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中國歷史上建立的壹個以黨項為主體,以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為都城的王朝,其創始人是夏朝皇帝景宗李元昊。黨項原屬羌族的壹支,居住在青海東南部的黃河曲地區。從晚唐經五代到北宋,黨項拓跋家以周霞(今陜西衡山)為中原王朝的使節統治五國。經過李(元昊的祖父)和李德明(元昊的父親)的努力,實施了依靠遼、宋的戰略,用兵吐蕃、回紇,向西發展,占領了西涼府(今甘肅武威)、甘州(今甘肅張掖北)、瓜州(今甘肅安西東)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為稱帝建國奠定了基礎。
宋仁宗天盛九年(1031),李德明去世,繼位,不再接受封號,廢除唐宋賦予的李姓、趙姓,改姓“伍茲”(清)。隨後,李元昊實施了壹系列改革,如改變發型、固定服裝、創造人物、簡化禮儀、建立官制等。,並將興州升為興慶府,擴建宮城,準備立國,稱帝。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開始攻宋,先後在撫州(今山西府谷)、周桓(今甘肅環縣)、慶州(今甘肅慶陽)擊敗宋軍。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元昊正式稱帝,改天朝延元年,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西夏的疆域東臨黃河,西接玉門關(今甘肅敦煌小方城),南接小關(今甘肅環縣),北靠大漠。
在全盛時期,它統治了22個州,包括今天的寧夏和陜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和內蒙古的部分地區。西夏* * *歷十帝,前後壹百九十年。它與遼、北宋、金、南宋齊名。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響較大,官制的建立基本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機關有:中書省、樞密院、第三司、禦史臺、開封府、儀威司、官計司、接收司、田司、牧司、龍飛書院、碾司、司文書院、薛範、漢學等。地方行政編制分為州縣兩級,有時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場所也有縣政府。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黨項部落軍事制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吸收了宋的制度。樞密院是西夏最高軍事管理機構,由各部門組成。軍隊由三部分組成:中央警衛隊、逃亡部隊和地方部隊。中央衛隊包括質子軍、帝國衛隊和史靜衛戍部隊。質子軍,人口約5000人,是由擅長騎射的人組成的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的安全。號稱“禦圍六班”,分三處。此外,還有3000人在皇帝的親信衛隊,這是從中國各軍事單位挑選的強雍門組成。都是重甲騎兵,分成十隊,每隊300人,隨皇帝出入。
壹支訓練有素的守軍,有* * * 2.5萬人,裝備精良,駐紮在北京,是中央警衛的主力。逃兵約有六億五千四百三十八萬,是西夏的精銳部隊。主要任務是進行關鍵的機動作戰。因為在戰鬥中敵人被俘虜為奴隸而得名。西夏地方軍隊隸屬於軍政監察部門,有50萬人。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西夏的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作戰的制度。
黨項以前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狩獵業。通過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發展迅速。到西夏建立時,農業生產已成為西夏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李元昊西夏建國後,景宗更加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親自主持修建了青銅峽至平羅的灌溉渠,史稱“濠王渠”或“李王渠”。此後,興慶府和靈州壹直是西夏糧食生產的主要基地。西夏統治者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也更加重視畜牧業生產。國家設立了專門的畜牧部門負責畜牧業管理。西夏的牧業區主要分布在恒山以北和河西走廊。主要牲畜有羊、馬、駱駝和牛,還有驢、騾和豬。
由於農牧業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也迅速發展。西夏的手工業生產,如冶煉、采鹽、磚瓦、陶瓷、紡織、造紙、印刷、釀造、金銀木制品等,也有壹定的規模和水平。在西夏統治者的倡導下,黨項是壹個同時接受更多中國文化的民族。可以說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西夏在末代皇帝報乙的第二年(1227)被蒙古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