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系統的定義:是指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以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為企業決策層及員工提供決策運行手段的管理平臺。它是從MRP(物料需求計劃)發展而來的新壹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統,它擴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應鏈管理。
ERP系統的三種類型:
統計型ERP:主要是把企業各類數據,通過少部分操作人員,把各類數據進行匯總,最終達到了要看什麽類型的數據都有統計數據的目的。
集成型ERP:把企業所有有關聯的人員和外聯單位和個人、包括顧客,通過軟件把他們鏈接起來,讓數據實現交互。同時把很多版塊的數據,采用最方便管理層查看的方式進行集成。
智能型ERP:通過規範化的流程梳理,最終實現:只需要壹線操作錄入數據,審批後就能自動生成所以的分類賬和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等,並且各類統計分析表格,都是自己按流程完成的統計。智能化以讓企業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多的信息收益為目標。
ERP系統的基本內容:
流程方面,主要面向具體事務進行處理,功能不易擴充、業務流程固化、維護成本高、與新環境集成困難,缺乏柔性,企業不能隨著商業環境的變化而方便迅速地改變業務流程,而企業環境的變化促使企業必須快速地調整業務來響應。
服務框架方面,壹般是先建壹個集成平臺,然後開發各種各樣的適配器和連接器去連接已有的子系統。用適配器來進行信息的有效收集、現有集成平臺與原有平臺的信息轉發。集成不能方便、靈活、低代價地實現異構子系統的集成,難於快速適應企業現代業務變化的需求,而且容易受制於傳統分布式對象中間件技術存在的局限性,如COBA、DCOM、RMI之問的互操作性,客戶端與服務端之間的緊耦合。
業務系統方面,缺乏敏捷性,業務系統通過咨詢後,進行開發實現,軟件經常被固化。ERP使用的初期,各個系統可能能夠良好地運作;隨著業務的發展和變化,企業的各種內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業務的處理也發生了變化,但是業務系統卻很難發生改變,或者調整的代價巨大。
後期維護方面,部分ERP系統在實施完成後,會培養壹個維護擴展的團隊,對系統進行後期的完善和優化,或者根據業務的發展,進行業務軟件的調整。大多數ERP系統使用集成平臺來實現,對後期擴展團隊的要求比較高,開發人員往往只能對壹些外圍的功能進行改進,無法進行根本性的業務優化。集成平臺的使用和擴展普遍比較復雜,要求很高。
應用擴展方面,產品化程度不高,二次開發加重了風險。ERP系統是為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目標服務的,而要想使ERP能夠實現這壹功能目標,它的系統功能則需要隨著企業的發展、業務的轉變不斷擴展和更新改進。由於目前國內部分ERP產品的產品化程度並不高,產品都需要在不遠的將來不同程度地針對用戶做二次開發。這無疑給開發商和用戶雙方同時帶來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