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什麽是信息化,全球化?

什麽是信息化,全球化?

信息化是指培養、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並使之造福於社會的歷史過程。(智能化工具又稱信息化的生產工具。它壹般必須具備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與智能化工具相適應的生產力,稱為信息化生產力。智能化生產工具與過去生產力中的生產工具不壹樣的是,它不是壹件孤立分散的東西,而是壹個具有龐大規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組織的信息網絡體系。這種網絡性生產工具將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將使人類社會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

信息化生產力是迄今人類最先進的生產力,它要求要有先進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壹切不適應該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將隨之改變。完整的信息化內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1)信息網絡體系,包括信息資源,各種信息系統,公用通信網絡平臺等。(2)信息產業基礎,包括信息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信息裝備制造,信息咨詢服務等。(3)社會運行環境,包括現代工農業、管理體制、政策法律、規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觀念等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築。(4)效用積累過程,包括勞動者素質,國家現代化水平,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不斷進步等。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於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壹位日本學者提出來的,而後被譯成英文傳播到西方,西方社會普遍使用“信息社會”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後期才開始的.

關於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國學術界和政府內部作過較長時向的研討。如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計算機、通信和網絡技術的現代化;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從物質生產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向信息產業占主導地位社會轉變的發展過程;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演進的過程,如此等等。

1997年召開的首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對信息化和國家信息化定義為:“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並使之造福於社會的歷史過程。國家信息化就是在國家統壹規劃和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進程.”實現信息化就要構築和完善6個要素(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建設國家信息網絡,推進信息技術應用,發展信息技術和產業,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國家信息化體系.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個具有煽動性的詞。擁護者憧憬它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批評者斷言它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什麽是全球化?我們真的在經歷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給我們帶來過什麽?

什麽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個進程,指的是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流動沖破區域和國界的束縛,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全球化還包括人員的跨國界流動。人的流動是物質和精神流動最高程度的綜合。

科技進步是壹切社會變遷的原動力,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是全球化的依托。交通的進步促進人員和物質產品的全球化,通訊的進步促進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當然,兩類技術的作用經常分不開。互聯網能調動資本,輪船也能傳播精神。

拋開技術進步因素,全球化是資本的全球化,亦是關於資本之“主義”的全球化,即利潤至上觀的全球化——馬克思在150年前就討論了全球化的這個本質。除了戰爭時期,資本在全球範圍裏瘋狂地追逐利潤,每天24小時,從不疲倦。所以,到目前為止的全球化體現為市場經濟體系在全世界的擴張。其他壹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國際化的***產主義運動,都從資本全球化衍生而來。若世界市場的擴張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人們當然希望擁有自己鮮明的立場。全球化問題的復雜性在於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間和不同的時間裏能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四類變量無限多。既然人們無法預知所有的變量,只好依賴意識形態決定自己的立場。

對眾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壹種基於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識形態。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場規律”,順應歷史潮流。對眾多的反對者而言,反全球化是壹種基於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識形態。反全球化就是反對擴大貧富差距,反對霸權。意識形態傾向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然而,筆者在這裏不想談論意識形態,只想就事論事。

我們正在經歷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國時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堅時代遜色嗎?如果麥當勞、肯德基能體現全球化,中餐館可是在上上個世紀就在世界各地登陸了,如今其普及程度遠非美國快餐能比。我懷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脹的“新聞界”給誇張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訊技術的飛速進步引起的,交通技術並沒有飛躍的進步。自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以輪船、鐵路、汽車和飛機為代表的交通技術出現了質的飛躍,人員和物資的國際交流呈幾何級數增長。那個時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並不嚴格,護照也可有可無。美洲就是在那個時代開始住滿移民,中國人就是從那時開始改穿西式服裝,改用西式筆墨,扛洋槍、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釘,以及下南洋、闖西洋、赴東洋。

即便是資本流動,舊時代恐怕也未必差得遠。100年前就有很多中國人在外國人開辦的銀行裏存錢、取錢、借錢。那時的貨幣可以自由兌換。資本輸出被列寧看成傳統帝國主義的主要特征之壹。據說,今天的全球化體現為驚人規模的“金融資本”流動。每天全世界有1萬多億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場上進行賭博投機,每年全球“熱錢”高達400萬億美元。可那又能說明什麽呢?當今的國際貿易量才8萬億美元。國際金融賭博能影響地球每個角落的生活?資本是經濟的三要素之壹,其根本意義在於促進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的效率。可是,用於國際賭博的“資本”促進多少效率呢?全球化的脊梁是工業和商業資本,不是“賭博資本”。

電力的使用,廣播的興起,電話的出現,新聞出版的普及,乃至後來的電視時代,上述任何壹種通訊技術的進步,其意義未必低於互聯網。因此,過去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程度不亞於今天,精神產品的多元化也不亞於今天。否則,民主思想、***產黨人的思想乃至形形色色的其他意識形態怎樣傳遍19和20世紀的世界?除了巨額的“金融資本”,據說今天的全球化還體現為互聯網的興旺普及。互聯網使得信息傳輸變得快捷和方便。但擁有信息與擁有知識顯然不是壹回事,信息量的增大未必增加觀念的多元化。今日美國人的觀念並不比越戰時更多元,也不比印度更多元。中國知識界今日的觀念甚至不壹定比2300年前的戰國時代多元。比起今天的大學,上個世紀20年代的北大在思想上難道不是多元化得多?中國人現在的觀念當然比20年前多元化了,但那並不是互聯網的結果。

兩次世界大戰加上冷戰,綿延80年,切斷了世界的全球化進程,使冷戰後開始恢復的國際交流顯得突然和新穎。筆者不是歷史學家,但倘若某個歷史學家告訴我,在上上個世紀和上個世紀早年,人員、物資、資本和精神的國際交流程度高於今天,我不會感到驚奇。

當然,我並沒有說未來的全球化不會超過以往的全球化。

全球化帶來什麽?

