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屬於哪個市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屬於哪個市

屬於: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

榆陽區位於陜西省北部。東經108°58′-110°24′,北緯37°49′-38°58′。西北接內蒙古自治區,西南與橫山、米脂縣相連,東南與米脂、佳縣相鄰,東北與神木、佳縣接壤。東西最寬128千米,南北最長124千米,總面積7053平方千米。總人口46萬人(2004年)。

區人民政府駐鼓樓街道北大街,郵編:719000。行政區劃代碼:610802。區號:0912。拼音:Yuyang Qu。

多樣的地形地貌。以東西走向的古長城為界,延北屬林草豐茂的內蒙古高原,延南屬丘陵溝壑的黃土高原。以榆溪河水系為主,遍布大小河流百余條,中型以上水庫27座。

良好的基礎條件。榆陽區是榆林市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以歷史文化名城榆林城為中心,形成了覆蓋全區的公路網、輸電網、通訊網和廣播電視網。其中,有往返於西安、北京的空中航班,有過境站點的西包鐵路大動脈,有穿_區境的陜蒙、榆靖等高速公路。

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煤田是世界級七大煤田之壹的榆神橫煤田的重要組成部分,巖鹽是國內外罕見的特大型精品礦藏,天然氣是陜甘寧大氣田的重要組成部分,石油、高嶺土、泥炭等也有相當規模的諸量。羊子飼養規模居陜西省前列,豬、雞、牛的飼養也形成了壹定氣候,已建成全省畜牧業基地和設施養羊示範縣區。地上地下文物星羅棋布,旅遊開發前景廣闊。

迅速崛起的榆陽經濟。生產總值連續幾年以15%左右的速度遞增,2005年達到52億元,財政收入達到4.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380元和6520元,分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經濟發展

“十五”末,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2.2億元,較“九五”末增長3倍多;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7億元,增長近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80元,較“九五”末增加了105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520元,較“九五”末增長61.3%。各項工作呈現出了跨越式發展的好勢頭。

農業在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中實現了“三個轉變”。壹是實現了由傳統的越墾越窮,越牧越荒的惡性循環,向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的方向轉變,林草覆蓋率達到45%以上,壹個由喬灌草織造的秀美山川初現輪廓。二是實現了由以種植業為主,向種養業並重的方向轉變,羊子飼養規模已達到154萬只,生豬、籠養雞分別達到80萬頭、100萬只;大扁杏種植10.2萬畝,溫室大棚菜達到3000畝,全區“北畜南果城郊菜”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其中高效養殖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三是實現了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向種植糧食、飼料、飼草和經濟作物並重的方向轉變,糧、經、飼種植比例高速到60:12:28,為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打好了良好的基礎。

工業在構建新的經濟體系中實現了“兩大跨越”。壹是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實現了改組制和產權置換上的跨越。普惠酒業集團公司、制藥廠、人民煤礦等骨幹企業,采取以強聯強、以優引優的辦法,進行合資合作改制,甩掉了包袱,搞活了機制,煥發了新的生機,已成為獨占鰲頭的重點企業。二是能源化工產業實現了由小打小鬧到大規模開發建設的跨越。全區原煤產量由2000年的78萬噸增長到了2005年的560萬噸,翻了近3番。壹批以煤、電、鹽為主的產業項目正在興起,初步形成了以210國道為“軸心”、以舊榆神路和榆補路為“兩翼”的“四大工業基地”,即以國道沿線金雞灘、牛家梁鎮為主的煤電向載能工業品和化工產業基地;以魚河、鎮川、上鹽灣為主的巖鹽開發及其化工產品轉化基地;以舊榆神路沿線麻黃梁、大河塔、牛家梁為主的原煤生產基地;以榆補路沿線巴拉素、芹河為主的林紙壹體化基地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相繼引進了壹大批經濟效益高、發展潛力大的強勢產業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投入營運,拉動全區經濟建設邁上新的臺階,工業經濟效益逐年攀升,產銷銜接進壹步趨好,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勢強勁。

第三產業在強勢經濟中快速發展。以餐飲、商住、金融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05年實現增加值25.96億元,占到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49.7%,地方財政收入的1/4來自於服務業。服務業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今日潮、銀河、天佑、三辰、金龍、四海大酒店與個體經營者的風味特色小吃,互為補充,提升了榆林飲食文化品味,在全市服務業的中心位置更加凸現。

