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9開始,經過短短的十幾年,中國的鋼鐵工業產量翻了三番,從1996,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2014最新數據顯示,現在中國的鋼鐵產量占全球產量的45%。不言而喻,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中國的鋼鐵生產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我國鋼鐵企業的生產和貿易也暴露出傳統產品過剩、高附加值產品供不應求、鋼鐵產品競爭力不足等問題。中國鋼鐵工業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鋼鐵工業現狀
1,累計虧損較大。
隨著鋼鐵行業進入微利時代,單純依靠鋼鐵行業盈利的鋼企幾乎沒有了。目前大部分鋼企都是依靠非鋼產業支撐。最新公布的上半年報告顯示,10家虧損企業累計虧損47億元,5家國有鋼企巨虧39.28億元,約占上市鋼企虧損面的83.4%。其中,重慶鋼鐵(9.45億)、山東鋼鐵(7.97億)、韶鋼松山(7.36億)、馬鋼股份(7.3億)、八壹鋼鐵(719萬)。
從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獲得的數據顯示,6月5438-7月,鋼材銷售收入和利稅分別增長0.87%和17.18%。企業虧損26.14%,全行業利潤僅為0.54%。張昌夫曾指出,11328億元的利潤中,鋼鐵主業利潤只有1928億元,每噸鋼鐵利潤只有4元,相當於兩瓶礦泉水。行業利潤水平之低令人驚嘆。
鋼企要發展就要轉型,要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就需要投入巨資引進先進設備進行技術改造。然而,以現有的微薄利潤支撐鋼企的發展並不容易,而且銀行目前對鋼企的貸款進行了限制,使得鋼企難以在寒風中發展。
2.鋼鐵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低,結構不合理。
據統計,中國的技術和設備相對落後。如煉鐵高爐約4500萬噸產能落後,約占總產能的35%,其中100立方米以下小高爐產能約3000萬噸。煉鋼設備中,約12萬噸轉爐為落後產能,占當前轉爐的12%;約654.38+00萬噸電弧爐為落後產能,占電弧爐產能的34%。在軋鋼設備中,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不到50%。
此外,中國的新產品開發和生產成本也比發達國家低。國際鋼鐵企業壹般將年銷售收入的4%以上用於新產品開發,而我國大部分鋼鐵企業用於新產品開發的年銷售收入不到1%。
3.產能過剩繼續擴大
工信部此前公布了2014年度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的44家煉鐵、30家煉鋼企業名單,鋼鐵行業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4800.4萬噸。其中,納入淘汰的煉鐵產能2544.9萬噸,比工信部下達的年度任務多600多萬噸;淘汰煉鋼產能2145.5萬噸,已完成年度淘汰目標的74.8%。
然而,與之相對應的是,鋼鐵行業的產量屢創新高。今年6-8月,粗鋼產量55065438+萬噸,同比增長2.6%。6-8月份,鋼鐵產量74265438+萬噸,同比增長5.4%。6月5438-8月生鐵產量48325萬噸,同比增長0.5%。
中鋼協發布的最新信息顯示,受固定資產高投資放緩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大幅下降的影響,鋼鐵產品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消費強度逐步下降。特別是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了16.4%,新開工項目的不足肯定會影響鋼材消費的後續增長。
與此同時,過去幾年,地方政府過於註重GDP政績,把鋼鐵產業視為提升地方GDP的有效手段,隱瞞鋼鐵產量的現象十分突出。此外,出於對地方稅收、就業等問題的考慮,對鋼鐵行業的整合治理效果並不明顯,最終導致鋼鐵行業在淘汰產能的同時加速產能擴張的現象。
鋼鐵工業的突破
1,深化改革
