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青年最清楚扶持政策好不好。
我走訪了江蘇、廣東、山東等地的很多創業大學生,聽他們的創業心聲。青年創業者反映,雖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創業的重視和扶持力度越來越大,但壹些地方的扶持政策存在“重兩頭輕中間”、“重硬件輕團隊”等現象。壹些扶持資金“看得見但拿不穩”,初創企業的財務和人力成本不斷上升。
這些極具創業精神的大學生呼籲,各地可以進壹步優化創業環境,降低創業門檻,鼓勵更多大學生參與並成功創業,為經濟註入活力,帶動更多就業。
“重兩頭輕中間”的扶持政策
2009年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後,苗柯進入中國商飛公司從事工程維修工作。2013年,壹直抱著創業想法的苗柯辭職,和幾個大學同學壹起下海,註冊成立了南京觀瀾尼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立誌在互聯網醫療康復這個新興領域闖出壹片天地。
近兩年,公司先後獲得歐盟CE和ROSH環保兩項國際認證,進入行業門檻較高的醫療信息化和設備領域。目前公司合作代理商遍布江蘇、山東、北京等十余個省市,去年銷售額近10萬元。
“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大學生創業越來越重視,扶持政策也多種多樣,但總體上存在‘重兩頭輕中間’的現象。“在這位30多歲的創業者看來,在大學生創業的孵化階段,有很多地方和高校的扶持政策,比如提供幾千到幾萬的啟動資金,免費的辦公場所等等。
“壹旦創業項目發展壯大,地方政府和銀行更看好了,政策來了,資金也來了。”苗柯說,“但企業最初發展的這個中間階段是最困難的。銷售訂單接踵而至,流動資金極度匱乏。此時由於沒有抵押,很難獲得銀行貸款。”
“大學生從0到1創業成功率比較高,但是從1到10創業難度很大,成功率極低。和許多創業大學生壹樣,山東棗莊學院的畢業生王明玉選擇了電子商務來創業。目前公司經營寵物服裝、兒童護膚品等多家淘寶、天貓店鋪,銷售網絡迅速鋪開。
王明玉說,公司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才,團隊接觸到了大量的社會資本,但大多數風險投資基金都願意“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此外,許多基金對股權的要求過高,這讓許多企業家敬而遠之。”
壹些創業大學生反映,目前的扶持政策是“重硬件輕團隊”,建了很多創業樓,但真正讓創業團隊受益的並不多。
江蘇90後孟理想去年大專畢業後,創辦了自己的壁畫工作室。半年後,這個工作室已經招了9個學弟,銷售額達到20多萬元。
孟理想說,工作室發展最大的瓶頸是拓展市場,吸引專業人才。但真正的困境是,小微企業很難留住人才,壹些員工在積累經驗後往往跳槽到大公司。目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政策大多集中在免租金等“硬件”上,而對員工培訓、社保補貼等“軟件”的支持還比較薄弱。
專利產品保護不力也制約了壹些極具創意的大學生創業項目的發展。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大三學生鄒天朗和幾個同學專門做趣味文章的設計開發。他們在網上尋找廠家,自己設計有創意的新產品,很快成為品牌,贏得了發展空間。
“但是熱銷的新產品很快就被別人抄襲,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創意被抄襲,妳也無能為力。”鄒天朗表示,目前國內知識產權保護太弱。他們剛剛創業,連申請註冊的時間都沒有。他們沒有精力卷入法律訴訟。所以這些年輕的創客只能花更多的精力在新產品開發上,和抄襲者競爭。
小額貸款“上墻難落實”
畢業於江蘇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陸元明是連雲港贛榆人。當地柳編業發達,但大多靠外貿公司銷往國外,村民只賺手工費。
2013 12他看到wickerwork國內市場空白,於是註冊成立了常州在海坊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通過“電商+農戶”的模式帶動村民致富。去年公司銷售額達654.38+0多萬元。
