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中小企業生意難做的壹個重要原因是傳統制造業的利潤被上升的成本所抵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勞動人口比重持續上升,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供給,而且通過高儲蓄率保證了資本存量的持續增加。然而,這種增長勢頭在2004年後開始減弱。2004年前後,中國東南沿海出現低端勞動力供給短缺,制造業成為重災區。後來,壹些中部地區如湖南、河南等農村勞動力流出省份也出現了用工荒現象。
政策支持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2014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專題研究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領導小組各成員積極行動,認真落實,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壹是進壹步優化發展環境。兩年多來,國務院取消和下放了537項行政審批,中央壹級投資審批減少了76%。工商登記實行“先照後證”,85%的前置審批改為後置審批;註冊資本由實繳改為認繳,企業年檢改為年報公示。簡政放權成效顯著,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和創造力,優化了中小企業發展環境。
二是進壹步加大財稅支持力度。開展“城市示範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工作,以城市創業創新基地為載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繼續深化惠企稅費政策,提高小微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標準,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費率,減免42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5項政府性基金,明顯減輕小微企業負擔。
三是進壹步加強融資支持。通過定向降準、小微企業再貸款、專項金融債券等方式,擴大小微企業信貸資金來源。多措並舉,著力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四是深入推進轉型升級。大力推進“互聯網+中的小微企業”,推進小微企業信息化和公共服務網絡化。引導信息服務商面向中小企業開展線上線下培訓和應用推廣活動。搭建“創客中國”服務平臺,舉辦“創客中國”大賽。開展中小企業創新轉型試點工作,推動所有企業轉型升級。
五是進壹步完善服務體系。實施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建設工程,培育認定511個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實行動態管理。積極推進中小企業管理提升,繼續開展中小企業管理領軍人才培訓。
同時,各地中小企業管理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著力落實現有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政策,深入開展專項行動,幫助小微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從趨勢上看,“劉易斯”拐點後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和金融屬性驅動的商品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中小企業利潤水平形成了長期擠壓效應。2011年初,阿裏巴巴對江蘇、廣東、湖北、吉林、四川五省的588家制造業企業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原材料在總成本中占比最高,超過62%,其次是銷售、人工和財務成本,占比分別超過13%、12%和4%。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從2008年到2010年呈上升趨勢。原材料成本占比從2009年的63.1%上升到2065.438+00年的64%,人工成本占比上升略快於原材料成本占比,從11%。
我國中小企業稅負高是不爭的事實。無論從名義稅負、宏觀稅負還是實際稅負來看,我國中小企業的稅負都是有偏差的。我國名義稅負包括增值稅、營業稅、印花稅、房產稅和企業所得稅。我國中小企業稅收負擔率為6.81%,高於全國6.65%的平均水平。總資產稅負率為4.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91%。稅負過重不僅增加了企業的負擔,也降低了企業的投資能力和競爭力。1.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正逐漸成為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主力軍;
2.在農村經濟中處於主導地位;
3.中小企業是大企業不可或缺的夥伴和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