無論我們是否處在壹個空前的全球化過程裏,以往的經驗都具有啟發性。全球化的歷史經驗可以分成四大類:道義問題;收益問題;趨同與逐異問題;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問題。而以下四個全球化特征正對應著這四個問題。

1.缺少法治道義的全球化。任何國家內部的市場化都是隨著法治環境的逐漸成熟而成熟的。國際的市場化卻不是在法治環境下進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謂國際市場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當立法、司法和執法都歸於壹家,只有理想主義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從不公平中獲利的國家才去奢談國際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沒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謂“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體現國際公義的治理。

2.無法預知國家損益的全球化。抽象談論在全球化中獲益或受損的條件非常困難。強國、弱國、大國、小國都可能獲益,也都可能吃虧。傳統的中國是被全球化擊敗的,卻也是從全球化裏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國是從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國,雖然壹直是全球化最大的獲益國,卻呈現冷淡全球化的傾向,因為美國開始感受到代價。

3.刺激追求差異的全球化。全球化導致的“趨同”是淺薄的,全球化導致的“逐異”卻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時代最深刻的特征。全球化的資本毫無人性可言,它帶來激烈的社會變遷,刺激形形色色意識形態的興起,也必然伴隨激烈的社會集團、意識形態乃至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以往的全球化帶來了繁榮和進步,也帶來了大革命,帶來了國內戰爭,帶來了“世界大戰”。

4.促進民族主義和國家疆界的全球化。毫無疑問,近代以來形形色色的國際主義都產生於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帶來了更強大的民族主義,帶來了護照和海關,帶來了人員交往的阻隔,帶來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疆界,帶來了更先進的武器和更強大的國防。在以往的全球化裏,獲勝的不是國際主義,而是國家主義,特別是民族主義。在今天,我們看到了“歐洲合眾國”主義的興起,歐洲貨幣的使用,歐洲邊界的鞏固,歐洲海關的確立,歐洲防衛的統壹。是什麽刺激出這種新“西歐民族主義”?美國、日本、西歐……哪壹個還在談論國際主義?當人們已經把保衛疆界安全的戰場延伸到外太空,誰還能說全球化消滅國家疆界呢?曾幾何時,為普世歡樂而設立的奧林匹克和世界杯居然成了民族的角鬥場,國家之間的競爭,甚至成了在民族國家內部進行競爭的資本。

結 語

為了“經濟效益”,人們從遼闊分散、自給自足的鄉村走入了城市。他們密密麻麻地住在壹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賴,但只有依靠斤斤計較、彼此競爭、相互傾軋才能生存。城裏的人們看上去沒什麽不壹樣,可每個人都從骨子裏在追求與眾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競爭裏脫穎而出。殘酷的市場競爭使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漸變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義觀的人,他們崇拜資本所帶來的壹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資本本身。人們很自然便忘記阿富汗貧民的生命與世貿大廈裏的生命是平等的。他們會為紐約2000多條“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蠟燭,但絕想不到為阿富汗那4000多個“野蠻的”殉葬者焚壹炷香。人類可以公然聲稱自私自利和弱肉強食是其本性,並能導致“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類,只好用鋼鐵制造的防盜門來取代分隔家庭的籬笆,用武裝到牙齒的警察來取代調解鄰裏糾紛的長老。當貧窮遼闊的地球村變成了繁榮細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國家利益”理所當然地成為國際關系的最高準則,武力也自然成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當國際化開始傾向於代指這樣壹個過程時,今天的全球化用來區別壹系列的趨勢,很多是在二戰後變得尤為突出。它們包括:

全球範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

國際貿易以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長

由跨國公司控制的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

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趨勢被各種各樣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組織看作是積極的,在很多情況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積極地推動。例如,有這個樣壹種經濟理論:相對優勢使得自由貿易可以使得資源分配變得更加有效,並且對參與貿易的雙方都有利。

二戰後通過很多諸如關貿總協定等的國際組織已經使得國際貿易間的障礙得到相當大的降低。特別是從關貿總協定演化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

提升自由貿易

商品:較少或消除關稅;建立自由貿易區來降低關稅

資金:減少或消除資金控制(資金控制會影響貿易發展)

減少、消除對當地產業的津貼補助金(達到公平貿易)

知識產權保護

在國家間對知識產權法律進行協調(通常來說,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國界承認知識產權限制(例如,在中國獲得的專利權可以在美國獲得承認)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運動認識認為這些是有害的。

質疑中的全球化

對關於全球化是壹個現實存在的現象還是只是壹個說法還存在學術上的討論。雖然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但是壹些學者爭論到這個現象在其它的歷史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另外,很多人註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們是處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現象,例如國際貿易的增長和跨國公司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它們開始被建立的時候並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學者更喜歡使用“國際化”而不是“全球化”。簡單的說,它們兩者的區別在於國家的角色在國際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說,全球化程度比國際化要深。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國家的邊界還遠沒有達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還沒有開始,也可能不會開始——從歷史上考慮,國際化從來沒有變成全球。

  • 上一篇:什麽是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有什麽優點?
  • 下一篇:盛駿是哪裏人?中潤資源董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