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歷經九十年代的會計電算化、到財務系統、MRP、ERP,而後信息化產品如雨後春筍般走進企業,信息化已經走入絕大部分企業,而企業通過信息化系統產生了很多數據,如何更充分利用這些數據、如何讓這些數據產生更多價值,由此數據分析數據應用項目越來越多,因此有人說當下已經從信息時代進入了數字時代。
由此可見,信息化是數字化的基礎——信息化系統承載了企業的業務運轉,過程中系統產生的大量數據,就是企業進行數字化建設、基於數據進行精細化管理的基礎。數據如果全部依靠手工采集與維護,不僅帶來大量工作,而且難以保證數據的及時性與準確性,將對數字化管理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有的企業雖然上了壹些信息化系統,但實際上沒有完全使用、或者存在業務環節上的斷點,這樣就沒有完整的數據,從而導致數字化系統經常由於缺乏數據、或者數據不及時不準確,這樣企業管理者們就會放棄對它的使用。
(二)數據孤島、數據缺乏統壹標準
那信息化完善的企業是否壹定能順利推進數字化建設、有效使用數字化系統呢?答案是否定的。
舉個例子,某大型制造企業,售後部門給IT部門提意見——售後備件的數據分析他們不想用了,因為根據系統的數據分析企業安排的備件庫存應該滿足當前期間的需求,但幾起備件缺貨的發生讓他們喪失了信心。最終分析下來的原因是制造環節的ERP系統中BOM更改了零部件的技術標準、售後系統中由於物料號沒變而未變更相應備件標準。
不僅國內企業出現過這樣的問題,青谷科技服務過的壹些歷史悠久的百強企業也存在。它們應用了大量信息化系統,基本覆蓋了所有業務,但不同系統間的數據卻沒有統壹的標準與口徑,從而催生了壹個個數據孤島。這些孤島的存在,導致數字化系統無法發揮正常作用,使用率必然低下。
(三)數字化建設誤區消磨用戶信心
在數字化建設中存在壹些誤區,也會消磨用戶信心,導致數字化系統使用率低。常見的誤區有:完全照搬之前的手工報表——客戶逐漸發現這樣的數字化系統還不如以前用Excel靈活。這樣的做法沒有利用數字化手段讓用戶享受到數據洞察的便利與先進;在壹定的項目周期要求開發大量的數據報表——錯誤認為數據報表越豐富、越詳盡將更好滿足業務與管理的數字化應用。
這樣導致兩方面最突出的問題:
(1)不管是企業自己實施還是交由乙方實施,都將疲於應付,開發質量是否能保障、後臺數據管理是否夯實等等都將對後期數字化系統有致命的影響。
(2)到底怎樣看數據是需要花時間花精力來梳理,而且不是報表越多越好,反而是怎樣能夠幫助管理者從茫茫的數據大海中快速獲得支持才是最重要的。
過於關註酷炫的數據展現——酷炫的數據展現壹開始的確會吸引用戶的眼球,但最終用戶是否堅持使用還是看系統是否真的能夠給他們的業務與管理帶來幫助。過高期望——認為數字化系統是靈丹妙藥,能夠立馬解決業務與管理上的問題。如此,希望越高失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