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中美為什麽開始太空合作?

中美為什麽開始太空合作?

由於美國國會2011通過的“沃爾夫條款”,長期以來,中美在航天領域的合作受到很大限制。在雙方民間科學界合作呼聲日益高漲的情況下,中國科學家積極探索,以商業合作模式繞過“沃爾夫條款”,最終於當地時間6月3日成功將中國自主設計研發的科學實驗裝置送上國際空間站。許多美國媒體和專家稱這是中美航天領域的“破冰”合作。

首先,商業合作不違反沃爾夫條款。

由美國前國會議員弗蘭克·沃爾夫起草並推動的沃爾夫條款是中美太空科技合作的最大障礙之壹。這壹條款禁止美中兩國開展任何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有關或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調的聯合科研活動,甚至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所有設施接待“來自中國的官方訪客”。

雖然該條款涵蓋範圍較廣,但不包括商業領域的合作。

為了進壹步研究空間環境下基因突變的規律,北京理工大學鄧玉麟教授的研究團隊作為高校,於2014向負責國際空間站科研平臺商業運營的Nanolux公司提出了合作意向。這個項目歷經重重挑戰,終於在2015通過了美國國會和國際空間站合作夥伴的審查,並得到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批準,從而簽署了合作協議。

Nanolux公司對於相關合作是否會違反“沃爾夫條款”非常謹慎,做了大量工作。公司首席執行官傑弗裏?曼博3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中美航天合作為什麽會存在壁壘,並試圖繞過壁壘,而不是與之對抗...在合作過程中,我們得到了白宮、國會和兩黨議員的合作(態度)。”最後,公司在2015公告稱,美國政府已明確告知公司,公司與北京理工大學的這壹合作並未違反沃爾夫條款。

第二,隨著雙方航天領域合作的呼聲越來越高,“沃爾夫條款”已經成為壹種“孤獨的堅持”。

早在多年前,沃爾夫就聲稱中國在與美國的太空合作中可能會借機獲取美國的技術機密。很多人不同意這種偏見。比如華裔美國宇航員焦立中就曾反駁說,俄美在民用航天項目上積極成功的合作,並沒有讓俄羅斯獲得美國具有軍事價值的技術。他說:“我壹直認為,合作,尤其是民用太空探索,是美中兩國向前發展的最佳途徑。”

“全世界的科學家都想在國際空間站上做實驗,只有中國科學家做不到。這是不合理的,”鄧玉麟指出。“中國的科學家不是洪水猛獸。科學探索需要國際合作。我們做的是純科學研究,成果將造福全人類。”

在美國航天界,與中國科研團隊合作並不少見。顯然,“沃爾夫條款已經成為壹種孤獨的堅持”,美國航空航天律師莉娜?巴卡尼告訴記者,華盛頓每年都會開會討論這壹問題,她希望這壹條款能在今年被廢除。

退役的沃爾夫“確實惹了不少麻煩”,Nanolux公司載荷業務負責人瑪麗?墨菲告訴記者,“我們希望這將釋放出積極的合作信號,並最終使各方受益。”

第三,全球航天領域正迎來商業時代,商業模式是擴大中美航天合作的良機。

低成本、商業化的太空模式讓更多的科學家有機會利用太空平臺從事尖端科學研究。這種商業模式在航天領域的“破冰”合作,將為中國更多的科學項目與國際空間站開展實驗提供借鑒和經驗。

美國空軍先進系統與發展司令部副局長傑弗裏?Sturc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自主設計的實驗首次前往國際空間站,無疑代表了商業模式的又壹次成功。

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官員邁克爾?迪基認為,雖然他不喜歡壹些法律,但他仍然必須遵守它們。而且只要不違反政策,合作必然是能給* * *帶來雙贏的好主意。他認為創新沒有國界,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其中的壹部分,為全人類(科學探索),也“需要全球付費。”

曼博認為,太空只是另壹個做生意的地方,就像在地球上壹樣。商業是打開大門的好方法,也是與中國公司和教育機構合作的新方式。

“當時小小的乒乓球推動了中美外交,現在小基因和高科技推動了太空商業合作,應該說是壹個機遇,”中國隊主要成員、北京理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李曉瓊告訴記者。

最後,我國科學家的研究水平不斷提高,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認可,促進了相關領域的合作。佛羅裏達大學太空生命科學研究專家韋恩?尼科爾森教授表示,北京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是壹個非常敬業和專業的團隊,期待與中國的科學家合作。

佛羅裏達航空管理局業務發展部負責人托尼?甘農欽佩地說,“中國科研人員證明了他們是真正的科學家。科學探索是全人類的事業。我們必須敞開大門,歡迎更多來自中國的科研機構把他們的科學實驗送到國際空間站。”

  • 上一篇:王明義和王秀梅是什麽關系?
  • 下一篇:我國政府和企業應如何面對貿易摩擦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