今天,面對中國經濟增長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考驗,鋼鐵企業的利潤不再由過去的規模決定。企業必須從註重產量擴張的規模效益轉變為更加註重品種的質量效益,從粗放經營轉變為集約經營。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發布的2014年度中國鋼鐵企業綜合競爭力評價結果顯示,寶鋼、武鋼、鞍鋼、首鋼、沙鋼、河北鋼鐵在競爭力評價中位居前列。壹方面說明規模在鋼企競爭力中占據主要地位,沒有壹定實力的小鋼企很難進入行業前列;另壹方面說明大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簡單的由規模決定的,規模和競爭力不壹定成正比。比如2013年,河北鋼鐵公司粗鋼產量4578.64萬噸,行業第壹,但綜合競爭力在末位。綜合競爭力還要考慮企業的盈利能力、綜合效率、能效環保、創新能力、服務水平等。比如寶鋼規模排名第二,產量和其他企業差不多,但綜合競爭力卻遙遙領先。
截至9月4日,5家國有鋼企巨虧近40億元,而行業龍頭寶鋼股份凈利潤365438+5400萬元。據了解,寶鋼壹是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加強頂層設計,全面推進幹部升降;提高人員效率,實現員工能進能出;然後根據下遊需求,再生產產品,企業實現從制造到服務的轉變。
2.全球視野
2014年,我國鋼鐵行業迎來出口高峰年,鋼材出口量和出口增速分別創歷史新高。統計數據顯示,6月至8月,中國出口鋼材5638萬噸,同比增長34.3%。進口鋼材964萬噸,同比增長4.4%;粗鋼凈出口4972萬噸,同比增長42.7%,已創歷史新高。
隨著鋼鐵出口的急劇增加和相關的國際貿易摩擦,許多國家采取了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等貿易保護政策。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曲預計,下半年出口仍將保持增長,但上半年的高增長難以維持,增速將有所回落。曲副秘書長指出,“鋼鐵企業要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減少貿易摩擦,真正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不僅鋼材出口大幅增長,鋼企也在加大海外布局。今年5月,寶鋼集團旗下的寶鋼資源國際宣布,計劃通過收購將所持Aquila股份擴大至85%。近日,河北鋼鐵集團宣布與南非政府合作,打造集資源開發、國際物流、鋼鐵產業於壹體的海外產業基地。
現任寶鋼集團黨委書記徐樂江曾指出,今年是鋼鐵行業出口的高峰年,中東、非洲、東南亞、東歐等發展中地區將是中國鋼鐵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區域。雖然走出去面臨語言和文化上的風險,但中國鋼鐵走出去是大勢所趨。
3.鋼鐵電商的崛起
目前,中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房地產作為經濟支撐的作用正在減弱,市場需求正在下降。鋼鐵行業多年來快速擴張形成的巨大產能需要長時間消化,整個鋼鐵行業進入了壹個大的去產能期。長三角等地的鋼企在行業萎縮和信貸萎縮的雙重打擊下大量倒閉,企業回籠資金困難,甚至部分鋼企的傳統銷售網絡已經癱瘓。這些都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國內涉及鋼鐵的電子交易平臺超過150家,其中近兩年新建平臺數量超過40%。
鋼網總經理張凱表示,以前鋼材從鋼廠到終端客戶要經過多層代理配送,每噸幾十元的代理費成本,現在通過電商平臺直接連接在鋼廠和用戶之間,每噸鋼材流通的代理成本至少可以降低壹半。“這對於進入微利時代的鋼鐵行業來說,無疑是顯而易見的。”
同時,由於供過於求、產品庫存效率低、銷售渠道不暢等因素,我國鋼鐵物流供應鏈行業發展緩慢,信息溝通不暢導致交易成本高、成本高。終端消費者很難購買到鋼鐵產品,鋼鐵電商的出現有效改變了這壹現狀。電子商務讓傳統流程在網絡上進行,不僅大大節省了人力、財力、物力,而且有效拓展了業務渠道,縮短了交易鏈條,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加速了信息流、資金流、商流、物流的匯聚和互動。
目前,我國鋼鐵流通企業總數已達20萬家,鋼鐵行業流通總規模超過10萬億元。然而,鋼鐵流通的總體特征是“散、亂、差”,這不僅推高了流通的交易成本,也成為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沈重負擔。鋼網等鋼鐵電商的興起,有望倒逼壹批產量小、技術含量低、盈利能力差的鋼企通過流通加速轉型、重組和升級,從而加速我國鋼鐵產業生態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