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階段:改革啟動和局部試驗階段(1978至1984)。1978+02月份的十壹屆三中全會,標誌著中國改革的開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率先展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取代了“三級所有制、以隊為主”的人民公社體制,開始在全國農村廣泛推行。這項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與此同時,其他方面的改革試驗也已經開始。開展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分兩步走“利改稅”,逐步推進“收支兩條線、分級負責”的財政體制改革,取消農副產品統購統銷制度,逐步恢復和發展沒落的集體經濟和幾乎絕跡的個體經濟,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第二階段:改革全面探索階段(1984至1992)。這壹階段的改革重點已經從農村轉移到城市。1984 10,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定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改革的目標是建立有中國特色、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1987 10黨的十三大進壹步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制度,應該是計劃和市場內在統壹的制度”“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它從理論上確認了市場機制的核心地位,為進壹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論基礎。
改革實踐以搞活國有企業為中心環節,全面展開。重點探索建立自主、自負盈虧、充滿活力、高效運行的企業制度,推行承包制、租賃制等措施,進壹步擴大企業自主權。積極推行以廠長負責制、工效掛鉤、勞動合同制為內容的企業領導、分配、用工等管理制度改革,增強企業內在活力。
以搞活企業為重點,加快建立統壹開放、有序競爭的市場體系和以經濟手段為主的宏觀間接管理體系。采取調節、放開、管理相結合的原則,理順比價關系,改革商品和服務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商業管理體制,發展非國有流通企業;大幅度減少指令性計劃,改革銀行的組織制度,實行多種形式的金融承包制,變單壹稅制為復合稅制;對部分城市實行計劃單列,減少管理層級,擴大地方自主權。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政治、科技、教育和文化領域的改革也開始了。
對外開放也邁出了重要步伐。開放沿海港口城市14個,開放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環渤海經濟開放區,海南獲批建省辦經濟特區,在利用外資、技術、管理經驗發展我國經濟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第三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1992至2000年)。以黨的十四大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為標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以制度創新為主要內容的新階段。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1997黨的十五大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實現了壹系列思想理論上的新突破,推動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進壹步發展。
在這壹階段的改革中,國有企業仍然是中心環節,制度創新的力度明顯加大。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方向,中央和地方選擇壹批有代表性的國有企業開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壹批大中型國有企業改造為國有獨資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許多國有工業公司改組為控股公司,發展了壹批以資本為紐帶的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企業集團。許多小型國有企業通過改組、聯合、兼並、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和出售等方式進行了改革。積極推進鼓勵兼並、規範破產、分流下崗、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作,促進企業優勝劣汰競爭機制的形成。戰略性調整國有經濟布局,使國有資本逐步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為適應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的需要,壹些地方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他領域的改革繼續推進。財稅、金融、外匯、計劃、投融資體制改革進壹步深化。建立了以分稅制為核心的新財政體制框架,建立了以增值稅為主體的流轉稅體系;加強了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的能力和金融監管的職能,開始將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開;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壹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現了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國家計劃管理由壹般指令性計劃向壹般指導性計劃轉變;推行項目法人制、資本金制和招投標制,強化投資風險約束。市場流通領域的改革正在向縱深發展。商品市場進壹步發展,要素市場逐步形成;取消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進壹步放開競爭性商品和服務價格;完善市場規則和整頓市場秩序取得新進展。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邁出重要步伐。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為適應深化企業改革的需要,建立了失業保險、社會救濟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有制結構調整力度逐步加大。公有制經濟實現形式日益多樣化,國有經濟不斷擴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勢頭更加強勁。科技、教育和衛生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向“穩住壹頭,放開壹塊”的方向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教育體制改革,調整學校布局結構,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實施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制度,擴大衛生機構管理自主權。與此同時,農村經濟、外貿和城市住房改革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第四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2000年至今)。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200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本世紀頭二十年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即在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對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央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思想,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理論指導。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積極推進各領域改革。
現階段,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被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建立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平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的目標,努力推進改革。政府職能轉變取得重要進展,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進壹步加強;政府機構改革繼續推進。在國務院新組建和設置了壹批經濟調控監管機構,提高了部分監管部門的行政級別,完善了國有資產等部門的管理體制。以完善省以下行政管理體制為重點,各地加大縣鄉機構改革力度,擴大縣(市)管理權限;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國務院部門分三批取消和調整審批事項近1800項。我們全面實施依法行政,頒布實施了行政許可法、公務員法等行政法規。
同時,農村改革繼續向縱深推進。農村基本經濟制度進壹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全面展開,實行了2600年的農業稅在全國全面取消;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進壹步深化,以市場為導向的棉花流通體系基本建立。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新進展。國有資本進壹步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進壹步增強;大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力度加大,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取得進展,選人用人機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穩步推進;電信、鐵路、民航、煙草、電力等壟斷行業改革邁出新步伐;國家設立了專門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加強了對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和超大型國有企業資產運營的監管。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進壹步改善。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止的行業和領域;清理修改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加強對私有產權的法律保護,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財稅、金融和投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公共財政體系不斷完善,增值稅轉型試點和出口退稅機制改革穩步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力度加大,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政府投資範圍進壹步縮小,企業投資自主權逐步擴大,投資審批制度不斷規範。市場體系建設步伐進壹步加快。商品市場的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加,土地、勞動力、技術、產權和資本市場進壹步發展,水、電、油、天然氣等重要資源價格市場化進程加快。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全面推進,失業保險制度建設明顯加快。科教文衛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分兩批轉制中央和地方所屬科研院所1200多家;積極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鼓勵和支持民辦教育發展;加大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力度,積極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企業化轉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試點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