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鹽場與地方在明朝時期黃河水災發生後,都受到了什麽影響?

鹽場與地方在明朝時期黃河水災發生後,都受到了什麽影響?

黃河,中國北方的壹條大河,中國第二長河,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全長約5464公裏,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裏。

黃河源

黃河北源發源於的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南源發源於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西源發源於西的。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流域圖1

黃河流域圖2

黃河流域上中下遊的劃分

黃河可分上、中、下三個河段。從發源地至內蒙古的河口鎮為黃河上遊,從河口鎮至河南省桃花峪為黃河中遊,從桃花峪到黃河口為黃河下遊。黃河中上遊以山地為主,中下遊以平原、丘陵為主,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遊,形成,有利於。但與此同時,由於大量黃沙沈淤,河道逐年擡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崗附近高出10米,絕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約束,致使黃河下遊河道頻繁決口與改道,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懸河",是高懸於冀、魯、豫、皖、蘇中原五省上空的壹柄長劍,也給中華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從歷史上看,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遊決口泛濫1500余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平均每三年必決堤壹次縱橫25萬平方公裏,對中國華北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

黃河每壹次沒有及時封堵的大規模潰決,都會使黃河改行新道,而每壹次改道都會在很長時間內帶來滔天的洪水,緊隨其後的就是瘟疫、蝗災,饑餓、貧寒,加之封建朝廷救援不力,就會沖刷出壹撥又壹撥生活無以為繼的災民,進而災民變流民、流民變饑民、饑民變暴民,匪患、起義、混亂相互交織,激發封建統治的矛盾,吹響揭竿而起的號角,成為改變中華歷史的大事件、大推手。。。。。。

歷史上黃河幾次重大決口改道都對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這裏列舉幾次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決口改道。

1、西漢末年黃河決口。

公元11年,也就是漢代的王莽時期,黃河在今天的河北臨漳縣西決口,向東南沖進了漯川故道,經由今天的河南,山東,陽谷和聊城地區,又通過山東的東臨、惠民等地,至今天的利津壹代匯入到海洋。河淮之間水災延續了60年之久。

當是時,西漢末年,政治腐敗,社會矛盾重重,朝廷奢華無度,地方搜刮盤剝,再加上豪強地主大量兼並土地,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經濟雕敝,所以人心浮動,政治危機愈演愈烈。加之黃河決口改道,點燃了農民起義之火,綠林、赤眉起義席卷天下,後來與劉演起義軍會合,成為東安建立的源頭。

綠林、赤眉起義直接推翻了王莽新朝,沈重地打擊了豪強地主的腐朽勢力,使大批奴隸、農民得到,緩和了土地高度集中和大批農民淪為奴隸的社會矛盾,為東安光武中興打下了基礎,但也與此同時打開了門閥豪強統治的大門。

2、隋朝末年黃河決口。

盛極而亡的大壹統王朝隋王朝,亡於瓦崗農民起義掀起的歷史大潮。而瓦崗寨起義之所以產生,也是天災人禍的***同作用,其中黃河水災是其中重要因素之壹。公元,山東、河南等地發生大水災,淹沒四十余郡;次年,山東又發大旱。此後,又發生瘟疫和大旱。百姓廢業,無以自給,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而卻對官倉控制嚴格,致使百姓只能以樹皮或泥土為食。百姓無以為生,只能揭竿而起。

  • 上一篇:如何實現電子政務信息共享業務協同?
  • 下一篇:電子商務畢業論文如何寫範文?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