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信用缺失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麽影響

信用缺失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麽影響

答:壹、信用缺失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長期以來,信用缺失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屢見不鮮的事實和日趨嚴重的問題,它以經濟領域為輻射中心,向其它領域擴散,並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經濟領域,集中表現在有的生產經營者對消費者的欺騙上,他們采取偷梁換柱、偷工減料等種種手法以次充好、以假當真,不惜以損害消費者的利益為代價換取“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生產,以牟取暴利。同時有的銷售者,為了拓展銷售利潤空間,實現自身經濟利益,在經濟活動中放任假貨通行,甚至知假賣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從而造成假煙、假酒、假藥等假冒偽劣商品泛濫漠視人民生命安全的惡性事件屢屢發生。在金融領域,惡意貸款和有意拖欠不還或故意逃債等現象造成金融秩序混亂。虛假廣告,不履行承諾,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政治領域,存在著政治造假,瞞上欺下,貪汙腐敗等為官為利不為民的現象。具體表現在,有的當權者不為民造福、謀利,喜歡擺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摻水數字”、“面子項目”、“政績工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浮誇造假的工作作風日趨嚴重,壹些官員實事做得少,缺乏基本的求實精神。政治領域的信用缺失與政治腐敗相互助長,成為政治腐敗的壹大癥結。文化領域也存在信用缺失現象。不少書商和出版社為牟取暴利而置法律道德於不顧,肆意抄襲、剽竊、盜版他人作品,造成文化市場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的混亂局面。學術界也凈土不再,學術腐敗。學術界誠信求真精神面臨挑戰。在名利的誘惑和驅動下,各種假文憑,假證書也隨處可見。二、信用缺失對我國經濟的消極影響信用:多是指在生產、分配、消費等經濟活動中所有市場主體必須遵守的誠實無欺和社會生活中的言行壹致,不危害他人,不正當獲得的道德規範。是市場經濟的壹個基本構成要素,我們不能設想,沒有了商業票據、銀行票據、政府債券和信用卡及按揭等,現實中的市場經濟仍能正常進行。1.信用做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極大削弱,使經濟運行受阻市場經濟實際上是以契約為基礎的信用經濟,人們之所以能有序地進行商品交易,是基於經濟人之間的彼此信任。但是面對大量的失信現象,為了防範風險,越來越多的企業僵持在“錢不到帳不發貨”,“收不到貨不給錢”的尷尬局面,許多企業寧願放棄大量的訂單和客戶,也不采取信用結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現金交易,以貨易貨的方式退化,極大地降低了商品流通的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率。2.加大了交易成本,降低了經濟運行效率。在市場經濟活中,由於各部門、各企業生產不同商品的周期長短不壹,資金周轉的情況各不相同,客觀上產生商品賒購賒銷以及資金借貸要求。此外由於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商品日益豐富,住宅等不動產以及耐用消費品,如轎車,大家電的銷售,客觀上也要求消費信用的出臺。信用關系的不斷擴展,是市場經濟運行效率的內在要求,借助信用網絡的作用,經濟活動的效用才能提高,流通費用才能減少,社會福利才會增進。但在壹個信用缺失的市場經濟中,經濟活動的當事人為了對信息進行甄別,考察對方信用度等要耗費大量的精力、時間、資金。同時,對經濟活動的當事人來說,打經濟糾紛官司,查處假冒偽劣產品也同樣需要精力、時間和資金。這自然導致交易成本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低下。3.信用的缺失損壞了市場經濟的信譽由於少數企業和個人采取違法、背信的手段暴富,不僅損害了市場經濟的信譽,也造成了人們的不滿情緒,如顧慮重重、互不信任、互存戒心,認為市場經濟處處是陷阱,處處怕上當,處於不安全的消費環境中,從而阻礙經濟的發展。4.信用的缺失,對我國對外貿易產生消極影響壹是信用缺失會危及企業和國家的國際生存空間,不利於中國產品開拓國際市場。上世紀80年代初,不道德的中國“倒爺”將劣質的“阿迪達斯”運動服、運動鞋倒到俄羅斯市場,使物資匱乏的俄羅斯人欣喜後大呼上當,然後拒絕中國貨進入市場,中國貨成為偽劣的代名詞,致使我國痛失黃金般的市場。二是信用的缺失會嚴重降低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效率。在西方發達國家,90%的貿易是以信用方式結算的,而我國這個比例只有20%。不采用信用交易對企業就意味著不能獲得短期融資,在世界市場上難以擴展市場份額。三、重建社會信用的措施1.大力加強信用道德的宣傳與教育,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識長期以來,我國的傳統文化是比較重視信用(信譽)的,誠信看作是成業、修身、立政之本。