說起申請創業津貼的經歷,這位同學眼中的“柳條哥”搖了搖頭。2065438+2004年5、6月份,陸元明和生意夥伴到區人社局申請壹次性創業補貼2000元。他們忙活了壹個多星期,來回跑了5趟,但因為“我戶籍在外地”,最終沒有拿到這筆補助。“需要本地戶籍,還要蓋十幾個公章。為什麽申請創業補貼這麽麻煩?”他說。
除了申請條件苛刻、手續繁瑣,壹些優惠政策也不符合實際情況,普通創業大學生也難以享受。
哈爾濱小夥趙玉福和朋友壹起創辦了壹家國際貿易公司,生產銷售高性能的廣告展示設備。這位26歲的青年創業者說,國家的壹項優惠政策是由大學生創業的員工“先繳後補”社保,但基本條件是員工必須繳納社保壹年以上。而大學生創辦的小微企業大多員工流動性大,很難享受到這壹優惠政策。
目前社保的成本在增加,占職工工資的1/4,甚至1/3。“我們現在進退兩難,不給員工交社保,法律不允許,會加劇員工流失;如果交了社保,費用逐年增加,享受不到優惠政策。”趙宇熙說。
采訪中,不少大學生反映,雖然很多地方出臺了創業貸款優惠政策,但實際操作中很難落實。
江蘇華萃藝術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輝,大學期間註冊了壹家廣告公司。四五年時間,公司銷售額超過654.38+00萬,還帶動了30多名大學生就業。然而,在創業最艱難的時候,王輝和他的四個生意夥伴壹周的夥食費只有50元,每餐只能吃煎餅。
“大學生創業會遇到很多困難,資金不足是最常見的情況。”王輝說,壹些大學生創業的“小額優惠貸款”看起來“很不錯”。但在操作上,銀行總是要求相應的抵押,而這恰恰是大多數大學生創業企業所缺乏的。
資金短缺怎麽解決?王輝向記者透露了創業大學生的“絕招”:在不同銀行辦多張信用卡,每個月可以解決幾千到幾萬的流動資金。“我在多家銀行辦了額度8萬~ 1.5萬的信用卡。通過信用卡輪換,我每個月可以解決1萬以上的流動資金。”說道這,王惠也挺無奈的。
政策性資金應該更有效。
很多青年創業者認為,大學生創業的類型不同,不同項目、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也不同。相關部門不能簡單地連續制定扶持政策,而應該分類制定政策,提高資金和政策的使用效率。
比如不同類型的創業項目扶持資金要有所不同。苗柯說,同樣的10萬扶持資金,對於壹個開網店的大學生來說,可能更多。但對於壹個從事裝備制造的創業大學生來說,可能只是杯水車薪。壹般來說,重資產創業對資金的需求遠大於輕資產創業,建議相關部門在扶持資金上向重資產創業項目傾斜。
針對大學生普遍缺乏創業資金的情況,王明玉等多位專家建議,可以建立壹個融資平臺,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提供信用擔保,幫助創業大學生緩解資金壓力。
再比如,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型創業項目的扶持政策要有所側重。鄒天朗、王輝等人認為,手機APP等創意創業起步較快,但在推廣階段面臨資金和渠道的壓力,而電子商務等創業項目對創新營銷模式和知識產權保護要求較高,因此扶持政策也應重點關註。
而且大學生創業在孵化、創業、發展等不同階段的需求是不壹樣的。各地也要加強創業導師隊伍建設,為創業團隊提供更加細致具體的指導,幫助他們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高昂的財務和人力成本成為大學生創業的瓶頸。常州福坦恩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90後大學生王健說,國家有相關出口退稅政策,但如果要辦理出口退稅,不僅要買壹套5800元的財稅設備,每年還要交1000元的服務費,負擔很重。
王建的公司因為不了解稅收政策,去年被罰了幾百元稅款。“像我們這種處於初期成長階段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國家減稅的額度可以放寬嗎?”他說。
重點幫扶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創業項目,放大創業示範帶動效應。很多創業大學生認為,壹個大學生創辦的公司的示範效應遠大於10甚至100個創業項目。但目前的扶持資金存在“撒胡椒面”的現象。與其支持10的壹般項目到10%,不如支持壹個優質項目到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