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如何營造智能制造發展的良好環境

如何營造智能制造發展的良好環境

“中國制造2025”實施將全面啟動。首先,它包括去年5月9日由國務院發布的這個大計劃。現在,11重點項目實施方案、重要計劃、行動方案正在按照部署制定中。二是圍繞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五大領域推進五大工程。例如,工業強基工程今年將重點解決30至50項標誌性產品和技術,以解決上述問題。三是制定《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指導意見,將制造業、“互聯網+”和“雙創”緊密結合。第四,繼續出臺多項配套政策。

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未來全球制造業的發展趨勢。歐美國家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創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核心內容。中國也把智能制造作為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作為搶占新壹輪產業競爭制高點的重要手段。前瞻產業研究院為加快我國智能制造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

壹是加快技術研發和產品推廣,促進軟硬件協調發展。

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通過加速整合集聚科研人才和力量,對自主可控軟件產品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和重點突破,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大力推進國產軟件產品的應用。打破國外產品優於國內產品的思維定勢,結合智能制造的重點領域,深度挖掘國產芯片的應用潛力,鼓勵使用國產軟件產品,通過政策支持擴大其在制造企業智能化發展中的應用。建立軟硬件廠商的互動協調機制。長期以來,我國硬件發展片面註重在技術上追趕國外企業。建議政府倡導中國芯片廠商、操作系統廠商、應用軟件廠商等產業主體之間建立長期有效的互動協調機制。

第二,加快全方位深度融合,提升生產過程智能化水平。

加快自動化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通過對制造設備(生產線)和生產工藝的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設備的技術和信息含量。加速客戶需求與產品生命周期過程的深度融合。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R&D、設計、制造、營銷、售後服務的信息集成和跟蹤服務,幫助裝備制造企業實現在線實時監控、遠程故障診斷、工控系統安全監控、在線支付結算等增值服務。加快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深度融合。鼓勵大中型傳統裝備制造企業通過資產合資、並購、參股、控股等方式,快速吸收和引進國外先進智能制造技術、智能裝備和全新制造模式,提升國際競爭力。

第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寬企業投融資渠道。

加強政府財政資金引導。對於初創期的智能制造裝備中小企業,可以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通過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重點引導基金、母子基金等模式;對處於發展成長期的智能制造裝備中小企業,政府將投入部分資金按市場化運作建立產業投資基金,加強創新項目與創新資本的對接。

國家應盡快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引導地方政府建設壹批低成本、便捷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充分釋放從創意設計到制造的巨大創意潛力。引導和吸引民間資本投資高端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等重點領域。

第四,發揮移動互聯網平臺作用,創新生產、管理和服務模式。

推動工業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借鑒浙江省“千企機聯網工程”的發展,每年在不同省份選擇壹定數量的傳統制造企業,借助移動互聯網平臺,推廣應用連續生產、網絡化協同、智能管控的制造模式。要打破傳統管理方式的局限。將電子商務、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智慧物流等移動互聯網思維融入傳統管理模式,以網絡設計為源頭,根據信息資源和生產方式的動態配置,實現生產要素的異構定制。

要加快中小企業雲服務中心建設。目前,國內眾多電信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信息雲服務產品相對成熟,部分已達到國際前沿水平,可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智能制造產品提供有效的推廣服務平臺,應引導企業進行深入交流和融合,為加快裝備制造特別是中小企業在智能制造領域的融合、轉型和升級提供有力的支撐服務。

第五,培養和引進復合型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要培養本土制造業技能人才。從制造業技能人才培養入手,實施制造業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壯大緊缺專業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優化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大型制造企業、省屬高校和社會資本聯合建立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引進省外高校設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

建議重點實施國外智力引進項目。通過持股、技術入股、高薪、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等政策措施,積極對接發達國家重點產業園區,對重點企業、重大項目所需技能人才給予適當補貼,不斷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國外智力,為智能制造長遠發展儲備後備力量。

第六,鼓勵和支持大眾創業,改善產業發展環境。

鼓勵高端人才和項目團隊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創業發展,各級財政部門按照壹定比例給予創業投資基金支持,為智能制造裝備領域的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 * *等。

實施智能制造產業重點領域創新創業“彈射計劃”,在部分重點省份建設壹批“智能制造產業彈射中心”,選擇壹批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科技成果進行轉化孵化。通過綜合性創新創業平臺和眾創空間,支持利用互聯網發展服務型制造和新型制造業態的創業企業,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 上一篇:新余蜜桔:致富路上的“甜果”
  • 下一篇:如何做好企業的品牌定位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