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放以1950高分考入北京農業大學林學系,1951入選新中國第壹批公派留學生,赴列寧格勒林學院深造。五年間,他各門課程學習成績優異,以1956獲得林業工程師(相當於碩士)學位。
1956年7月回國,在北京林學院任教。
1960任教研組副主任,開始帶研究生。
1961年初,擔任我國第壹本國家級教材《造林學》編寫組組長,在短時間內出色完成任務。
1986晉升教授,任博士生導師。
北京林業大學校長從1986到1993。
1993當選中國林業學會理事長,1995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當選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歷任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估組成員,國家科委中國農業與農村科技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林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專業顧問,《林業科學·森林與人類》《北京林業大學學報》(英文版)主編。
在科學研究方面,沈國放在立地分類、適地適樹、混交林建設、造林密度、撫育間伐、速生豐產林、石質山區造林技術、城市林業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華北石質山區立地分類評價與樹種選擇研究”、“油松混交林研究”、“樹種抗旱特性與機理研究”等多項成果獲獎。在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持下起草的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的技術政策被列入藍皮書;率先提出不同地區林木速生豐產指標;場地因素的早期應用?樹種生長關系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創造性地開展了多樹種平行研究,極大地提高了我國造林技術;主持起草了《大興安嶺特大火災區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恢復調查報告》,對火災後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恢復工程的立項起到了關鍵的指導作用。
20世紀90年代,沈國放開始倡導城市林業研究,促成了中國林業學會城市林業研究會的成立,並主持了65438-0996北京城市林業研究項目,在探索城市林業發展的特殊規律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中國林業界,沈國放以治學嚴謹著稱。他廣泛涉獵林業專著和出版物,也閱讀了許多自然地理、地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和農業科學方面的書籍,把“博覽群書”視為壹種高級的生活享受和追求。他的行為影響並教育了壹批批學生。
沈國放發表論文110余篇,著作6部。獲得多項獎勵和榮譽,其中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1,省科技進步壹等獎1,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國家教委(現教育部)優秀教材和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1。1987被林業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1991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並於1996獲得首都勞動獎章和全國五壹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