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劇情風格來說:
韓國愛情劇大多壹直保持著清純浪漫的風格。像《巴黎戀人》《浪漫的房間》《妳是什麽明星》《我叫聖金順》《悲傷情歌》《皇太子的初戀》等等,這些純愛劇在韓中兩國都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為了突出純愛,韓國愛情劇壹直保持著遠離身體接觸的傳統。劇中男女主角或配角很少有親密接觸的場景,牽手、擁抱、接吻的場景都很適中。讓愛情的線表明男女雙方在不斷的接觸和了解中相識,逆境和* * *同生共死,讓點點滴滴累積起來,最終成為刻骨銘心的相思。比如閔在《大長今》中分擔了長今所有的痛苦和困難,盡壹切努力為長今提供壹切幫助。閔不僅是孤獨無助的長今最重要的依靠,也是他在冷靜沈著中給予的絕對信任和不斷鼓勵,使長今在絕望的時刻獲得了信心和力量,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是壹種充滿了節約內斂氣質和優雅東方美的愛情,這種彼此相知的真摯愛情足以讓人心酸。這是壹種達到最佳理想狀態的愛情。這種愛情狀態之高,足以讓壹些有纏綿肢體表演的中國愛情劇更加完美動人。同時,韓國愛情劇為了突出純愛,往往會把主角放在美麗的大自然中進行拍攝。韓國愛情劇充滿了韓國美麗的自然風光,為美麗的愛情增光添彩。比如《冬日戀歌》中美麗的風景、純凈的描寫、灰姑娘般的結構,結合起來就形成了韓國愛情劇純愛、浪漫、唯美的特點。他們編織了壹個又壹個美麗的夢幻世界,實現了精神上的替代滿足,吸引了壹批又壹批的國內外觀眾。相比韓劇,中國偶像劇少了偶像,少了童話情節,少了時尚的服裝,少了唯美的畫面,這是它輸給韓國偶像劇的主要原因。
二、從偶像劇演員來看:
韓劇在中國受到很多人的喜愛,這和劇中不斷推出的俊男美女有很大關系。很多年輕人喜歡韓劇是因為劇情吸引人,演員漂亮,服裝時尚,演員的演技自然也不做作。中國很多年輕人喜歡買韓服,這就是這些好看的韓國偶像劇在傳播韓服方面的貢獻。相比韓國的偶像級演員,中國的偶像級演員不僅數量少,而且往往年齡偏大,直接影響了青春偶像劇的制作。導演趙寶剛是中國愛情劇的大師,執導過《永不凝視》、《婚外情》、《如霧如雨》、《如風》等收視率很高的作品。導演趙寶剛認為,對於中國的編劇和導演來說,青春偶像劇的概念還很模糊。“偶像在人們心目中是壹個非常完美的形象,壹個非常好的有魅力的形象,而我們劇中的人物,以及演員本身的魅力,人物的魅力,都具有偶像的特質?我說不夠。所以目前國內還沒有青春偶像劇。”
第三,從創作內容看:
對於韓國言情劇來說,給主要觀眾提供壹個可以滿足他們精神需求的白日夢,娛樂觀眾,象征性地滿足生活的缺失(很多中國觀眾認為韓劇遠離現實生活),是很自然的事情。在我國,電視劇強調的是教育功能,而普通的電視觀眾主要是普通人。和平時期,他們不是很放松,需要精神上的放松。所以那些幾乎脫離生活的浪漫韓劇都是假的,但更好的滿足了他們對夢想的需求。而中國那些同樣脫離生活卻無法上升到理想天空的中國偶像劇,真的是不真實,假的假的,功虧壹簣。也就是說,壹些國產偶像劇傾向於哲理性、深刻性,往往是探討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而不是像韓劇那樣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來表達人生的哲理,寫簡單的愛情故事又復雜又太累。在韓國偶像劇中,編劇並不刻意追求這些深層次的東西,而總是把自己想要倡導的美德融入到動人的故事中,讓細節變得自然。
第四,從情節的文化內涵看:
韓劇通過電視劇巧妙地將韓國傳統飲食、時尚服飾、美容院等內容融入劇情,讓觀眾對韓國文化生活產生濃厚興趣,進而追捧。韓劇裏的生活方式大多是年輕人。他們追隨時尚的消費模式,間接影響了商界,使“韓流”成功登陸中國。比如韓劇《大長今》就成功地將宮女和醫女抽象的專業知識和形象故事融合在壹起,充滿了享受。尤其是展示烹飪過程的時候,顏色都不錯,也能提供很多常識和經驗。難能可貴的是,《大長今》並沒有簡單地停留在向觀眾宣傳食藥常識的層面,而是蘊含了烹飪和行醫的人生哲學,同時表現出對技藝和道的雙重尊崇:高超的專業技藝固然重要,但在技藝之上,還有道制約著技藝的發揮,影響著生活的質量和品味,行醫也是壹種生活。韓劇《食客》是繼《大長今》之後,又壹部以韓國傳統美食為題材的作品。年輕偶像明星金來源飾演盛燦壹角。我記得有網友說這不是韓國文化,是偷中國的文化。但如果我們自己的電視劇沒有展現出這些優秀的文化,就應該怪別人偷了。難道我們不會對自己的人民感到憤怒嗎?相比之下,中國的電視劇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中國的電視劇有意識地展現了電視劇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與韓國相比還是有壹些差距的。
五、來自文化傳統和故事:
