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壹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能進壹步理解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
2.過程和方法: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和學習興趣。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認識四種圖形的過程中,可以用自己的話初步概括各種圖形的本質特征;
教學重點:
1,能用自己的話概括每個圖形的本質特征;
2.能夠利用妳所學的知識來組合模式。
學習輔助準備:
1,每組壹套積木;
2.壹張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紙用於折疊;
3.壹塊彩色紙板和各種圖形供學生拼圖。
教學過程:
首先,創造情景,引入新課
1、猜謎語(課前):讓孩子猜他們給大家帶來的謎語,然後老師說:“我今天也給大家帶來了壹個謎語。大家壹起來猜:小家夥,木頭腦袋,要說他本事不小,擅長蓋房架橋,孩子們也喜歡他。”(構建模塊)
2.簡介:妳喜歡玩積木嗎?喜歡孩子的請舉手?但今天我們不是來玩積木的,而是來看積木的;現在,請每個孩子選擇妳最喜歡的積木。選對的請舉手?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學生比較喜歡的積木,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激發興趣的實踐活動
1,初步感知(觸摸,痕跡)
(1)活動:請用手觸摸積木的正面。妳能用水彩筆在這張白紙上畫出妳摸過的臉嗎?讓我們聽聽音樂,比壹比,看看哪個孩子畫得又快又好!
(2)展示:能給我們看看妳的圖紙嗎?畫出學生的作品並貼在黑板上,然後問:“這些圖形有什麽不同嗎?”張貼不同的形狀
(3)理解題目:請看這些圖形都是我們孩子畫的。妳看清楚了嗎?為了讓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師在屏幕上把它們放大了。妳認識他嗎?壹邊認識,壹邊展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今天,在這節課上,我們將了解這些數字。顯示主題:理解圖形
(4)聯系實際:請幼兒思考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有這些形狀。學生暢所欲言。
2、知道特點
(1)觀察與交流:剛才孩子們舉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現在,請仔細觀察屏幕上的這些數字。想壹想,他們有什麽特點?讓每個孩子選出妳最喜歡的圖形,找出它的特點,先告訴小組裏的每個人。老師會巡視了解情況。
(2)報告:
a:哪位小朋友能勇敢地站出來,跟我們說說妳選擇的圖形的特點?
b:哪個孩子選擇了與他不同的圖形?暢所欲言,適當贊美。正方形是正方形,長方形是平的,三角形是尖的,它是圓的。)
(3)比較。
妳認為這些數字中哪些看起來相似?(長方形和正方形)
它們之間有什麽相似之處?有什麽區別(4邊4角)?(四邊相等或不相等)
(4)折紙驗證
答:妳真聰明,發現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長方形的上邊和下邊相等,左右兩邊也相等。那麽哪位小朋友有好的方法來檢驗xxx的想法呢?(折紙)
b:那我們就用這個小朋友的方法,和老師壹起把這張正方形的紙再折壹次。(對折)這樣折起來有什麽發現?(變成長方形)妳還發現了什麽?(兩邊疊在壹起,勢均力敵。)妳這樣折的時候發現了什麽?變成三角形,兩邊相等。)
總結:所以正方形的四條邊是相等的。
d:可以用這張長方形的紙來驗證長方形的上下兩邊相等,左右兩邊相等嗎?請給我打折。
e:帶學生上臺演講,集體表揚。
(5)搖擺。
a:可以根據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點,用牙簽擺動壹下嗎?學生的活動和教師的適當指導。
物理投影是正確的。姿勢不壹樣的會舉手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學生的認知;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進壹步讓學生想象這些圖形的形狀,這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三。總結回顧
孩子能說會找會放,太神奇了!現在,請回憶壹下,妳們今天在課上知道了多少種圖形?它們是什麽種類的?
第四,深化實踐
1,課件演示
提問:
(1)圖的是什麽?
(2)圖形有哪些種類?請數數,有多少個正方形?有哪三個?妳能給大家看看嗎?課件閃爍。長方形呢?有多少個三角形?壹起算。圓圈呢?
