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充分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壹)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優化導入環節,快速吸引學生註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力,是新教學的首要環節。老師空洞的講解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多媒體電腦的聲、光、色、形能給學生壹種新的不同的刺激感,激發他們的興趣。因此,我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聲音、圖像、視頻、動畫、文字等信息進行及時處理,將學生無法理解的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保持了較高的學習情緒。比如在《火燒雲》的教學中,根據每個教學重點環節,利用電腦再現各種火燒雲的特點和關鍵詞的定格畫面,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大自然的向往油然而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也會大大提高。再比如,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的童話情境,把新單詞變成生動的單詞寶寶,告訴學生這些單詞寶寶找不到家了。如果妳能根據房間的門牌號(也就是新單詞的發音)幫他們找到家,妳就能和這個單詞寶寶成為好朋友,單詞寶寶也會對妳微笑。生動的場景,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欲望,為快樂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利用信息技術解疑釋惑,與時俱進的最新信息。
為了實現課堂教學中的認知目標,需要解決“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標準問題。在小學傳統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如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分析、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等。然而,當信息技術被合理地應用於課堂教學時,它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而在以前,被老師口若懸河的講解、手舞足蹈的手勢、機械的圖表圖表呈現等手段立馬相形見絀。利用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在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方面具有其他手段無法達到的優勢。比如,老師在講授狼牙山五俠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極度蔑視敵人、視死如歸的英雄本色,老師特意播放了這部影片的片段,讓學生從形象、聲音、情感上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師生互動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我們將排練課本戲劇。再比如《詹天佑》,重點是讓學生知道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其中詹天佑設計的人字線和不同的挖地道方式,體現了詹天佑的智慧。用以前的教學方法往往很難解釋清楚這個難點。正因如此,如果我們制作壹個課件,運用動畫技術,就可以熟練地在人字線上移動詹天佑設計的兩臺機車:(因為青龍橋附近的坡度特別陡)北向列車到南口時,我們就用兩臺機車,壹臺在前,壹臺在後。過了青龍橋,原機車推,原機車拉。看到如此精彩的設計,同學們不僅看懂了課文,還被詹天佑的聰明深深折服。
第二,巧用網絡培養學生能力。
(壹)培養想象力和感知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壹切,是知識的源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創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由於學生生活範圍狹窄,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在閱讀和寫作中會感到壹些困難。我們將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文並茂的閱讀和寫作輔助材料。通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與學過程,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加強。現代教育技術試圖通過模擬、仿真和可視化的手段,將教學過程中被感知、想象和推理的事物及其發展變化的形式和過程展現出來。這種教學可以使學生直觀地觀察、發現、體驗和運用生動的資源,透過現象探索本質,從而生動地建立起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本質屬性圖像,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比如學習《和合將軍》、《詹天佑》、《十六年前的回憶》、《狼牙山五俠》等歷史題材的課文,由於這些課文的內容遠離今天的時空,學生在學習時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教師將收集到的相關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展示給學生,彌補了學生因時間和生活經驗造成的對課文內容理解的“斷層”現象,增強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朗讀是壹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傳統的朗讀訓練會讓學生感到厭煩,有些老師的普通話也不準確,學生就更難訓練了。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解決了教師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大問題。如教《青海湖,奇妙的青海湖》,這是壹篇閱讀課文。文章對青海湖的美景做了詳細的描述,讓人感到傷感和懷念。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青海湖的美麗,老師們提前收集了很多資料讓學生觀看。在廣闊而崇高的畫面上,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青海湖的深藍和淺淺的藍是如此的誘人,青海湖的草灘是如此的翠綠而生機勃勃,青海湖的彩鳥是如此的美麗。在圖片的影響和音樂的渲染下,學生們重新閱讀了文中如畫的風景。他們讀了壹遍又壹遍,仿佛置身於青海湖美麗的壹側,被她的淳樸之美、自然之美、粗獷之美所陶醉和感動。在這種朗讀中,學生自然會感受到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三)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是壹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培養發散思維是觸發創造能力的重要環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擇壹些發散點,鼓勵學生多問為什麽,多想象可能性。比如在“黃山奇石”的教學中,僅僅通過語言和文字讓學生了解黃山的奇妙之美是不夠的。我們將黃山的視頻資料及其他相關內容按照壹定的鏈接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的形式制作成課堂教學網頁。在課堂上,同學們看到了黃山嶙峋的巖石和突兀的險峰,生動地理解了文章中抽象的詞語,在網上看到了黃山形狀各異的圖片和文字信息,加深了對它的理解。促進了學生思維的飛躍。
(四)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壹個人不僅要動腦,還要動手。現代信息技術為中國實踐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對於壹些以時間、地點為線索的敘述,可以要求學生畫出人物活動的路線圖和去向圖,從而把握課文的脈絡,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比如“客家民居”這篇文章,讓學生看完圖片後畫出客家民居的大致模型,加深印象。壹些語言優美、內容通俗易懂的古詩詞,如《新城徐工店》、《打漁的孩子》等,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古詩詞的內容畫圖,感受古詩詞的藝術美。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畫畫,可以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陶冶情操融於壹爐,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只教了壹個地球之後,我們要求學生為當地的環境保護設計壹個計劃。同學們通過查閱書籍和瀏覽下載網上資料,結合平時在附近工廠的所見所聞,很快寫出了壹篇有理有據的作文。既培養了學生查詢處理信息、閱讀寫作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猜測想象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5)創新能力
在只教壹個地球的時候,老師在屏幕上展示了幾個問題:地球毀滅的原因是什麽?有哪些影響?我們怎樣才能保護地球?顯然,這是壹個知識與思維並行的延伸探究問題。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校園網上下載查找相關資料,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壹些修正或補充。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老師及時選擇評價。於是壹個個帶著創新火花的答案誕生了。通過在線咨詢、交流、相互思維碰撞,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總之,信息技術像壹個五彩斑斕的萬花筒,走進了學校的課堂,深入到了課改的最前沿。通過實踐和探索,我們深刻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小學語文網絡教學給了小學生壹個自由學習的新世界,為小學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學環境和工作平臺,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因此,語文教育工作者應以此為契機,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信息化水平,推進語文學科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