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註意的是,將低軌衛星通信需使用的非地面波(NTN)技術納入5G範疇,正是全球通信標準制定組織3GPP正在努力的目標。2021年9月,3GPP公布5G技術標準的R17版本將於2022年凍結發布,標準將首度引入非地面波技術,以作為5G標準的壹部分。業內廣泛認為,這對於移動與衛星通信產業而言,將是壹座重要裏程碑。
TrendForce研報預估,截至2022年全球衛星市場產值將有望達2950億美元,年增長率達3.3%。尤其是在我國,受物聯網需求與有限軌道資源驅動。預計2021 2035年我國衛星互聯網總產值或可達9337.7億美元。
標準先行 與5G互補融合
衛星互聯網的提出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摩托羅拉便提出了“銥星”計劃,但在地面網絡尚未完善的彼時,該計劃也因實現成本過高而終告流產。直至近年來伴隨5G網絡的演進,衛星通信的優勢才重新顯現,並獲得重視。
中國信科集團副總經理陳山枝博士此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低軌衛星通信的定位應該是與5G實現差異化互補,到6G時代,陸地移動通信和低軌衛星通信則將實現有機融合,包括架構融合、空口融合及終端融合等層面。
更為重要的是,對於目前的5G網絡而言,支撐各垂直行業的物聯網應用連接則是更為緊迫的任務,據中國互聯網協會今年7月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到2025年,我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將高達80.1億個,年復合增長率達14.1%;全球則預計將有309億臺物聯聯網設備接入。
天風證券研報指出,低軌衛星互聯網將成為2022年電子行業的關鍵趨勢之壹。預計在相關企業推動下,低軌衛星服務與相關零部件出貨量將在2022年顯著成長,低軌道衛星服務供應商將優先受益。
企業探路 衛星發射邁入活躍期
與任何產業的崛起路徑類似,企業的先行 探索 也成為我國低軌衛星市場尋求突破的重要特征與趨勢。
供應鏈拆解信息顯示,衛星產業生態鏈包括衛星制造、衛星發射、衛星地面站、衛星服務四大領域,目前產業階段以衛星制造與發射為主,在國內,領銜這壹環節的為兩大央企巨頭——中國航天 科技 和中國航天科工。
公開信息顯示,在星鏈計劃誕生的2015年同年,中國航天 科技 和中國航天科工便同時公布了各自的低軌衛星項目——“鴻雁”和“虹雲”,兩者計劃各自發射300顆和156顆低軌通信衛星,並將於2023年建設完成,其中,兩大系統的首顆實驗星都已於2018年底試射成功。
值得註意的是,在“鴻雁”和“虹雲”兩大工程完工前,我國還於2018年部署了首個低軌衛星物聯網系統工程“天啟 星座 ”。官方信息顯示,這壹系統由38顆低軌衛星組成,目前已成功發射15顆,並計劃於2022年部署完成,屆時能夠解決70%以上陸地、全部的海洋及空中物聯網數據通信覆蓋盲區問題。
同時,中國航天科工也牽頭推出了天基物聯網 星座 “行雲工程”,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所屬航天行雲 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長錢微表示,目前項目第壹階段建設任務已圓滿完成。計劃在2022年完成第二階段***12顆衛星的發射任務,並完成小規模組網。據其透露,屆時該工程將會在集裝箱運輸監管、地質災害監測、電網傳輸安全監管、油氣勘探以及水利水務監管等諸多領域發揮作用。
而在央企之外,民營衛星發射企業也開始站上舞臺中央。以銀河航天為例,繼今年5月與中國信通院成功合作開展壹系列低軌衛星 星座 體制技術試驗後,該公司又於今年10月與北京郵電大學合作,初步完成了5G衛星接入組網通信測試。
“隨著國家隊與民營航天企業同時在低軌衛星發射上發力,預計2022年國內衛星發射次數有至少2倍的倍數級增長。”張毅預計。
領航產業 政策加速落地
為了護佑引領低軌衛星產業的 健康 發展,我國中央與地方層面近年來也出臺了多條產業政策。
國家層面,2020年4月,我國首次提出“新基建”計劃,衛星互聯網被納入其中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範疇。2021年3月,我國“十四五”規劃出爐,明確提出將建設高速泛在、天地壹體、集成互聯、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通信、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
2021年11月,工信部對外發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進壹步在“十四五”規劃總體目標基礎上細化,提出包括全面部署5G、千兆光纖網絡、IPv6、移動物聯網、衛星通信網絡等新壹代通信網絡基礎設施5項重點任務。
《規劃》指出,加快布局衛星通信,加強衛星通信頂層設計和統籌布局,推動高軌衛星與中低軌衛星協調發展;推進衛星通信系統與地面信息通信系統深度融合,初步形成覆蓋全球、天地壹體的信息網絡,為陸海空天各類用戶提供全球信息網絡服務;積極參與衛星通信國際標準制定;鼓勵衛星通信應用創新,促進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信息通信領域規模化應用,在航空、航海、公***安全和應急、交通能源等領域推廣應用。
《北京市關於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實施方案》則指出,超前布局6G網絡,支持發展下壹代信息通信網絡、通信感知壹體化、通信與人工智能融合、星地壹體融合組網、通信網絡內生安全等通信融合技術,協同開展6G相關的高端芯片、核心器件、仿真驗證平臺等攻關研制。
對於各地的政策加持,張毅分析稱,衛星的發射需要極高的技術積累與資源調配能力,短期內在政策利好背景下誕生的企業很難具備航天發射需要的能力,而從地方政策的內容指向看,也更多會是材料、遙感、無線、芯片等產業鏈配套企業,後者在2022年會有明顯的數量增長。
此外,張毅認為,中央與地方產業政策的密集出臺,反映了衛星產業建設將在各地加速落地。隨著商業衛星發射在2022年進入活躍階段,2022年低軌衛星市場規模也將迎來進壹步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