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壹汽聯姻多年的豐田,成功牽手比亞迪,比亞迪與奔馳有了“情緣”;
寶馬和華晨這對“親家”也有各自的喜事。寶馬和長城在“蜜月期”,華晨和雷諾在壹起。
與壹汽和SAIC聯姻的大眾汽車再次與江淮結盟,第三次進軍中國市場...
車企關系復雜多變,就像讀紅樓夢壹樣。如果妳手裏沒有壹本《賈氏族譜》,還真不好理清關系。
雖然妳來我往在各大車企之間穿梭,車市也變得熙熙攘攘,但大家還是圍繞著“利潤”二字在努力,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壹下新壹輪合資背後的“利潤”。
不可忽視的巨大市場
本世紀,能源危機、環境危機等話題引起全球關註,開發新能源成為緩解危機的重要解決方案。汽車領域作為產生汙染、消耗化石能源的“龐然大物”,成為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重要方向。
也正因為如此,壹個龐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形成,急於盈利的各大車企勢必會有壹些大動作。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上,中國不僅是壹個很大的市場,而且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制造和銷售方面也有壹定的基礎,自然備受關註。
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2019,1-11,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109.3萬輛和104.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6%和1.3%。
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91萬輛和83.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3%和5.2%。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為201萬輛和21萬輛,同比分別下降18.7%和121%。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426輛和1.337輛,同比分別增長398.6%和375.8%。
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巨大商機,任何跨國汽車企業都沒有理由忽視。在新壹輪合資浪潮中,跨國汽車公司的目的是搶占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更加便利。
目前,除了以使用新能源為主的電氣化趨勢外,中國市場在智能化、共享化、網絡化等新趨勢方面已經處於相對領先的地位,可以為跨國企業帶來更多便利。
支撐體系逐步形成。
對汽車市場稍有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相關政策規定,外資汽車公司在華合資汽車公司不能超過兩家。目前,大眾品牌已與壹汽和SAIC合作。按規定是不允許嫁江淮的,但是他們在壹起了。為什麽?
因為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早已聯合表態,純電動乘用車項目免檢,外國車企可以在中國設立第三家中外合資新能源汽車公司。這無疑是在給跨國車企松綁,這也是近年來新壹波合資高潮的原因。
事實上,跨國車企聯手中國自主品牌進入新能源市場是壹條捷徑。中國的自主品牌在國內培育了很長時間,形成了很好的研發、生產、銷售基礎,有成熟的體系可以依附。跨國車企不用重新布局自己的新能源汽車系統,節省了時間和金錢成本,可以快速搶占市場,這在競爭中非常重要。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市政府正在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充電樁供應也在逐步完善。總的來說,新能源汽車相關的政策基礎、商業基礎、硬件基礎都在向有利的方向發展,壹個完整的配套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市場逐漸成熟。
發展新能源是世界各國政府的知識,但真正像中國政府這樣大力支持的並不多見。
中國政府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用戶給予補貼。雖然2019新能源汽車補貼有所下降,但毫無疑問,這壹政策刺激了新能源汽車的大市場。同時,中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采取不限購不限號的政策,充分釋放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潛力。經過多年的醞釀,整個新能源市場已經逐漸成熟。
放眼全球,很難找到如此巨大而有利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國外車企苦心準備的技術儲備終於等到了大規模商業化的機會,當然躍躍欲試。
相比之下,中國自主品牌布局更早,對本土市場的理解也更深入。因此,跨國汽車公司紛紛選擇與自主汽車品牌聯姻,布局自己的戰略版圖。
更多技術自信
俗話說,壹個巴掌拍不響。既然是合資企業,中國自主品牌自然會從中受益。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合資潮來看,當時中國自主品牌想要的是跨國車企的先進技術、品牌價值和管理經驗。這三者是當時自主品牌的迫切需求,也正是因為核心要素掌握在外國人手中,中國自主品牌在合作中處於弱勢。
然而,在這壹輪新的合資浪潮中,中國對自主品牌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如果需求從弱到強排序,應該是管理體驗第壹,技術第二,品牌價值最後。
中國的自主品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管理體系也已經比較完善,這方面不用問別人。
技術方面,必須承認自主品牌還是需要人的,跨國企業的技術優勢還是很明顯的。但是,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上,跨國公司在技術上也需要我們自己的品牌。
比如豐田和奔馳會同時選擇和比亞迪合作。最重要的原因是比亞迪掌握了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的世界領先技術。三電系統是考察壹款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標準,所以跨國公司和自主品牌在技術方面各有需求。相比過去,中國自主品牌在利益劃分上的話語權更強。
從長遠來看,中國自主品牌真正最需要的是跨國公司的品牌價值。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巨大,中國自主品牌勢必進入國際市場。
在國際市場上,中國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有所斬獲,但總體來看,品牌的知名度、認知度和美譽度還有待提高。
借助跨國企業百年來形成的品牌影響力,中國自主品牌可以在國際市場贏得更好的局面,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價值,這才是中國自主品牌在新的合資大潮中應該尋求的最大利益。
從兩次合資潮的變化來看,中國自主汽車品牌整體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