儒家文化對中國和韓國影響很大。迄今為止,韓國仍然是世界上儒家文化保存完好的國家。韓國電視劇展現了韓國人生活中的儒家文化傳統,比如對家庭長輩、單位前輩的尊重,這讓有過儒家文化的中國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由於種種原因,中國的儒家文化傳統被不同程度地打破了,但中國的男女平等意識比韓劇中的要強烈得多,這也反映出我們現實社會,尤其是城市中的男女平等意識早已深入人心,這是韓劇和日劇所無法比擬的,也是中國社會進步的結果。還有壹種情況,單純從故事情節來看,更令人擔憂。近年來,中韓電視劇中出現了很多“婚外情”、“第三者”等不道德的故事情節。對此,中韓兩國有識之士指出,“不倫不類劇”(多在韓國)的大量播出,潛移默化地助長了出軌問題,尤其是偶像劇,對年輕人的影響很大。這些不健康的電視劇情節,在無形中挑戰著人們的道德底線,讓人們的道德意識迅速下降,這也是中韓兩國電視劇創作者應該警惕的。
六、從劇中男女角色設定來看:
中韓偶像劇比較
如果考察男女主角的身份,大部分韓國愛情劇都可以歸為灰姑娘基本型或其變體型,表現出明顯的灰姑娘情結。韓劇中白馬王子的角色往往是“德、才、財、貌”,年輕真誠,或者是大公司或富豪家族的繼承人,或者是明星、醫生、律師、檢察官等韓國社會的高收入階層。灰姑娘往往是臨時的農民工。比如《紅豆之戀》裏的楊松兒,在壹家遊樂園當小醜。《巴黎戀人》中的太英在壹家法國店工作,回國後仍然需要男友照顧。《成功的明亮女孩》中的楊順是保姆兼小販,《皇太子的初戀》中的尤賓是導遊,《我叫聖金順》中的三順是蛋糕師傅。有壹種“女人無才便是德”的傾向。同時,配角女生往往被設定為淺薄庸俗,膚淺,有錢但不善良。總之,韓國愛情劇中有大量灰姑娘式的作品。在這些灰姑娘類型的韓劇中,經濟地位低的灰姑娘,經濟地位高的男主角,以及無論如何都能感受到的“大男子主義”,也是韓劇的“特色”。與韓國愛情劇中大量灰姑娘和王子的作品不同,中國青春偶像劇的男女主角通常是白領才子和才女,雙方經濟水平往往相當。很少有韓劇有很多貧富懸殊的。在韓國愛情劇中,男女主角通常是富人和窮人(主要是有錢的男人和貧窮的女人),他們分為上層階級和基層階級。在中國的偶像劇中,男女主角通常是白領和中產階級。女主角的設定往往強調她的才華,她的獨立人格,而不是她的貧窮。男女主角的設定反映了兩國社會現實的諸多差異。比如韓國女性結婚後大多是全職主婦,而中國女性結婚前後大多和男性壹樣上班掙錢,這或許是中國女性更加獨立的特點在電視劇中最明顯的表現。
七、從電視劇的積極精神看:
韓國偶像電視劇多為灰姑娘式,女主角往往經濟地位低下,生活艱辛。但從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卻是堅忍不拔,道德高尚,經過不懈努力最終成功的類型。如《我叫聖金順》《紅豆姑娘之戀》等,電視劇往往給人壹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如不畏艱難,充滿朝氣,但卻沒有中國電視劇中人們常常感受到的說教痕跡,這是中國電視劇應該借鑒的地方。中國偶像劇裏的愛情更像是骷髏標本,有時候只是壹個框框。因為很少有生活細節可以填充,即使是感人的愛情也像紙壹樣脆弱而虛假。比如男女主角往往壹見鐘情,沒有任何鋪墊,輕易擁抱親吻甚至進行更露骨的肢體表演,讓人覺得假、不純、不美。但是,即使日劇和韓劇的愛情情節是老生常談或者匪夷所思的,但還是能讓觀眾信以為真,甚至潸然淚下,因為其中填充了大量真實感人的細節。同時不得不提的是,總體來說,韓劇演員的表演更加真實自然。比如中國演員打耳光的時候,被打的演員的躲閃可以讓觀眾看得很清楚,但韓劇不知道是真打還是打得更巧妙。這件事雖然很小,但卻極大地影響了劇情對觀眾的感染和影響,有時還體現在小事上。
八、從電視營銷策略看:
首先,韓劇在占領整個亞洲市場的過程中,習慣用低價策略來搶占先機。壟斷效應形成後,價格會逐漸越漲越高。其次,韓國政府不僅制定了壹系列關於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產品出口的政策法規,還將文化產品資源與政府資源進行整合,使其更加有效。再次,韓國通過相關法律,鼓勵影視制作公司開發下遊產品,將產品本身(電視劇)賺的錢用於廣告、營銷、時尚產品、影視衍生品的綜合開發。在中國電視劇制作人心中,長篇電視劇被認為是最難在海外銷售的電視節目之壹。因為電視劇壹般植根於國內文化,很難被國外觀眾理解和認可。韓劇在亞洲乃至全球的流行是壹種典型的跨文化傳播現象,它將該國的文化傳統和倫理道德潛移默化地傳遞給播出國的觀眾,達到文化滲透的效果。韓劇的國際營銷策略對中國電視業有借鑒意義。
總之,中國的電視劇有著深刻的精英文化現象,而韓國的電視劇更傾向於偶像文化。韓國電視劇的體裁比較單壹,表現出素材的匱乏。就青春偶像劇而言,中國電視劇還有提升空間。希望中國偶像劇能傳遞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國社會男女平等的事實,中國人也有尊老愛幼等優秀傳統,就像好的韓劇壹樣。希望韓國也能把“中流”吹起來。
我希望妳能選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