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現狀如何?

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現狀如何?

會計信息是會計工作的最終產品,日益成為準公共產品。其質量將直接影響社會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這就要求會計信息真實、公允。然而,在現階段,會計信息質量普遍不高。根據中國財政部對199年100家國有企業會計報表的抽查,81家公司虛構資產371億元,89家公司虛構利潤27.47億元。在2000年對159家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抽查中,有147戶企業資產不實,1848萬元企業資產虛增,24.75億元企業資產虛增,157戶企業利潤虛增,1472萬元企業利潤虛增。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壹)信息不對稱是會計失信的前提

信息不對稱是由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州大學的喬治·艾克爾·洛夫提出的。它是指市場經濟的活動主體擁有不同的信息。我們知道,如果會計信息是對稱的,會計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是生產廠商)和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資者)對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虛假的會計信息容易被識破,那麽就不存在會計失信的問題,甚至會計這個職業也沒有存在的必要。實體經濟不是有效市場,信息不對稱是壹直存在的,所以信息不對稱是會計信息生產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前提。

首先是會計信息生產者和會計信息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會計信息的生產者在使用者獲取會計信息的時間和內容上具有優勢。因為會計信息的決策者壹般直接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控制著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掌握著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由於會計信息使用者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只能依靠會計信息生產者提供的信息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因此,會計信息的決策者可能存在“道德風險”或進行逆向選擇,違反誠信原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其次,由於信息不對稱,我國會計陷入“囚徒困境”。在不同的會計主體中有三種選擇:如果壹個會計主體選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它可能會受益;兩個會計主體如果選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都可能受到嚴厲處罰;如果兩個會計主體都選擇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就不會有什麽好處。由於信息不對稱,人們選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同樣,在會計人員中,有三種選擇:壹種是執行領導指示做假賬的會計,另壹種是不執行領導指示的會計,可能受益;如果兩人都拒絕領導的指示,可能會壹起面臨不公平待遇;兩人都執行了領導的指示,* * *做假賬,誰也沒受益。結果在現實生活中,會計人員經常通過壹起執行領導的指示來做假賬。這樣壹來,制造虛假信息的人就有很大的機會獲得利益,從而導致會計信息生產者競相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二)會計本身的特點和局限性是會計失信的條件。

在日常經濟中,我們經常看到會計為了壹分錢而折騰。會計學給人的感覺是壹門非常精確的科學。但事實是,會計是壹門看似準確實則不準確的科學。這是因為會計原則或會計準則的選擇範圍很廣,不同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會計信息,這就為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第壹,會計原則為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間。現代財務會計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產生大量的應計項目、應計項目和遞延項目,因此會計信息制造者可以通過操縱應計項目的確認時間來制造虛假業績,如提前確認收入、延遲確認成本;穩健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是建立在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基礎上的,具有主觀性和隨意性,因此會計信息決策者很容易高估費用和損失,低估收入和利潤來操縱利潤。此外,重要性原則和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為制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想象空間。

第二,會計政策為企業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廠商總是在規定的範圍內選擇有利於自身業績或其他會計目的的會計政策。例如,美國安然公司利用“特殊目的實體”(SPE)不能納入合並會計報表的會計政策,排除了三個本應納入合並會計報表的SPE,導致從1.997到2000年高估利潤4.99億美元。

第三,會計工作的內容需要靠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來進行,這就為會計人員制造虛假的會計信息提供了便利。就其內容而言,會計工作有客觀的壹面,但也不能完全脫離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在日益復雜的經濟活動中,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程序和財產價值的評估都需要會計人員客觀公正的主觀判斷。如果會計人員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幹擾,其主觀判斷就會失去客觀性和公正性,這就為會計人員制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便利。

第四,會計準則的滯後為會計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機。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新的經濟問題不斷出現,使得原有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無法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發展需要,新的會計政策無法及時制定和頒布,這就容易使上市公司利用會計準則的空白選擇有利於自身利益的會計政策。

(三)企業制度缺陷是我國會計失信的根本原因。

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進壹步提高,而會計公信力低下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國公司制度的缺陷。中國的上市公司大多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由於改制不徹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控制機制,因此公司治理存在突出問題,具體表現為:壹是股權結構不合理,“壹股獨大”現象嚴重。因為我國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還在推進過程中,很多上市公司的國有股還處於絕對控股地位,其他股東還不能真正對大股東形成約束。股東會、董事會和股東大會。二是董事會和監事會存在缺陷,表現為缺乏必要的機制來保證全體董事嚴格遵守義務,維護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董事未能履行其受托責任,並不時不勤勉地履行其職責。獨立非執行董事缺乏保護中小股東權益的能力和動力,過分突出董事長的地位和作用,與董事會發揮集體作用的特點相矛盾。三是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在人員、財務、資產、機構、業務上沒有真正分開,與控股股東的關聯交易不規範,導致上市公司被大股東操縱,從而造成控股股東損害上市公司和其他股東的利益。

  • 上一篇:紙,獎勵100積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相關信息~
  • 下一篇:做壹個高質量的統計數學建模工作需要哪些技能和知識?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