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是了解潛意識和妳自己的合適工具。畫面中呈現的色彩主題、點線面關系、構圖等等,都是妳內心的投射。在咨詢師看來,每壹點、每壹行、每壹筆痕都包含著畫家心理的很多信息。可以說,繪畫不僅可以宣泄不良情緒,還可以連接意識與無意識,使問題可視化,在意識的同時整合心靈。
本周心理學課的自我探索活動是心理繪畫《雨中的人》,探索個體在外界壓力下的情緒狀態和應對方式。雨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個人主觀感受到的困難或壓力。個人對壓力的反應可以通過他在繪畫中對雨的防禦象征性地表達出來。
啟蒙有以下幾個方面:
1.每壹個學生都是壹本有故事的書,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有淡淡的痛苦,需要我們的陪伴和傾聽。
在課堂互動和課後的案例咨詢中,我們進入了孩子構建的世界,看到了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行為,但他們有著相同的需求:需要判斷性的傾聽和積極的陪伴。有壹個女孩讓我印象最深。當我問她這個問題我能做些什麽來幫助妳時,她說,老師,我需要壹個能聽我說話的人。我不能把這件事告訴我的父母或朋友。我現在真的很難受。每天都睡不著,只能不停的刷手機,強迫自己給手機補充電量,直到電量耗盡...我聽了她的故事,意識到了自己的價值。
2.畫家是繪畫最好的詮釋者,只有孩子自己才是自己的救贖者。我們只負責幫他們理清思路,啟發他們思考,引導他們自己想辦法自救。
在課後的課堂互動和案例咨詢中,我會讓孩子描述和講解自己的畫,讓他們看著面前的畫編壹個有情節的故事,讓他們描述畫中人的感受和心情,讓他們描述畫面的每壹個細節。壹方面可以幫助他們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另壹方面可以看到他們的描述所投射出的內心世界。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他們理清思路,啟發他們思考,引導他們找到解決辦法。
3.在分析繪畫時,要調動各種感官去整合畫家所呈現的信息,尤其是矛盾沖突的意義和價值,觀察語言背後的“語言”。
這裏我想舉壹個課堂互動的例子。壹個女孩在課堂上展示了壹個案例。我註意到當她看著自己的畫時,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當我問她這張照片讓妳有什麽感受時,她的回答是悲傷的。然而,當我問她畫中人的感受時,她說她很開心。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矛盾?這要從意識和潛意識開始。有時候我們的語言並沒有傳達出內心真實的聲音,而是經過意識的加工整理後呈現出來的,但是我們的行為、表情、姿勢都是潛意識呈現出來的,是最真實的內心反應。所以在和孩子澄清的過程中要註意這些矛盾,但不能用這麽粗暴的方式直接告訴她,要用能引起她反思的方式。比如我們可以說,我發現妳看到畫的時候壹直在哭,然後妳在描述畫中人的心情的時候說她很開心。妳意識到了嗎?現實生活中有這種情況嗎?看孩子怎麽說。如果她意識到了,她會繼續啟發思考。如果她沒有意識到,就說明她還沒有準備好提出這個問題。那我們就耐心等著,不要繼續問問題了。
除了發泄情緒,還要幫助孩子尋找治愈的信息。
這也是繪畫的神奇之處。很多時候,如果能對孩子的繪畫進行很好的澄清和引導,孩子就能找到解決自己繪畫困惑的方法。這裏我舉壹個高三群畫減壓輔導的例子。這個孩子是高三班的前三名。因為他處於矛盾糾結的狀態,所以在完成群解壓後,他留下來和我單獨溝通。他先說了自己的困惑,現在懷疑的矛盾和糾結點是他的學習策略是否有效,因為無論他怎麽做,學習成績都沒有提高。在澄清和與他溝通的過程中,他逐漸理清了問題,在畫面的呈現中找到了答案。事實上,雖然他的意識,也就是理智,讓他不斷地思考和懷疑,但他的潛意識卻清晰地呈現了答案。圖中只是前方壹條直路,出口就在前方路的盡頭。他的潛意識其實更聰明,對自己的選擇更有信心。澄清之後,他的意識和潛意識得到完善,困擾他的問題在他的繪畫中呈現出治愈的信息。
5.幫助孩子看到繪畫中能夠促進其成長的積極轉化因素和機會。
有很多孩子在繪畫上壓力很大,防禦機制不是很成熟,要在繪畫中尋找能讓孩子改變的因素和機會。這裏有壹個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例子。在課堂上,我會邀請壹名誌願者學生與我合作。在他同意的情況下,我會用他的畫和他互動,讓下面的同學知道如何和自己的畫進行對話。這位同學畫畫的故事是這樣的:壹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壹個人在回家的路上飛著。他既害怕又無助,因為沒有遮蔽物,大雨淋濕了他的衣服和褲子。我知道他此刻壓力很大,也沒有很好的應對方式和支持系統,但是我在圖中看到了壹輛車,因為車代表了能量的流動和轉折,所以我們就展開了關於這輛車的對話。最後我在總結中說:雖然我們可以看到這幅畫中的人是有壓力的,但同時通過這輛代表能量流動和轉折的車,我可以看到他是活躍的。說這話的時候,我看到了他——壹個高大健壯的年輕人,淚水瞬間從眼眶裏流了出來,甚至淚流滿面。那壹刻我知道,孩子緊繃的弦松了,情緒釋放了。
我壹直相信,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巨大的自愈能力。我也相信學生的心理自愈能力可以在繪畫的過程中煥發出來,可以感知、感受、表達出來,找出積極的意義,獲得更多的能量和勇氣。總的來說,他們對本周的教學報告感到滿意。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