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辦學管理上,壹方面引進現代企業管理理念,推進管理體制改革;另壹方面主動將壹切教學過程納入上大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既遵循教育規律,又遵循市場規律,有效提高了辦學效率和辦學質量。
在專業設置上,學院成立由行業、企業負責人和專家為主體的“學院建設與發展委員會”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具體對專業設置、課程改革、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建設等進行咨詢與指導,使學院的專業設置具有前瞻性,辦學方向、培養目標更貼近市場,更具特色。
在資源利用上,學院背靠企業,獲得了社會企業的大力支持,大眾汽車公司、聯合汽車電子有限公司、巴士集團公司、泛亞汽車技術有限公司、申沃客車公司、上鋼五廠等企業紛紛慷慨解囊支持學院建設,多次無償贈送汽車教學設備,同時還輸入先進的技術,使學院實訓室建設基礎實、立意新、起點高。
在辦學經費上,學院不享受政府財政撥款,主要依靠巴士集團的投入、社會各界的捐助、以及學費的收入,走的是靠社會力量發展的辦學道路。投資主體巴士集團對學院不求回報,但求品牌。學院董事會正是在巴士集團這樣的要求和鼓舞下,發揚上大“自強不息”的精神,努力克服辦學資金有限的困難,全力打造高職教育品牌,可謂是“不花國家壹分錢,不遺余力創品牌”。如今,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學院不僅獲得良性發展,而且品牌效益初顯,不斷創造出成倍的社會效益回饋社會、回饋企業、回饋家長。
學院在為社會輸送急需人才的同時,還為企業員工提供良好的在職進修和培訓服務,這種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模式,使企業成為學院的“校外實訓——就業”基地,校企互助互利,獲取雙贏,學院辦學的道路越走越寬。 學院依據高職人才培養的特征以及企業對錄用高職畢業生的要求,牢固確立“基礎適度、以德為本、突出能力、重在實踐”的教育理念。根據現代服務業相應崗位所需知識和能力的要求,通過精簡、優化、整合等不同方式,建立了“公***基礎課平臺”和“公***技能實訓平臺”,實施“理論教學——校內實訓——職業資格考證”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突破了原有的“學科型教學體系”。
為把學生培養成能力見長的知識型技能人才,縮短畢業生進入企業的適應過程,學院堅持實施“2+1”的培養模式,即有二年時間在校內學習、實訓和考證,壹年時間在校外接觸實際,通過“暑期社會實踐”,接觸社會、掛職鍛煉;通過3個月“企業實訓”,從基層“頂崗”做起,了解企業,接受企業的考察,明確畢業後留用的意向;再經5個月的“畢業實習”,接受企業的職前培訓,向師傅學技,同時在學院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實踐論文和就業簽約。
2004年學院委托用人單位對首屆畢業生作調查,綜合評價如下:
組織紀律性、工作責任心、團隊精神、文明禮儀和愛崗敬業等5項評價—“強” “較強”≥92%;
繼續學習能力、專業基礎知識、專業職業技能和社交與適應能力等4項評價—“強” “較強”≥83%;
與同等學歷的他校畢業生相比63.9% 的學生具有技術應用能力“強” “較強”的優勢。
此外,學生下企業實訓的形勢也十分喜人,上述28個企業每年向我院索要的實訓學生數遠大於應屆畢業生數,以04屆為例,需求數為802名,而學院本屆畢業生僅439名,由此可見,學院的品牌效應得到顯現。
上海大學巴士汽車學院從成立至今,從未停止過開拓創新、改革發展的步伐。在“十壹五”期間,學院將緊緊抓住這壹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機遇,堅持以持續發展為主題,以品牌為根本,以培養知識型技能人才為使命,以股份制管理體制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應用”為主旨構建課程和專業,以“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以校企結合為支撐,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以教學設施和基礎建設為基礎,以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為保證,以內涵發展為主,外延發展為輔,提高辦學效率和效益,全面推進學院事業空間的拓展、功能的增強和水平層次的提升,在通過“上海市示範性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建設”驗收後,爭取在2010年之前,建成全國示範性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把學院建成“辦學理念先進、行業優勢顯著、專業特色鮮明、運營機制高效,上海壹流、國內著名”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