2.難題
(1)展示模型:妳看,這是什麽形象?找出這幅圖中有哪些圖形。妳能在信封裏用這些數字拼出壹幅美麗的圖畫嗎?聽音樂,比較看哪壹組的圖片最美。
(2)小組合作活動。
2.小學壹年級數學教學的設計
教學內容:(1)數字和代數
1,海底世界-計數
2.快樂校園——對10以內數字的理解
對數字(1)1-10的理解
(2)對0的理解
3.走進花果山——10以內數字的加減
(1)10範圍內的數字相加
(2)10以內數字的減法
(3)加減法和加減法。
(4)探索規律
4.海鷗回來了——對11-20各數字的理解
(1)11-20數字的理解
(2)20以內無進位加法和無退位減法。
5、小遊戲——20以內數字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進行(1)20以內數字的加法運算
(2)20以內的退位減法。
(B)空間和圖形
1,誰的手比較巧——對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理解
2.有趣的遊戲-圖形和位置
(1)左右、前後、上下方位的理解
(2)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的形狀。
(3)統計和概率
1,媽媽的小幫手——分類對比
(1)按指定標準和可選標準分類。
(2)比較數量、大小、重量、高度、長度、寬度、厚度、粗細。
2.我又換牙了——統計學
(1)簡單數據整理
(2)初步了解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統計表。
實踐和綜合應用
1,練習活動求周圍的數。
2、教學廣場尋找規律
3.數學正方形的簡單組合。
4.實際上有多少瓣大蒜?
5.雪山天堂-總評
二、教學目標:
1,數字和代數
(1)能在特定情境下熟練讀寫和計算20以內,能用數字表示物體的數量或事物的位置和順序;理解“”的含義,能用符號和文字描述20以內數字的大小;能夠認識單位和十位數字,認識十位數字和單位中數字的含義;
(2)結合具體情況體驗加減法的意義;精通20以內數字的加減口算;結合真實材料,做壹個初步估計。
2.空間和圖形
(1)通過物體和模型識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等立體圖形。
(2)識別從正面、側面和上方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3)會用上下、左右、前後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3.統計和概率
(1)可以根據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對象進行比較和分類;
(2)通過簡單的統計活動,初步了解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統計表,並從中認識簡單統計的結果,初步了解壹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
4.實踐與綜合應用
(1)加深對20以內關於數的知識的理解。
(2)加深對分類、比較、統計的理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0以內數字的加減法,11-20以內數字的理解難點:統計學。
四、具體教學措施:
1.在教學中,註意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材料,形成“情境串”,提出壹系列問題,形成“問題串”,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過程。
2.註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
3.小學壹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本課程主要是讓學生體驗實際情境中前後左右的位置和順序,所以需要創設解題情境,讓學生回到生活中,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首先,創造壹個情境,讓學生介紹他們的同學。通過不同方向的介紹,很明顯,前後的確定和他們面對的方向有關。為了分清左右難,介紹同學,做遊戲解決生活問題,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時學習數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實踐和遊戲中體驗前後左右的位置和順序。能準確判斷物體的位置和順序,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2.初步培養學生先建立參照物,再按壹定順序觀察的習慣。
3.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反應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體驗前後的相對性,提高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能準確判斷物體的位置和順序,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教學難點:
準確區分左右。
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
老師想和大家做個遊戲,猜猜同學們的位置。
老師說位置,學生做,找。
二、新授:
(1)研究壹下。
1,能不轉頭介紹壹下身邊的同學嗎?
(1)有兩種情況:
跟我說說。(他這樣介紹他的同學。還能介紹他嗎?)
關於這件事我不能說。(他這樣介紹他的同學。妳還能怎麽介紹他?)
(2)對比,兩種說法哪個更好?
(3)原來我們可以左右兩邊介紹學生,這就說清楚了。可以這樣介紹兩邊的同學嗎?
(4)我們剛才用了哪兩個詞來介紹兩邊的同學?我們交了兩個新朋友。黑板:左右。
妳的哪壹邊是左邊?右邊呢?
誰在妳左邊?右邊呢?
2.玩遊戲。
聽從老師的指揮。
舉起左手,指向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站起來)伸右腿,左腳向前邁壹步...
3.實踐
問壹個問題:為什麽都走左邊?
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前後壹樣的結果: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左右。
(二)、學習前後
把妳介紹給朋友之前和之後的妳是誰?
(3)觀察課件,請把妳看到的介紹給大家。
學生上下都知道。
第三,鞏固練習
試試第46頁。
1,看參考。
2.說出相應的汽車。
第47頁的練習
1,周圍練習。
2.相對靠右走(公德)
3、思維題:上、下、左、右相對位置的綜合練習。
四、課堂總結:
告訴我妳學到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