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ERP實施水平的根本目的在於為企業提供壹個控制工具,使企業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進,因而評估的服務對象首先應是ERP系統的使用對象,同時包括軟件的基礎功能、性能的測試。這樣,這裏從質量測評、應用水平評價兩個方面,來評價企業ERP實施的總體狀況。
6.4.1.1 軟件質量測評
盡管對ERP軟件系統的質量測試有很多種方法,我們采用《制造業信息化應用軟件產品測評規範》中的“ERP軟件測評指標”,如表6.3至表6.5所示。其中,表中標有“☆”的二級指標為基本功能指標,其他二級指標為擴展功能指標;在三級指標中標“*”的表示該指標是其二級指標中的關鍵性指標,此指標的測試“通過”或“不通過”將影響其上級指標,即二級指標的“通過”與“不通過”。
表6.3 功能測評
續表
表6.4 性能測評
續表
表6.5 用戶文檔測評
測評時可采用模糊數學模型或層次分析法進行合成計算,其步驟為:①對底層評估指標進行評價,獲得評估結果;②對相應評估指標設置權重,使之滿足歸壹化;③進行合成運算,獲得該評估組的評估結果;④用上述方法獲得其他同級評估組的評估結果;⑤設置該級評估組的權重,合成運算得出上壹級評估組的評估結果;⑥重復上述過程,計算得出ERP實施的總體水平的評估。
6.4.1.2 應用水平評價
由於企業實施ERP系統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更好地支持決策、更快地響應客戶需求,也就是說市場競爭壓力是企業應用ERP的直接動機,而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應變能力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基本手段。當ERP系統實施完成後,企業對系統的認識不僅僅體現在軟件功能、性能方面,更多的是註重軟件系統給企業所帶來的管理水平的提升、成本降低或生產效率的提高,即企業實際應用水平的變化。企業應用ERP系統的成本與利益是其投資過程中必須考慮的;企業計劃控制水平表現為企業的內部監控能力,監控能力也是應變能力的基本保障;更好的決策支持和信息系統特征可歸結為信息質量的提高。因此,企業ERP應用水平應從運營成本、信息質量、監控能力、應變能力四個方面進行衡量[24]。
(1)運營成本。運營成本主要包括采購成本、庫存投資成本、制造成本、管理費用、營銷費用等,由於ERP系統的科學流程會大幅度提高庫存控制、供產銷過程控制、預算控制的效率,以及業務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業務處理效率,從而衡量運營成本降低指標為:①存貨周轉增長率,即實施前後的存貨周轉率的增長比較;②銷售毛利增長率,其中的銷售毛利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③期間費用降低率,其中的期間費用率=(管理費用+銷售費用)/銷售收入。
(2)信息質量。信息質量指數據的準確性、時效性、完整性,企業管理數據又可分為基礎數據和業務數據,這樣ERP系統應用的信息質量指標為:①基礎數據的準確性,包括庫存記錄、物料清單、工藝路線的準確率;②業務與財務數據的集成性,包括成本核算和車間成本管理的數據集成、應付賬款與采購的數據集成、客戶訂單履行情況可實時跟蹤;③管理人員對ERP數據的依賴性,包括高層管理人員使用ERP數據輔助決策、中層管理人員使用ERP數據編寫分析報告。
(3)監控能力。監控能力是指企業管理人員對整個企業業務運作的事前計劃和事中控制能力,其衡量指標有:①管理人員數據,包括人員數量比例、管理層次多少;②計劃編制能力,包括車間作業計劃依靠ERP編制、能力需求計劃依靠ERP編制;③預防控制能力,包括營銷費用與管理費用等費用性開支實行機內事前控制、客戶訂單的確認受客戶或銷售機構控制、采購訂單的確認受供應商信用控制;④預防控制水平,包括主生產計劃完成率、產品合格率、費用開支計劃執行率。
(4)應變能力。應變能力不僅反映了企業基於時間的競爭能力,也是對客戶需求的快速響應能力,其衡量指標為:①計劃編制周期,包括物料需求計劃編制周期、能力需求計劃編制周期;②內部報告編制周期,包括內部報告編制周期、會計報表編制天數;③準時交貨率,包括客戶準時交貨率、車間準時交貨率、供應商準時交貨率;④運營協調水平,包括停工待料次數、資金到位率。
指標表述形式采用直接陳述句形式,其中四個壹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應采取“應達結果”和“應做事項”並重的原則;而各個二級指標下的三級指標都與行業特征直接相關,其設計可參照企業的類型而定,上面所列出的三級指標均是根據制造業設定的。指標得分由評估人員判斷評分,采取5級評分,綜合評價得分可采用層次分析法或德爾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