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戰略地位的基本判斷
在中國,對電子信息產業戰略地位的認識是逐步調整的?深化的過程?信息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及其引發的信息浪潮?“新經濟”在世界範圍內的興起,使我們認真思考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的中國如何抓住信息化的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如何在結合實際國情的基礎上應對。協調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關系,如何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提升信息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這壹系列問題的內容都與新世紀的國家競爭戰略和工業化道路有關,其中最難把握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是,工業化和信息化過程中的階段性特征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相互促進的關系,具體來說就是如何發揮信息產業的系統效應來解決工業化中期的結構性矛盾,如何借助信息化走出壹條超越傳統工業化模式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意味著中國信息化的發展與後工業社會國家有著根本的不同,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階段性”特征;第二,要更加註重信息產業對整個產業結構升級的系統效應?所謂“階段性”特征,就是從我國的現實基礎出發,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著眼於產業的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使電子信息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體現“階段性”升級的軌跡?這就需要客觀評價信息產業的現狀和實際作用,發現主要矛盾,這也是我們今後制定階段性目標和政策的依據?
目前電子信息產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實際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壹,電子信息產業長時期的持續高增長,使得產業總規模迅速擴大,從而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呈現出持續性和規模化的特點?近十年來,電子信息產業壹直以GDP 2-3倍的速度增長,從1989到2001?全行業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潤和出口年均分別增長29%?27%?24%和30%;行業的長期高速增長使得其總規模迅速增加,通信?電子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89年的1.4%上升到2006年的4.2%?
二、電子信息產業的系統效應逐漸顯現,對傳統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和滲透作用逐漸增強?電子信息產業的戰略性?基礎地位不僅在於產業的發展速度和總規模,還在於提升經濟結構和增強其他產業競爭力的系統效應,這就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基本內涵?衡量這個問題,評估電子信息產業的系統效應,還缺乏必要的數據和分析工具(這也是國際上普遍存在的問題),但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說明:壹、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品結構,到2002年上半年,投資類別?消費類?三基產品產值比為50:30:20,而1989的產值比為16:53:31,這是產品結構的重大變化,特別是投資產品(基於計算機網絡?通信產品占壹半,說明信息產品應用加速向國民經濟諸多領域滲透,而不是依靠電視機等家用電器來維持電子信息產業的增長;二是實施信息化應用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從1985到2001,先後實施了12000個信息化項目,僅項目投資就達200多億元?2002年上半年,中國電子政務市場采購總額達到6543.8+054.9億元。政府信息化對行業信息化有什麽影響?企業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起到了很大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第三,出現了其他國家工業化中期罕見的現象,即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遠超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快速增長?通過觀察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和技術升級,不難得出兩個結論:壹是中國在加工組裝方面已經表現出比較強大和明顯的比較優勢,世界電子信息產品的制造正在形成向中國部分地區集中的趨勢;其次,技術創新和R&D能力逐步提升,這不僅體現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在華R&D中心的進入和布局,更重要的是自主原創技術(如TDCDMA標準)的局部突破和壹些創新型高科技公司的活躍和成長?電子信息產品的全球制造優勢(目前主要集中在低端產品和加工組裝環節)和生產低端產品的R&D能力日益增強是中國當前電子信息產業的兩大特點,形成了中國雖然處於工業化中期,但產業結構加快了高科技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並具有壹定國際競爭力的獨特現象?
上述現狀和實際作用表明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經濟發展?結構升級和提高國家競爭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並進壹步鞏固?成長?增強國際競爭力的現實基礎,以及電子信息產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構升級的戰略作用有待進壹步釋放?
兩個?當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基本特征:
1?中國已經成為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大國。
1989年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全球排名第九,1996第五,1999第三,總規模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國際地位穩步提升,已步入全球最大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國行列,且上升趨勢持續,即將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制造體系,彩電?微波爐?視頻播放器?卡帶播放器?電話?音箱?磁性材料等產品產量居世界第壹,部分產品在國際上占有較大市場份額,並形成較為雄厚的產業配套基礎?
2?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以其獨特的優勢,初步確立了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產業發展的顯著變化之壹是產業分工的變化,即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產業鏈垂直分工的形成和高度細分,以及由此推動的新壹輪國家間產業轉移,呈現出兩個重要特點:壹是這壹輪產業轉移伴隨著新的產業分工的出現,即加工?組裝?制造業等相對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環節從發達國家轉移過來,形成跨國公司優化其產業鏈布局,加工?組裝?制造等環節和研發?設計?品牌與其他環節的空間分離模式;其次,壹些有壹定基礎和比較優勢的低成本發展中國家承接了發達國家轉移過來的加工?組裝?制造業等環節,從而為壹些發展中國家參與新壹輪全球分工帶來機遇?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而言,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低成本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智力資源等。)?可觀的產業基礎和產能等綜合成本優勢,在此輪產業轉移中獲得了有利地位,初步確立了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重要地位——電子信息產品加工制造?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流通的格局已經形成?
如果從觀察問題的角度著眼於制造業優勢的形成過程,也可以清晰地發現結構升級的明顯步伐,產品結構從過去的家電低端產品調整為基礎產品?投資產品占據合理比例,尤其是關鍵元器件領域——集成電路。據粗略預測,“十五”期間,全國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業投資將達到6543.8+000億美元,相當於前30年投資總額的3倍,其中外資占壹半以上?
3?產業集聚已經出現,初步形成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信息產業基地
產業的區域集聚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發展的重要特征。美國矽谷?英國蘇格蘭科技區?印度班加羅爾臺北新竹科技工業園?法國昂蒂布?芬蘭赫爾辛基以色列特拉維夫是集群創新的成功範例?產業發展的區域集聚是為了提高規模經濟嗎?降低交易成本?有利因素的流動?* * *享受服務、基礎設施等多重用途,從而提高行業競爭力?中國已初步形成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信息產業基地是什麽?在這些產業集群中,主機企業和多級零部件供應企業之間形成了高度細化的產業分工,尤其是實時供應。交易成本低的產業配套能力,使得區內企業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力和市場適應能力?這些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也是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使其高度國際化,壹些產業基地成為某些電子信息產品的重要全球生產基地?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信息產業基地正在逐步發展成為影響全球市場的重要世界制造業基地?
4?企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
企業結構的變化伴隨著以下兩種變化:壹種是產業分工的變化(如生產外部化或內部自主化率降低),出現了大量專業化的零部件供應企業,相當壹部分企業在細分產品上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另壹方面,“全能”企業逐漸被市場淘汰,出現了許多為外國公司代工(即委托生產)的企業;其次,隨著外資企業的增多和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的股權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近期出現了外資企業“獨資化”的趨勢?區域結構的變化伴隨著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的形成,壹些傳統電子信息企業集中的地區出現了衰落,導致電子信息產業區域布局的大調整?
僅供參考,請大家自己學習。
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