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信息文化的概念和構成
“文化”壹詞出自《易經》,意為“經教育之文化”、“經文化之武功”。文化是社會文明的標誌,是社會精神的體現。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 Taylor)認為,廣義的民族學意義上的文化或文明是壹個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們作為壹個社會成員所習得的所有其他能力和習慣。198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墨西哥城世界文化政策大會上對“文化”進行了定義,認為文化可以看作是壹個社會或社會群體在精神、物質、理性、情感等方面的顯著特征所構成的綜合整體,它不僅包括藝術和文學,還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權、價值體系、傳統和信仰。
從廣義上講,文化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人類物質生產、生活和產品的總和,是整個文化創造的基礎;制度文化是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締結的社會關系以及用來調節這些關系的規範體系;行為文化是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習慣模式,具有鮮明的民族或地域特征;精神文化是人們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
信息文化是文化在信息社會中的特殊表現形式,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依托信息資源、信息平臺、信息經濟和信息的全生命周期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根據文化的四個層次,信息文化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圖9.1):
(1)物質信息文化是信息文化的基礎,它包括信息資源系統和信息技術系統。
(2)社會規範信息文化是信息社會人類信息活動的道德規範和法律制度,是社會信息活動的基本依據和總體要求。具體內容包括信息倫理和信息法律法規。
(3)行為方式的信息文化是信息社會中人類信息需求和信息行為的有規律的展示,俗稱信息交換和管理協議。它是信息生命周期全過程中個人、民族、地域特征和普遍規律的結合,形成具有人類魅力和影響力的信息行為模式。
圖9.1信息文化的構成
(4)精神理念信息文化是信息文化的核心,是人類個體和群體精神內化的信息意識和素養的集中體現。
這四種形態的信息文化具有明顯的層級性,物質形態和社會規範的信息文化是廣義信息文化的物化基礎;行為和精神觀念的信息文化是對信息文化的理性分析。
9.1.2信息文化的壹般特征
信息文化的特征包括兩個方面:共性和時代性。信息文化的壹般特征是指行為和精神觀念最本質、最基本的特征,具有信息文化在歷史時期的穩定性;信息文化的時代特征是指信息文化在壹定歷史時期的現實性和具體性,反映了信息文化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時代特征。
從信息文化的發展來看,信息文化大致經歷了口頭文化、文字文化、印刷文化、電子文化和網絡文化五個階段。除了所有其他文化的特征之外,信息文化還具有以下特征:
(1)動態開放。信息享受是信息文化的最大特征,信息權利是信息活動的根本保障,信息交流是信息延續的物質基礎。信息文化是壹個動態的開放系統,它使不同的思想、概念、知識和技術能夠共存並繼續發展。
(2)即時發展。信息文化是繼承與創新的統壹,與時俱進是信息文化生命力和滲透性的體現。
(3)技術推廣。信息文化是壹種技術性很強的社會文化形態,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信息資源在社會中發揮作用的主要工具和重要途徑。
9.1.3倍信息文化特征
當代信息文化是口頭文化、文字文化、印刷文化、電子文化和網絡文化的集合,具有混合文化的特征。由於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具有信息時代特征的數字地球和虛擬社會應運而生,並逐漸形成鮮明的時代特征:
(1)通訊方便。借助信息平臺,人類在信息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人際交往速度加快,效果加強,聯系密切,成本降低。互聯網作為信息社會的信息平臺,為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
(2)道德多元化。在信息社會,社會道德呈現出從依附性道德到自主性道德、從封閉性道德到開放性道德、從壹元性道德到多元性道德、人與社會自由全面發展的特征。
(3)組織是分散的。信息文化不僅帶來了社會變革,也帶來了管理革命。在信息社會中,組織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虛擬組織形式。組織形態的虛擬化必然導致組織“實體”的去中心化,從而引發管理者新的工作理念、新的工作形式和新的合作關系,並從心理層面影響人們的行為。
(4)生活的個性化。在信息社會,道德的拉力和技術的支撐促進了生活的個性化發展。於是,需求個性化、產品定制化、管理自主化、交流私密化等個性化特征應運而生,使個人的各種願望得到更大滿足,個人的生活方式得到更大尊重,個人的精神感受得到更多宣泄。
(5)結構復雜。在信息社會,技術開放、政治多極化、經濟壹體化、文化交叉等因素促使社會結構發展復雜化,出現了更多具有技術意義標準的社會分層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