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中國人口約6000萬,中間大亂。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明朝開國後,朱元璋查戶口。洪武二十六年,中國人口恢復到6500多萬,說明在氣候、土地兩大農業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中國可以養活這麽多人。超過
有了壹定的基數,農民戰爭就會興起和調整。但由於明末玉米、馬鈴薯、紅薯等高產作物的引進和推廣,導致中國人口畸形增加,特別是這些高產作物可以在丘陵地區種植,大大增加了耕地。與此同時,清朝擴大疆域,最終使其耕地面積較前朝增加了10倍。由此,清朝人口達到歷史高峰,鴉片戰爭前達到4億多。有學者認為,洪陽起義與外國殖民入侵關系不大,歷史不能假設。但是,這些學者認為,即使鴉片戰爭沒有發生,洪陽起義也會發生。事實上,清朝的人口問題已經影響到了康乾盛世後期的社會秩序。嘉慶壹上任,就面臨各地農民起義的局面,如安百裏起義、天地會起義、田麗起義等。所以農民起義需要兩個前提:第壹,兩三百年的和平會使人口達到農業所能承受的極限。其次,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突然出現,成為壓垮中國舊農業秩序駱駝的最後壹根稻草。
可惜統治者找不到人口壓力、執政危機、社會危機之間的邏輯關系。如果發現,馬爾薩斯將首先出現在中國,而不是英國。鴉片戰爭前幾十年,英國牧師托馬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擔心人口會對人類造成威脅,於是呼籲英國民眾註意道德——晚婚、婚前守貞、限制夫妻同居頻率。事實上,馬爾薩斯在英國的呼籲和在中國壹樣荒謬,因為前後的歷史發展證明,馬爾薩斯的擔心完全沒有必要。相反,包括英國在內的很多歐洲國家現在都在擔心人口負增長,尤其是法國,政府甚至認為壹個法國女人生孩子就是愛法蘭西民族。如果說馬爾薩斯的呼籲是可笑的,那麽面對早婚早育、不孝生三子、多子多孫、三妻四妾的局面造成的人口非理性增長,中國的知識分子中沒有壹個像馬爾薩斯這樣的學者是非常可悲的。人口問題是中國康熙發現的,他認為“雖然戶口增加了,耕地卻沒有增加”,《清聖祖實錄》240,但像他這樣睿智的人,除了感嘆“常以為憂”和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編的《康熙舉註》之外,沒有辦法。乾隆在位的時候,也學著爺爺的樣子。“我對此非常擔心。”《詩與貴族家族詩全集》及《禦詩四集》卷九十三。就在乾隆皇帝憂心忡忡的時候,清朝有個叫洪的學者,他也憂心忡忡,所以被稱為中國的馬爾薩斯。問題是,中國的馬爾薩斯仍然可以提出能夠導致生育率增長的絕妙想法。他的措施有:墾荒、移民、減稅、防止土地兼並、艱苦樸素、開倉濟民。總之,這些最英明的帝王將相,絕不會想到限制生育這條路。
中國的人口問題不幸驗證了馬爾薩斯的理論。當人口達到壹定極限時,戰爭、瘟疫等災害就會成為減少人口的最後手段,貧困就會成為中國所有農民不可避免的命運。
古代農民造反,除了把自己的貧窮歸咎於貪官和皇帝的無能,找不到真正的原因。今天,中國的歷史學家普遍仍然習慣於在政治上尋找農民戰爭的原因。雖然政治是壹個原因,但不是全部,甚至不是首要原因。對於中國的傳統農民來說,可怕的不是做長工,也不是做佃農。可怕的是,無論做什麽,還是填不飽肚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人口壓力首先意味著大量的冗余勞動力,冗余勞動力意味著難民和饑餓人口的增加。人口壓力也意味著勞動力的貶值。壹旦勞動力貶值,即使沒有天災人禍,長工維持溫飽仍有危機。如果再遇到天災人禍,佃農的生活也會成為問題。造反就是死,不造反就是死。農民又會選擇前者,所以戰爭不可避免。因此,所謂階級矛盾,首先是不斷膨脹的人口與有限的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其次是社會公正和分配不均,再次是政府對饑餓人口的處置。就像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政府處理得當,危機就過去了,處理不當,就會演變成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上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後,德國、日本、意大利和美國的社會走向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幸的是,中國封建政府未能發現人口問題,未能解決社會公正問題,對天災人禍對農民的影響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補救措施,所以其王朝的崩潰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