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誰陷害物美和張文中?張文中案始末回顧

誰陷害物美和張文中?張文中案始末回顧

物美元董事長張文中相信大家都有所熟悉,12年前因為被判刑入獄,12年之後改判無罪,坐了12年冤獄,現在終於清白了。面對這張文中被改判無罪,網友們紛紛都在猜測誰陷害物美和張文中?張文中得罪了誰等疑問?

張文中坐了12年冤獄,這12年非常的漫長,直到現在終於洗脫罪名,還了張文中壹個清白。但是網上對張文中案疑問不斷,是誰陷害物美和張文中?誰是張文中冤獄人生的陰陽推手?

張文中改判無罪

張文中1962年生人,南開畢業後分配到了大慶石油管理局,1985年返回南開讀經濟學碩士學位,1987年進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從事宏觀研究,期間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的博士學位。後到斯坦福大學進行系統工程學博士後研究。他在美國理解了什麽是市場經濟,認識到“企業家是這個時代的英雄”,“創業是壹個人壹生中最需要做的事情”。小平的92年南巡,更加堅定了他回國創業的決心。

張文中坐12年冤獄

1993年從美國歸國的張文中創辦了壹家計算機公司——卡斯特公司,售賣自己開發的零售信息化pos系統軟件。但因太超前沒有市場,於是就親自開辦超市,就是物美,並把POS系統使用在物美超市中,成為中國本土意義上第壹家真正的超市。

除了中國零售業pos系統的鼻祖,物美的信息化技術還創下了許多中國之最:中國零售業最早使用第三方物流配送平臺的企業;中國最早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商品采購和管理的連鎖企業;第壹家在香港上市的民營零售企業,率先長了資本翅膀而飛速擴張,高峰時曾先後在全國布下400多個網點,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民營流通企業。基於此,2006年,《財富》雜誌這樣評價物美:“如果妳想看壹下零售業的未來,建議閣下省去造訪沃爾瑪的時間,為您自己買壹張前往北京的機票,去看看物美。”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時冤案空降。2006年11月,受北京原副市長劉誌華案牽連,張文中被調查。2008年10月,張文中被河北衡水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涉嫌單位行賄、挪用資金、個人詐騙等罪名起訴,壹審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並處罰金50萬。張文中提起上訴,二審維持原判。

為何不是劉曉光、潘石屹,而是他?劉誌華案,無疑是辦案人員最喜歡的。壹是涉案人員級別高,曾擔任北京市秘書長、副市長;二是涉案人員涉及的重要人員必然多且面廣;三是涉案人員草根出身,辦案阻力小。所以對辦案人員來講,劉誌華案是屬於“既又還”的好案子,自然會精神抖擻、大顯身手。而張文中之所以被要求協助調查,是因為2003年物美作為大陸零售民營企業第壹股到香港上市,作為分管領導的劉誌華曾代表北京市政府去敲鐘。這在當時當然是支持民營企業的正面舉措,但在過後辦案人員來看,就是辦案線索。

曾有這樣的案例:某部委的處長在網上看到,壹位部級幹部參加壹位民營企業老板追悼會,於是懷疑這位部級幹部有問題,就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展開調查,果然查出這位部級幹部的其他問題,最終把這位部級幹部送進了監獄,還連帶了不少人。為此,這位處長受到了表揚和提職,工作經驗還得到了推廣。人都是屁股決定腦袋,任何壹件事,在不同角色的人來看,有不同的內涵及色彩。更何況劉誌華已被雙規,正需要證據。於是,有敲鐘之緣的張文中便難脫幹系了。

但劉誌華案協助調查的人有許多,北京企業界大佬也有許多,其中就有於2017年1月16日故去的大哥級人物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劉曉光協助調查後雖然繼續工作,但從此烙下了病根,直至病故。據說潘石屹也被叫去協助調查過,但只是問了問就放了。

然而,同是協助調查劉誌華案,為什麽張文中卻被判刑了呢?張文中與劉曉光都是陽光硬漢,都是從政府體系出來創業的。但劉曉光的首創是國有企業,而張文中的物美是民營企業。結果劉曉光只是遭了罪,而張文中則被判了刑。知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人們看來都是光環無數,但國有企業的唐僧其實是被孫悟空的金箍棒畫了壹圈,有無限法力;而民營企業的唐僧雖看似敬業精心實則有心無力,不論面對強人還是權力,先天都是弱者。

張文中與潘石屹,同是民營企業家,做的生意也都必須與政府打交道,但二人的成長經歷不同,性格也不同。潘石屹,童年受苦受難,求學多波折,工作多奔波,因此養就了隱忍、求全、樂觀、靈活的人生態度,再加歡喜佛的親和面孔,所以辦案人員問話後旋即放人。

而張文中的成長經歷及背景頗為“高大上”:壹是名牌大學畢業,又在國研中心這種最高智囊幹過;二是斯坦福大學博士後,理工科背景,講邏輯和證據;三是有海外留學工作經歷,更強化了法律自我保護意識;四是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且是純市場化的B2C生意,不用求誰;五是當年正值44歲壯年,許多朋友都在重要崗位上;六是張文中作為92年下海創業的代表,比起80年代被逼創業的民企老板,更有理想抱負、家國情懷和雄心壯誌,做事也更規矩——僅僅物美這個名字,就知道張文中做生意的初衷。

這就決定了張文中見了辦案人員不會有懼。而且其作為知識分子的清高,對把每個人都當壞人的辦案人員必然反感掛相而不屈。再者,其海外理工背景,講邏輯和事實,愛較真勁兒:講法律,他要辦案人員拿證據;不講法律,講政治,張文中就拿黨章說事兒。面對說什麽都“頭頭是道”,面對如此“不配合”的人,必然引得辦案人員大為光火。張文中由此不僅遭了罪,還獲了罪,而且還成了案中案裏的“鐵案”。

另外壹點,就是缺少江湖經驗的張文中,對自己壹向吝嗇。據說物美在香港上市後,他還穿著“張著嘴”的皮鞋,這就是有情懷企業家的生活態度——他不會照顧自己,也就不懂得經營打點社會關系。而坐在張文中對面的辦案人員呢?壹是講政治,二是找證據,三是要政績,四是看良知。前三者確定無疑,但最後壹點則“分人而定”。於是,辦案人員久而久之,心腸越來越硬,借口越來越多,最後就成了職業習慣。接觸到的所有人都有可能是涉案人員,是壞人,都是他們追求政績的考題。歷史上知名的“請君入甕”典故就是明證。

  • 上一篇:上海端午節活動信息整理
  • 下一篇:什麽是sharepoint?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