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什麽是農業扶貧?

什麽是農業扶貧?

《農業產業扶貧開發規劃(2011-2020)》(以下簡稱《規劃》)日前正式發布。這是農業部深入貫徹《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和中央扶貧工作會議精神,進壹步加大農業產業力度的目的。《規劃》對今後幾年農業產業扶貧開發的總體思路、原則、目標和主要任務作出了總體規劃,指明了新時期農業產業扶貧開發的方向。為了讓讀者對規劃有更全面的了解,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打好新時期脫貧攻堅戰,相關專家對規劃進行了重點解讀。

問:計劃覆蓋哪些貧困地區?發布計劃的目的是什麽?

答:2011年5月中旬,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出有* * 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以下簡稱“地區”),該規劃以該地區的扶貧開發為重點,涵蓋11等地區* *涉及65438。此外,西藏、南疆、四省藏區等三個地區已被中央確定為特殊支持政策,未納入本規劃。

發布《規劃》的目的是指出農業產業扶貧開發的總體思路、原則和目標,明確農業產業扶貧開發的主要任務,確定各區的主導特色和主導產業及其發展重點,在支持產業發展中加快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

問:新時期推進農業產業扶貧開發有什麽重大意義?

答: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推進農業領域扶貧開發,不斷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貧困地區農牧業發展,有效減少貧困人口數量,改變貧困地區落後面貌,確保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確保貧困地區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這壹《規劃》凸顯了新時期推進農業產業扶貧開發的重大意義。壹是貫徹落實中央新時期扶貧開發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二是改變貧困地區落後面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三是加快貧困地區農牧業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任務;四是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問:各區發展農牧業的自然和經濟條件如何?制約當地農牧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什麽?

答:規劃分析了各區發展農牧業的自然和經濟條件。概括起來,各區發展農牧業的自然經濟條件有以下五個特點:壹是地形復雜,生態環境多樣。連片特困地區西高東低,主要集中在中山、低山丘陵,海拔500m以上的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77.99%。二是氣候差異明顯,生物豐富多樣。山地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各地區植物垂直分布明顯,生物多樣性豐富。其中,滇西邊境地區是我國物種和遺傳資源最豐富、珍稀瀕危特有物種比例最高的地區之壹。三是耕地占旱地比例大,人地矛盾突出。2010年,11連片特困地區占耕地面積的73.4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以上。四是老少因素明顯,整體貧困程度深。11連片貧困地區* * *涉及104個地州、505個縣,其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85個,占76.24%;老區縣171個,占33.86%;少數民族縣196個,占38.438+0%。五是農業生產方式落後,市場發育程度低。連片貧困地區很多地區仍處於傳統農業階段,以糧食生產為主,以自給自足的農產品為主,銷售和出口的農產品較少,農產品市場化水平和商品率較低。

規劃還分析了制約該地區農牧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壹是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連片特困地區的特點是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土層薄。壹些地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水土汙染等生態環境問題嚴重。二是農業投入嚴重不足,基礎設施落後。該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多,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弱。三是產業鏈短,組織化程度低。大多數連片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延續著傳統的生產方式,產品附加值低,管理不規範,服務帶動能力弱。第四,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受特殊地形影響,連片特困地區通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如烏蒙山地區15.1%的鄉鎮不通瀝青(水泥)路,76.8%的行政村不通瀝青(水泥)路,31.3%的行政村不通公路。五是農業效益低,增收難。區內耕地分散,經營規模過小,生產經營粗放,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低,農民增收空間有限。2010年,11連片特困地區平均畝產糧食300.55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1公斤。

問:《規劃》確定的農業扶貧開發總體思路、原則和目標是什麽?

答:總體上看,規劃提出,推進新時期農業產業扶貧開發,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深度發展中推進農業現代化,以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為主線, 把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把促進農牧民持續快速增收作為中心目標。 繼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幫助做大做強優勢特色農牧業,開拓農產品市場,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農民技術培訓,擴大農民就業,推動中國特色貧困地區現代農牧業發展。在基本原則上,規劃提出堅持六項原則:依托資源、市場導向、連片整體發展、科技支撐、民生優先、環境友好。在發展目標上,規劃分為2015和2020兩個階段,提出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民增收、農業技術和農民素質、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四個具體目標。

問:農業領域扶貧開發的主要任務是什麽?

答:規劃提出了五項重點建設任務:壹是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建設,包括加強基本農田建設,不斷改善水產養殖生產條件,發展農業機械化;二是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包括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積極發展特色農牧業產品加工和物流業等。三是農業服務支撐保障體系建設,包括提高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和發展農業經營服務;四是農村人才培養,包括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加大“陽光工程”對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支持力度;五是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包括加強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加強草原等生態環境建設,推進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和環境修復。

問:規劃中提出的11區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是什麽?

