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政府職能有限,加強食品安全管理不能只靠政府,更要靠監管部門單打獨鬥。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讓大家有序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治理效果。社會治理是食品安全治理的新原則和新概念。實施食品安全社會治理,就是要充分發揮包括媒體、消費者在內的各方面的作用,讓全社會有序參與食品安全,形成社會共治的格局。
《食品安全法》第九條第壹款規定:“食品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業規範和獎懲機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術等服務,引導和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依法生產經營,推進行業誠信建設,宣傳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識。”
食品行業協會是食品行業的專業協會,應該在社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因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食品企業的目標,而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管上也存在“失靈”的現象,所以應該在食品安全監管中引入另壹種力量——行業協會。
行業協會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壹是建立健全行業規範。行業協會是企業之間的信息樞紐。它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與行業相關的各種信息,掌握行業內企業的行動,然後根據大量的信息和市場發展的趨勢,分析制定行業標準,及時為企業和政府提供有效的信息,為行業內企業的發展提供科學的建議和指導。在建立和完善行業規範方面,行業協會具有政府監管部門不可替代的優勢。第二,行業協會固有的自律性使得獎懲機制更容易執行。壹方面,行業協會對行業內企業的經濟活動有清晰的認識。壹旦企業違反行業規則,同行可以及時發現,這種快速準確的相互監督機制是政府監管部門無法比擬的。另壹方面,如果個別企業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違反行業規則,那麽肯定會影響行業的聲譽,從而影響整個行業的利益。然後行業協會本著* * *共同利益的原則對違規企業進行幹預和管理,促進整個行業朝著健康、有序、規範的方向發展。
《食品安全法》第九條第二款規定:“消費者協會和其他消費者組織應當依法對違反本法規定、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社會監督。"
在整個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消費者是最後壹環。雖然法律沒有規定安全責任的這壹端,但為了保證個人的食品安全,這是必須的。食品安全就是要發動民眾,讓他們關註身邊的“柴米油鹽”,讓社會各界參與進來,共同構築食品安全防線。
食品安全的社會治理,就是要調動群眾的監督作用,讓他們充分認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讓他們自覺消費,讓他們的憂患意識從“我們能吃什麽”轉變為“我們能吃什麽”。認知是前提。通過系統的食品安全教育和風險溝通,讓消費者理性選擇符合個人飲食安全的食品,購買帶有“安全標誌”的食品。消費者在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認知的同時,也要意識到自身消費行為的社會意義,即社會監督的重要性。讓群眾直接監督,壹是有利於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食品安全監管,提高群眾打擊食品違法行為的積極性。第二,與職能部門的抽檢相比,群眾監督是壹種高效、低成本的信息獲取渠道。通過對海量監管信息的核查分析,有助於監管部門及時掌握違法犯罪動態,更有針對性地打擊違法犯罪行為,提高執法和工作效率。第三,有助於形成強大的社會力量,遏制非法生產經營活動。大力發展食品安全社會誌願者,依托城鄉基層自治組織、社會團體等。,並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員和協調員等群眾隊伍,以擴大和加強監督。
《食品安全法》第十二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有權舉報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依法向有關部門獲取食品安全信息,提出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意見和建議。”
本質上,有獎舉報食品安全是公民行使憲法賦予的民主監督權,實現民主監督的壹種方式。核心價值在於政府監督和公民民主監督的有效結合,創造了依靠群眾參與、監督和表達的體制機制,從而有效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原因復雜,無處不在,無所不在,監管力量非常有限,往往讓人感到捉襟見肘。基於食品安全社會背景的復雜性和傳統行政手段的局限性,建立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具有重要意義和緊迫性。因為懸賞舉報制度既能有效保護舉報人的合法利益,又能震懾違法者,讓他們感覺自己時刻處於公眾的監督之下,從而降低違法的幾率。它不僅是壹種措施、手段,也是壹種機制。
有獎舉報,充分發揮和依靠群眾,充分調動群眾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行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社會監督、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有效手段,對於及時發現各類食品安全風險和違法犯罪行為,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食品安全法》相關條款還規定,應當規範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強調監管部門應當準確、及時、客觀地發布食品安全信息,鼓勵新聞媒體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同時規定食品安全宣傳報道應當公正真實。
對於人民來說,食品安全是壹個關乎生命的問題。因此,政府部門不應該在公眾面前搪塞、隱瞞食品安全信息,而應該主動公開,用公開消除不利因素,讓食品安全信息發布更加及時、透明,樹立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在發布食品安全信息的同時,建立企業信用檔案並向社會發布,與企業融資、市場準入、優惠政策、項目審批等掛鉤。,督促企業誠實守信、依法經營。
面對假冒偽劣食品的多樣性,職能部門應發揮“主力軍”的作用,牢固樹立“宣傳也是監督”的理念,引導媒體積極參與,提高人們的自我防範意識,形成群防群治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