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關鍵詞:文化軟實力;建築;國家
準確理解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含義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前提;明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條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關鍵。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當今時代,文化日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十七大將“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壹項重要任務。本文試圖探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問題。
首先,理解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含義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前提。
壹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經濟、科技、軍事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文化、教育、意識形態、政治價值觀、國民素養等影響力表現出來的“軟實力”。如果把文化理解為“人類壹切精神活動及其結果的總和”,那麽“文化軟實力”的概念不僅包括政治、外交、意識形態、價值體系,還包括哲學、法律、語言、宗教、藝術等等。所有這些東西的綜合影響,構成了壹種“國家文化軟實力”。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基本內涵:
1,來自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蕩,文化具有自主性和調適能力,增加了文化認同感。
具體來說,我們應該註意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性之間的關系。當今世界,顯而易見的是,經濟越來越全球化和壹體化,而政治則是多極和多元的。文化介於兩者之間。壹方面,隨著高科技,特別是媒體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文化認同越來越取代了意識形態差異。另壹方面,文化習慣、宗教傳統和價值觀念的差距難以彌合,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間的差異造成的裂痕也可能擴大。壹方面是全球價值觀的趨同,另壹方面是回歸民族傳統,復興民族文化,實現民族自我認同。如何處理全球普遍的價值認同和國家角色的自我認同,對發展中國家的文化選擇具有決定性意義。
2.從國內文化轉型來看,文化具有傳承創新能力,增強民族凝聚力。
也就是說,在文化戰略上,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文化建設重在積累和創新。傳承是基礎,是前提,創新是方向,是生命。文化是壹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壹個民族的精神記憶和精神家園,凝聚著壹個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體現著壹個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和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只有始終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被賦予新的內涵和生命力。
3.從國際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文化是光芒四射的,是競爭的,增加了話語權。
開展文化對話,需要提高兩種能力。壹個是吸收外來文化的能力,壹個是輻射民族文化的能力。今天,中國正在吸收許多西方文化,而西方沒有吸收許多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只有走出國門,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中國文化只有在與世界各種文化的交流激蕩中保持自己的個性,增強自己的話語權,才不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第四,從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來看,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豐富多彩。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文化對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凝聚起著重要作用。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交融,社會文化生活的多元活躍,我們應該自覺肩負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歷史責任,大力弘揚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文化,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時代性,增強中華文化的滲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明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條件。
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的世界裏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內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加強經濟、國防等硬實力建設,同時致力於文化軟實力建設。壹個文化創造力強的民族,更容易在觀念上、情感上的親近上、行動上的支持上贏得其他民族的尊重。具體而言,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涉及三個方面,即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1.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這是壹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直接體現。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全面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尤其註重國內政策和對外政策的統籌協調。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對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對外文化交流和宣傳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準確有效地向外界傳達科學發展觀關於國內“和諧發展”和國際“和平發展”的豐富內容。讓盡可能多的人明白,中國已經取得和將要取得的發展成就,不僅意味著中國越來越成為“壹個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和穩定的國家”,也意味著中國越來越“對外”。
壹個更加開放、更加友好、對人類文明做出更大貢獻的國家。“同時,我們重視吸收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包括各國人民普遍接受的壹些基本價值觀,如保障人權、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政治價值觀,公共服務、終身教育、生活質量、生態文明等社會文化價值觀。
2.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努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這是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途徑。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壹項基礎工作就是弘揚中華文化。認真總結現代化“中國經驗”中蘊含的文化因素,是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壹項緊迫任務。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壹個長遠規劃,就是不斷創作出體現民族文化生機和活力的新作品、新成果。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必須加快構建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的文化傳播體系。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需要充分發揮各種力量的積極性,向中華文化的廣度和深度進軍。
3.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中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既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提升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任務,也是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點。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發展文化產業,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雙重要求。創新是文化的靈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提高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文化領域創新的首要條件是形成壹種制度環境、文化環境和教育環境,使盡可能多的人能夠與generate競爭創新和智力,使各領域的創新人才大量湧現。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創新文化產品內容和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提高和擴大文化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覆蓋面,是提升我國文化競爭力的發展重點。不僅要在數字化、網絡化為主導的新型文化業態中實現創新,在傳統文化產業領域,也要依靠現代科技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市場轉型升級,實現內容、形式、治理、營銷的創新。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
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應采取以下有效措施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
1.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歷史經驗表明,任何壹個國家要想凝聚全社會的意誌和力量,就必須有壹個與其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凝聚力量,用愛國主義精神激發鬥誌,用改革創新精神激發時代精神,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不斷增強人們對我國領導生產黨、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各領域,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和自覺遵守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諧的精神紐帶。
2.加快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不斷提高中華文化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本世紀頭20年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和發展意識,拓寬發展思路和途徑,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堅持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投入,加強社區和農村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和有序的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骨幹作用,保護和引導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迅速擴大我國文化產業規模,使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顯著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3、提高文化傳播能力,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當今信息社會,任何壹個擁有先進傳播手段和強大傳播能力的國家,都能廣泛傳播其文化理念和價值觀,掌握影響世界和人心的話語權。文化的傳播能力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壹方面要不斷豐富和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另壹方面要下大力氣提高文化傳播能力。要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能力的戰略重點,進壹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增強整體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主流新聞媒體,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當的輿論力量。我們要深刻認識互聯網在文化傳播中的巨大潛力和不可估量的影響,高度重視互聯網的應用和治理,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
4、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支持文化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是壹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進壹步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潛力,使文化發展繁榮具有廣泛堅實的群眾基礎。要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讓各類文化人才的才華在舞臺上得到展示。要采取有效措施,創造有利條件,動員黨政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參與文化建設,讓壹切創造文化的源泉充分湧流,讓壹切有誌於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