。播種後,耕層土壤墑情差時,應鎮壓,有利於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