基礎設施

榆陽區是榆林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古城修復、舊城改造、新城建設大步推進,古城墻、步行街、四合院古色古香;世紀、淩霄、火車站廣場息息相綴;膚施路、鄉企城、經濟開發區各具特色。新建路、長城路、常樂路、文化路、人民路、榆陽路“四縱兩橫“的城區交通網已形成。城區道路、給排水、綠化、供氣、采曖等各項基礎設施齊全完善。小城鎮建設基本實現了“四個壹”要求,即有壹條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的街道;壹個開放有序的集貿市場;壹個能帶動區域性主導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壹個能吸引群眾經常開展活動的文化娛樂場所。

區境內有全市最大的航空站兩個(榆林機場和鎮川機場),每日往返省城西安航班4-6班次,每日往返北京航班1班次;神延鐵路在榆林設有客運站,每日通列4趟;城內設有市 運輸公司和區客運中心兩個汽車站,連接全國各大城市、各縣區和全區各鄉鎮,榆林至靖邊高速公路與陜西至內蒙高速公路呈“丁”字形在市區交匯,210國道縱貫南北,鄉鎮油路呈輻射狀,全區公路通車裏程達到3307公裏。基本形成了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航空為補充的交通運輸網。

區內有大學1所,中等專業學校8所,普通中學46所(其中省市重點高中3所,示範初中4所),職教中心1所,普通小學322所,幼兒園59所,農民文化技術學校60所,其中鄉鎮農技校28所。現有各類醫院、醫療服務機構232個,其中重點醫院5個,普通醫院5個,鄉鎮衛生院25所,防疫站11所,專科防治所1所,婦幼保健站2所,衛生監督機構2個,職業衛校2所,有病床位2135張,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設施設備 日趨完善。建成全市最大的疾病控制中心。

區內供電網已與西北電網聯網,330千伏、110千伏兩條輸電線路由南向北穿越區境,目前正在籌建750千伏輸電線路和110千伏輸電線路。現有2×13.5萬千瓦火電廠壹個,350千伏變電站壹座,110千伏變電站6座,35千伏變電站7座,區境內各大項目均有可靠的供電保障和送電條件。與此同時,農網改造工程也突飛猛進,全區488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同網同價。有各種廣播電視臺5個,調頻發射機1臺,衛星地面接收站18座,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普及率75%。城區有線電視入戶率90%,農村MMDS微波電視信號覆蓋率達90%。電信、移動、聯通、網通四大信息網覆蓋全區,交換機總容量達到22.12萬門,互聯網可以利用撥號、ADSL、光纖等多種方式連接上網,對溝通內外信息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自然資源

榆陽區資源富集,主要有五大資源優勢。

壹是土地資源廣闊。總面積7053平方公裏,其中耕地140.28萬畝,林地494.46萬畝,牧草地328.18萬畝,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較多。

二是水資源的比較充裕。境內地面年徑流量多年平均值為4.54億立方米,地下水調節諸量為7.43億立方米,全區擁有水資源量9.14億立方米。擁有中型以上水庫27座,總蓄水能力為18812萬立方米,年調水量4500萬立方米。

三是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榆陽區是榆神煤田和榆橫煤田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探明原煤儲量300億噸,占預計儲量的82%,且為優質環保煤。區境西部是我國大陸上最大的整裝天然氣陜甘寧大氣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氣東輸的主要發源地之壹,已建成國內最大的天然氣化工廠。區境南部有國內外罕見的精品巖鹽礦藏,氯化納含量達到95%,已探明儲量1.3-1.8萬億噸,占全國巖鹽資源的13-18%。市區的“普惠泉”和“榆陽泉”泉水,俗稱“桃花水”,為低鈉重碳酸鈣鎂型天然礦泉水。同時,高嶺土、泥炭、石油、鐵礦等資源也有相當規模儲量。

四是農副土畜產品資源雄厚。榆陽區已成為陜西省第壹養羊大區,養羊規模達154萬只,年產毛、絨1000多噸,麻黃梁鎮的白絨山羊基地已被農業部鑒定為優質品種繁育基地。糧食作物有3類、21種、126個品種,糧食年總產量穩定在4億斤左右。東南部山區建成的10萬畝大扁杏基地已開始進入盛果期,預計杏仁年產量可達到100噸以上。全區***有草本植物60多種,木本植物40多種,栽培作物79種,屬灌叢草原植被區。

五是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榆陽區自魏置上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秦長城由東北向西南斜穿區境,境內“南塔北臺、六樓騎街”展示出塞上古城獨特的歷史風貌。被譽為“萬裏長城第壹臺”的鎮北臺和全國最大的巨書寶庫——紅石峽聞名遐邇;集風景、藝術、宗教於壹體的青雲寺、黑龍潭、萬佛洞、戴興寺等古建築依山居險,風景怡人。這些具有鮮明特色和豐富內涵的文物古跡與黃沙綠洲、羊群草地互相交織,呈現出壹派大漠邊關的奇異風景。