但它僅僅是民間所崇尚的道德倫理,並未形成壹種普遍的、濃厚的國民意識,更不是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信用文化。也幾乎沒有經濟學和法理學上的含義。而信用意識只有具有了經濟學特別是法理學上的含義,形成為壹種全民族的進步文化,才能在全社會牢固的樹立。我們必須大力加強信用理念的培養,以市場經濟的城信特征為核心,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培養,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識,通過各種宣傳輿論工具,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大力宣傳信用道德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和對推進社會進步,維護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意義。通過宣傳教育,讓人們認識信用的經濟價值和倫理價值,從而使誠實守信的理念深入人心,並逐漸轉化為每壹個公民的自覺行為,真正在全社會形成壹種守信獲得受敬,不守信則寸步難行的氛圍。2.加強政府信用建設,抓好領導、幹部的率先垂範“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政府信用問題對整個社會信用具有引導和示範作用,它直接影響和左右社會的信用環境。改革開放以來,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的滯後,使政府行為出現的某些失範,如執法過程的權力濫用、權錢交易、執法不公等失信行為,嚴重損害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導致整體社會信用的滑坡。所以信用道德建設應從政府抓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領導和幹部要深刻認識信用道德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樹立自覺尊重並恪守信用的意識,做誠實守信的表率。同時,政府要制止自己打“白條”行為和亂收費行為,克服官僚主義、懲治腐敗,杜絕行政不作為或亂作為行為,通過依法行政、公正執法的信守承諾和實幹精神,來維護黨和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取信於民。特別要完善和建立對領導幹部行使權力的全程監督和全方位監督機制,讓那些說假話、吹大話而不做實事的人自食惡果,並加大對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失信的懲罰。3.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當前社會信用意識缺失的壹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壹個完整配套、行之有效的社會信用體系,因此建立社會信用體系迫在眉睫。首先應建立全國聯網的企業信用檔案和個人信用檔案;二是建立科學公正的社會信用評估機構,任何人都可以向社會信用評估機構征詢任何壹個準備與之交易的企業或以何種方式交易;三是建立社會公示制度。4.加快產權制度的改革,明晰產權,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石在經濟學意義上,信用從廣義上講是信守合約,從狹義上講是指借貸活動。借貸活動是使用權有條件的讓渡,即以到期還本付息而讓渡使用權。這當然以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為前提的。而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客觀上要求明晰產權,要求產權能夠自我轉讓,也就要求構建起壹個有效產權制度。產權是信用的基礎,它實質是利益的體現。通過合理的產權制度設計使產權明晰化,物歸其主。人們就會有追求長遠利益的恒心。當人們享有完整的產權,就會自覺克服短期效益,不講信用的行為。我國長期以來存在著產權模糊和產權保護不夠等產權設置不合理的問題,這對於增強社會信用意識十分不利,只有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才能以此為基礎,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制度。5.加強法制建設,切實保障社會信用秩序重塑社會信用不僅需要強化誠信觀念,加強道德建設,更要強化法制建設,通過法律手段整治社會信用。壹是立法方面:立、改、廢多管齊下,以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首先制定全國統壹的信用法,使信用建設有法可依。其次修改現行有關法法律,使其對信用建設更具有針對性。如完善破產制度,維護債權人利益;完善代理制度,預防各種欺詐行為的發生;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交易透明度;對我國現行法律、規章進行清理,凡是與市場經濟規則相抵觸,與現行基本法律相沖突以及對相關領域信用建設不利的,要堅決廢止。二是執法方面:各部門轉變理念,嚴格執法,維護法制的權威和尊嚴。要認真解決執行難這壹頑癥,使法律真正起到懲罰失信者,警示欲違約者,保護守信者效果,維護法律尊嚴。三是加強各級政府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加大反腐力度,建立科學有效的機制,確保依法行政和執法的落實到位,切實維護法律的信譽。

  • 上一篇:信息技術的基本特征
  • 下一篇:宣傳欄的大海報大小合適——壹般海報的大小?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