答:規劃分為11區。各地區在介紹本地區農牧業發展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分別提出了本地區優勢特色產業的選擇、布局和發展重點。

六盤山地區的發展重點是:壹是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建設壹批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基地;二是加大山區、塬區、丘陵區的坡改梯建設,提高川內、緩坡基本口糧建設水平,大力改善農機作業條件;三是依托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因地制宜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四是建設壹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馬鈴薯、果蔬、中藥材、畜產品等集散地、專業交易市場和跨區域加工配送中心。

秦巴山區的發展重點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二要實施土地整理;第三,發展農林產品加工業;四是完善市場中介服務,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村流通大戶和農民經紀人參與市場建設。

武陵山區的發展重點是建設壹批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實施丘陵地區“五小水利工程”;二是充分發揮獨特的農牧業資源,加快建設和形成壹批特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重點扶持壹批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三是支持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建設綜合性特色農產品銷售市場。

烏蒙山地區的發展重點是,壹方面建設山區小型水庫水源工程,另壹方面進壹步提高糧食釀造等現有優勢產業的生產能力和質量,發展壯大特色農林產品加工業,不斷擴大市場份額。三是合理布局,逐步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區域配送中心和城市批發市場,加快建設低成本、高效率的農產品儲運體系。

滇、桂、黔石漠化地區的發展重點是加強以渠系配套工程和田間水利設施為主要內容的水利工程建設,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加快廢棄礦山和村莊的土地整理復墾;三是依托特色基地,提高加工質量和安全水平,因地制宜發展繭絲綢加工、生物質能加工、幹鮮果品加工、林(竹)制品加工等產業;四是完善農產品交易市場和農貿市場。

滇西邊境地區發展的重點是:壹是加強現有灌溉渠系的配套和節水改造,提高土地產出能力;二是鞏固提升糖業,整合提升茶產業,推進農畜產品加工,逐步發展竹藤產業;三是完善農產品、生產資料和農貿市場交易市場體系,完善倉儲等物流設施,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農村社會組織在市場建設中的作用。

大興安嶺南麓地區的發展重點是:壹是合理開發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加強現有灌區配套和節水改造;二是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鹽堿地治理和草地改良;三是加強農畜產品加工業;四是依托現有基礎,建設壹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專業交易市場和農產品集散地,積極支持新型糧食倉儲流通產業發展。

燕山-太行山區的發展重點是:壹是加強現有灌排系統和節水改造,逐步擴大農田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證率和水資源利用率;二是以農田改良為重點,統籌推進農田整理、土地復墾、未利用地開發和中低產田改造;第三,逐步發展林木種苗生產,保證城市綠化苗木和水果基地建設對種苗的需求;四是農產品加工流通體系建設。

呂梁山地區的發展重點是:壹是加強現有水利設施的節水改造,大力發展旱作農業、設施農業和高效節水農業,打造沿黃特色農業產業帶;二是加大山地丘陵地區的改坡成梯建設;三是依托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工業園區,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和生產規模,打造品牌;四是積極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農村中介組織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抵禦市場風險能力,鼓勵發展社會企業等新型產業組織;五是大力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和農產品集貿市場建設。

大別山區的發展重點是:壹是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二是推進土地整理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三是完善農業市場體系;第四,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轉化;五是創新產業組織形式,發揮各類合作組織的作用,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幫助貧困群眾參與特色產業發展。

羅霄山片區的發展重點是:壹是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因地制宜建設壹批中小型水庫,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山塘清淤擴建,加強水庫渠系配套和節水改造;二是以荒山荒地、損毀農田、空心村和廢棄荒山的復墾為重點,推進土地整理;第三,完善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和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第四,依托特色基地,大力發展農林產品加工業。

問:《規劃》提出了哪些重大農業扶貧開發項目?

答:規劃提出了農業領域的五大類扶貧開發項目。壹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項目。重點項目包括新增1000億斤糧田工程和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棉油糖生產基地、旱作節水示範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標準農田建設和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二是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項目。重點工程包括種植種子工程、畜禽種子工程和水產種子工程。三是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項目。重點項目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植物保護工程、漁政漁港建設。四是農業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件建設項目。重點工程包括退牧還草工程、保護性耕作、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和農村沼氣工程。五是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工程。重點項目包括“四項補貼”政策、動物防疫補貼政策、漁業柴油補貼政策、草原生態保護補貼政策、漁業資源保護補貼政策、糧(油)產縣獎勵政策、豬產縣獎勵政策、農業防災減災、關鍵技術與良法補貼項目,進壹步推進糧棉油糖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貼政策、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

問:計劃中提出的具體保障措施是什麽?

答:為確保《規劃》目標任務的實現,《規劃》提出了相關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壹是加強工作指導和服務。針對貧困地區具有全局性、傾向性的農牧業重大問題,深入調查研究,指導貧困地區開展重大調研和規劃。二是不斷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對貧困地區給予傾斜支持,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三農”項目和資金的投入。三是繼續實施和創新強農惠農政策。進壹步加大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測土配方施肥等政策支持力度。四是進壹步完善行業扶貧工作機制,不斷探索創新開展行業扶貧的思路和方法,逐步建立健全溝通通報制度,加強與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的銜接,強化監督檢查。五是加大產業扶貧資源整合力度。充分整合各級政府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支農等各類資金,鼓勵多種形式參與農業產業開發經營,形成政府、企業、農民多元投入的新機制。

  • 上一篇:山東泰安東關小學成立幾年了?校長是誰?
  • 下一篇:隨行人數怎麽填寫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