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明確。收集信息的目的決定了收集的範圍、深度、方法和成本。流通活動中的信息量很大,但並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對自己有用。只有與自己目的相關的信息才是收集的對象。目的不明確會導致收集無止境,降低收集質量,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收集的目的是根據企業管理的需要確定的。如果是戰略目的,涉及的範圍比較大。如果是特定目的,比如競品、競爭對手、物流線路等。,涉及的範圍就小多了。
(2)確定深度和精度。這是根據收集目的的要求確定的。不同的目的對深度和精度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銷售信息的收集是銷售數量信息的收集,或者買方結構信息的收集,無論是按天收集還是按周或月收集。顯然,深度和精度決定了收藏的難度和成本,是收藏者必須考慮的。
(3)選擇信息來源,建立信息渠道。信息源的選擇取決於收集目的和信息內容。壹般來說,在選擇信息源時,首先要利用現有的信息和現有的信息渠道。當現有的信息不夠時,我們應該尋找新的信息來源。因為循環活動是連續的,有些是不斷重復的。因此,確定持續的、相對穩定的信息來源和渠道是非常有意義的。收集到的信息往往雜亂無章,有時甚至是片面的、虛假的。必須經過加工去偽存真,總結成果,提高信息的利用價值。信息處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分類匯總。只有將雜亂的信息按照壹定的標準進行整理和重組,才能顯示出信息之間的相互聯系,為分析、比較和判斷創造條件。分類采用統壹的國家標準或系統標準,簡單易行,使信息易於傳遞,通用性強。但不排除為特殊目的設立特殊標準。編碼或編目是分類方法之壹,是計算機存儲信息和處理信息的重要手段。
(2)分析、判斷、形成結果。大量的信息羅列在壹起,有真有假,主觀次要,相互孤立,形式各異。不易存儲和檢索,難以觀察到信息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內容。尤其是關系決策和營銷的信息,如果只是大量的數據,應用起來會非常困難。因此,需要對信息進行比較、分析、計算,使之有序、規範、有序,然後做出判斷,形成結果,才能使信息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因此,可以說信息加工是壹個對信息進行再創造的過程,是信息流運作中非常重要的壹個環節。
(3)存儲和更新。有時候處理後的信息並沒有馬上投入使用,有壹部分已經被使用了,但是仍然具有再利用的價值,這就需要信息存儲。傳統的信息存儲方式主要依靠圖書館和資料室,以卡片、檔案和總結報告的形式。現代存儲模式主要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建立數據庫進行海量存儲。流通信息具有很強的時效性,過時的信息失去了使用價值,需要及時更新才能保持生命力。當然,壹些反映長期趨勢和走向的信息是需要長期保存和積累的。信息傳遞是信息從信息源發出,通過壹定的媒介和信息渠道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如果說信息收集相當於生產所需原材料的供應過程,信息加工相當於生產過程,那麽信息傳遞相當於產品的流通過程。和物流壹樣,信息收集也是信息傳遞的內容。與商品流通不同的是,商品流通主要是正向或單向流動,回流只是回流和回流。而信息傳遞既有單向傳遞,也有雙向和多向傳遞。其中,反饋傳遞是信息傳遞的壹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和特征。
信息傳遞有兩個方向:垂直傳遞和水平傳遞。從流通體系來看,縱向傳遞是同壹組織內部上下級之間的傳遞,橫向傳遞是不同業務組織之間的傳遞。縱向傳播是組織傳播,橫向傳播是市場傳播。從流通過程來看,縱向傳播是不同環節之間的傳播,橫向傳播是同壹環節之間的傳播。垂直傳播是有序傳播,水平傳播是無序傳播。業務流程以橫向傳遞為主,物流流程以縱向傳遞為主。
信息交付給接受者後,接受者成為信息的使用者,並利用信息實現信息的使用價值。信息的使用價值是信息的知識和效用滿足人類的特定需求。在商品流通中,信息的應用過程就是管理過程。信息的應用可以做出合理的決策,規範流通活動,引導消費,從而給企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