農田水利

榆陽區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生態環境三大目標,堅持以“典型引路、示範開路、先進帶路”為治理理念,以“規劃壹次搞好,措施壹次到位,規模壹次形成,綜合壹次配套,效益壹次達標”為要求,采取“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統壹規劃,綜合治理,部門聯合,資金捆綁,規劃建設,整體推進”的治理模式,按照“三直壹平八配套”的標準,建設農田水利。

到“十五”期間,全區累計投入資金6123.50萬元,其中國家投入1174.54萬元,區鄉兩級財政和群眾自籌投入4948.96萬元。全區累計完成治理面積600.7平方公裏。其中梯田16.6平方公裏,壩地9.9平方公裏,水地7.6平方公裏,水保林323.8平方公裏,經濟林31.9平方公裏,人工種草211平方公裏。投入機械臺班7690個,完成勞動積累工497.5萬個,完成土石方量3395.4萬立方米,新增基本農田4.65萬畝。全區新修、加固小型水利工程1814處。其中新修764處,新建淤地壩135座,維修淤地壩650座,新打機井381眼,新修人畜飲水工程83處,解決了17241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全區已初步實現了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建設目標。

退耕還林

榆陽區累計完成退耕還林(草)99.8萬畝,其中耕地還林草27.03萬畝,宜林荒地造林種草72.77萬畝與此同時,按照省、市統壹部署,紮實穩妥地開展了退耕還林(草)政策兌現工作,每年向丘陵區4.5萬農戶兌現現金補助和管護費4324.8萬元。

實施退耕還林7年來,已取得了有目***睹的成效。壹是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進壹步加快。由過去單壹的農業生產結構向農、林、牧並重轉變,畜牧養殖業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由30%提高到了60%;由過去單壹的種植糧食作物向糧、經、飼並重轉變,飼料飼草種植 比重有了顯著提高。二是生態環境逐步好轉。全區林草覆蓋率由工程實施前的38.2%提高到了42.7%,在工程實施區域,山上林草多了,溝底壩系多了,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整體生態狀況有所改善。三是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1328元提高到了2005年的2380元。截止2005年,全區退耕還林工程做到了“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

把退耕還林和建設基本農田結合起來,切實解決群眾退耕還林後的吃糧問題。為確保退耕後糧食總產不減少、群眾吃飯不受影響,榆陽區堅持基本農田建設不放松。壹是在退耕還林時留足口糧田。二是加快中低產田改造。三是打壩淤地,新修基本農田。目前,全區人均達到了2-2.5畝條件較好的緩坡地、梯田地、壩地等高產田。通過地膜栽培等農業新技術的大力推廣和應用,提高了糧食單產,到2005年底,全區農業人口人均占有糧食560公斤。

把退耕還林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結合起來,逐步實現富民強區的目標。在工程建設中,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努力把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群眾收入,作為鞏固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果的關鍵措施來抓。壹是科學選擇林種樹種和治理模式,做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在南部丘陵區的12個鄉鎮建成大扁杏基地10.2萬畝,每年產杏核60萬斤,為農民增收200多萬元。二是利用城郊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生產和棚栽業。三是在山區條件較好的鄉村,大力推廣庭院日光溫室,結合水利“121”人飲水窖工程,做到戶均2分菜園子,保證農民的菜籃子,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四是引導退耕戶轉移剩余勞動力。每年勞務輸出約4.5萬人,收入3億多元。

把退耕還林與畜牧業發展結合起來,實現單戶生產向產業化發展轉變。按照封山禁牧、人工種草、稭稈利用、舍飼養羊“四位壹體”,以及羊棚舍、青貯窖、鍘草機、飼餵槽、活動場“五配套”的模式,在建龍頭、改良種、擴規模、增效益上狠下功夫。壹是緊緊圍繞退耕還林工程,大力發展林下種草。累計退耕還草6.07萬畝,林地間種牧草20萬畝,為舍飼養羊奠定了基礎。二是積極推行羊子“雙改”。三是完善舍飼圈養服務體系。到2005年底全區羊子飼養總量達154萬只,畜牧業總產值達5.33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4.5%,成為農民退耕還林後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實現退耕還林和封山禁牧的有機結合,確保生態建設成果。制定出臺了《榆陽區封山(沙)綠化舍飼養畜決定》,全區全面實行封禁。為確保封山禁牧落到實處,壹是組織林業、畜牧、新聞等有關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明查暗訪,對封禁不力、偷牧、散牧的行為和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二是切實加強對退耕還林還草的管護力度,落實管護責任。三是加強執法檢查,充分發揮林業派出所、林政稽查隊和草原監理站的執法職能,堅決打擊亂砍、亂伐及非法侵占林(草)地的不法行為。四是嚴格征用林(草)地報批審批制度。

