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不暢是企業管理出現問題後最明顯的癥狀。有時候溝通不暢是問題的原因,另壹些時候溝通不暢只是問題的結果。就像孩子腹脹壹樣,可能是吃多了,消化不了堆積的食物。胃清了,腹脹自然就消失了。但如果是因為腸胃疾病,沒有找到正確的病竈和徹底的治療,腹脹就很難消除。以下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關於企業管理中如何做好溝通的知識。歡迎閱讀。
如何做好企業管理中的溝通工作?上下級溝通不暢,責任往往在上級。上級目標意識的薄弱,直接導致上下級溝通不暢。那為什麽上級的目標意識單薄?壹級壹級往上走,最終會追溯到德魯克提出的三個經典問題:我們的職業是什麽,誰是我們的客戶,客戶的認知價值是什麽。
不難找到問題的根源。即使妳對企業管理壹竅不通,也可以大致準確地照搬德魯克的三大經典問題。發現問題不代表可以解決,也不代表已經解決。
如果上下級溝通不暢,可以打上級的板子。同行之間呢?牽強附會,同級溝通不暢的責任也在上級,因為上級有責任也有義務教會下級如何溝通。壹層壹層追溯,板子終於又打到了主席臺上。
不僅僅是溝通,企業面臨的大部分問題都是這麽糾結的:很多因素糾結在壹起。責任在上面嗎?真的很有道理。誰讓妳在上面的?下面有責任嗎?當然有。如果什麽事情都需要上級考慮,為什麽要下級去做?世界上沒有這樣的企業。
有溝通問題,所以很難說誰對誰錯。是非是價值判斷,價值判斷靠的是屁股,不是腦袋。企業內部管理存在各種各樣的動蕩和不安,這與其說是因為問題本身,不如說是因為找到了問題的責任人。上級把溝通責任推給下級或者自己的上級;如果沒有下屬,只能推給上級。推脫責任是人面對危險時的自然反應,是人性的必然。沒有壹個企業能改變人性,只能順應人性。
不要糾結誰該為溝通不暢負責,要關註問題本身。如果妳冷靜思考,妳會發現這個問題其實挺復雜的,根本沒有什麽明顯的解決方法。進壹步思考,妳會發現,溝通問題解決了,企業的問題幾乎都解決了。這種現象並不奇怪,企業面臨的問題很少是孤立的。戰略、營銷、產品、人力、傳播等看似不相關的領域,其實是緊密相關的。壹旦某個方面出現問題,肯定會在其他方面表現出來。如果我們真的解決了壹個問題,其他的問題也會得到解決。這恰恰是企業問題的復雜性,要麽徹底根治,要麽必然復發。
單純的思考企業,容易有失偏頗。簡單打個比方:企業之間的溝通問題和其他問題都是壹種修行。
練習壹定要有明確的目標。修行的目的是成佛,成仙,成聖,或者上天。必須非常明確,不能有任何懷疑和動搖。這相當於準確回答了德魯克的三個經典問題。有了終極目標,企業才能上路。只有在上下級之間不斷強調企業的共同目標,才能真正解決溝通問題。
修行是壹種水磨功夫。壹夜之間的練習是沒有捷徑的。佛教有戒智三派,佛教徒必須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壹點壹滴的積累食物。道教也有煉氣、煉靈、煉靈為空、煉空與道教結合的修行步驟。沒有人能靠看名醫的藥方治好他的病。沒有人能靠聽大師的教誨解決企業的溝通問題。光有目標是不夠的,因為目標基本沒有可操作性。看看佛家戒律,由簡入繁,可謂詳盡,減少了很多不確定性。大家為了壹個共同的目標從五湖四海走到壹起,並不能保證交流會是無限的。還需要有嚴密周密的組織體系,以及三大紀律、八項註意等簡單明了的行為準則作為支撐。
溝通要順暢嗎?是的,因為我們都認同企業的目標。溝通要順暢嗎?不會,因為我們遇到具體問題不知道怎麽辦。是否有詳細清晰的企業溝通手冊?還沒有,因為沒有佛這樣的管理大師。
沒有溝通規則,只有溝通原則。比如上下級之間的溝通,需要更強的目的感。同伴之間的交流需要更強的主動性和合作精神。比如在溝通中,要善於傾聽,換位思考,少用反問句,少用“我,妳”,多用“我們”等等。
企業溝通是壹種實踐,壹種沒有行為規範的個性化實踐。別人指望不上,只能靠企業的參與者,不管是管理者還是員工,在實踐中提高溝通,在完美溝通中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