觀光旅遊

榆陽區是“河套文化”發源地之壹,早在3萬多年前就有先民生息,在人類文明漫長的歷史進化中,這裏遺存了十分豐富的文物古跡。1986年,國務院公布榆林為歷史文化名城,現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處。

榆陽區地處三秦北端要沖,既是各民族長期雜處融合之地,也是雄居建邦必爭之地,歷來有“九邊重鎮”之稱。戰國、秦漢長城在境內現遺存兩段,約44公裏。隋長城在秦漢長城的基礎上修建,遺存壹段。明長城途徑區境7個鄉鎮,全長78公裏,這些遺存的墩、臺、堡、墻展示著人類軍事歷史上的奇跡,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北臺是修築在明長城上的最大軍事塞臺,被譽為“萬裏長城第壹臺”。有“榆溪勝地”之稱的紅石峽是全國最大的巨書寶庫,其摩崖石刻現存明代成化年間以來精工巧匠、文人墨客所留字幅185塊,是我國罕見的壹處大型摩崖石刻群。2002年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誌壹行遊覽了鎮北臺和紅石峽。作為古人類聚居的地方,這裏遺留下很多古遺址,區境內的古城界秦漢古城遺址,肖家峁新石器時代遺址,白城臺東晉代來城遺址,走馬梁漢墓群遺址,歷史悠久,沒革甚遠,今日雖已是殘垣斷壁,卻展求出了人類的聰明智慧和往日古城的繁榮景象。集風景、藝術、宗教於壹體的青雲寺、黑龍潭和戴興寺,依山居險,風景優雅,寺內佛象雕塑,栩栩如生;精美壁畫,形神兼備;牌樓匾額,皆出名家。城內建於明代的淩霄塔矗立於南側,***13層,高30米,頂覆琉璃瓦,角掛風玲,猶如壹個守護神守著城市的南大門,與位於城北的鎮北臺遙相顧盼。鼓樓、凱歌樓、新明樓、鐘樓、萬佛樓、文昌閣位於大街中心,成平行,設計精巧、獨具匠心,與步行街上的古老四合院和琳瑯滿目的古店鋪相互交織,勾勒出“南塔北臺、六樓騎街”的古城歷史韻味。

區境內的斌丞圖書樓,始建於1924年,是紀念以教育救國為已任,為榆林教育做出突出貢獻的杜斌丞先生。元大灘戰場是彭德懷總司令率兵攻打榆林城並大敗國民黨部隊的地方,戰場區遺留下不少馬刀、炮彈殼等。桃林山莊是國民黨愛國將領鄧寶珊在抗戰時期修建的,現已建成榆林市福利院。烈士陵園始建於1951年,安葬的大多是解放榆林時犧牲的革命烈士。長城角下,黃沙綠洲,演繹了無數英雄的傳奇故事,渲染出壹片紅色的遊覽聖地。

行政區劃

榆陽區轄4個街道、12個鎮、12個鄉:鼓樓街道、青山路街道、上郡路街道、新明樓街道、魚河鎮、上鹽灣鎮、鎮川鎮、清泉鎮、安崖鎮、麻黃梁鎮、牛家梁鎮、金雞灘鎮、馬合鎮、巴拉素鎮、榆陽鎮、魚河峁鎮、余興莊鄉、劉千河鄉、古塔鄉、青雲鄉、大河塔鄉、孟家灣鄉、小壕兔鄉、岔河則鄉、補浪河鄉、紅石橋鄉、小紀汗鄉、芹河鄉。

2020年9月,榆陽區上榜2020年中國百強區,名列第84。

2020年9月,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水平百強出爐,榆陽區位列第85名。

2020年6月,榆陽區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陜甘寧片區)。

2020年3月,榆陽區被評為第壹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

2020年2月,榆陽區被確定為2019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2019年12月,農業農村部推介榆陽區為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

2019年3月,水利部公布第壹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榆陽區榜上有名。

2019年1月,農業農村部認定榆陽區為全國第三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2019年,農業農村部推介榆陽區為第二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2017年2月,榆陽區上榜2016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 上一篇:如何有效開展“法律六進”活動
  • 下一篇:深圳40年:經濟增長654.38+0.4萬倍,6家科技龍頭企業去年貢獻GDP近半。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