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鹽城是江蘇第二大人口城市。目前,城鄉勞動力總供給為392.44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272.02萬人。654.38+28.9萬農村勞動力就業,其中勞務輸出79萬人,出國2.05萬人。剩余勞動力84萬,可輸出50萬,其中有特殊技能的2654.38+0萬。可供出口的勞動力資源中,大專以上學歷2.6萬人,高中(含中專、技校、職校)學歷26.5萬人,初中以上學歷20.9萬人;中級以上職業技能人員5.8萬人,初級職業技能人員14.8萬人。
問: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從總體上看,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程度低、管理落後、經營粗放、競爭力不強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還遠遠不能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後國際農產品市場的激烈競爭。目前,影響和制約我市農產品流通的因素和突出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缺乏宏觀調控手段,重視不夠。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但普遍存在重生產輕流通的現象。
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和短缺經濟時代下,抓農業就是抓糧食,抓糧食就是抓產量的封閉觀念和做法。生產與流通嚴重脫節,對農業市場化、國際化趨勢知之甚少。
現有的農產品流通政策、法律法規、市場體系、質量標準體系和市場信息體系不健全,沒有為農產品流通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政府對全省農產品流通缺乏長遠和統籌規劃,對農產品流通企業的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夠。
與對農業生產的投入相比,對農產品流通的投入明顯較少。與我市農業生產總投入相比,農產品流通專項投入不多,投入比例明顯偏低。
農產品多渠道流通格局形成後,在如何加強農產品價格控制、風險規避、質量保證體系和標準化體系等方面沒有有效的政策措施,市場規範化程度低。
農產品流通人才培養沒有提上日程,農產品流通管理人員和營銷人員素質普遍不高,難以適應現代流通發展趨勢。
2.2組織化程度低,渠道不暢。
根據農業生產經營的特點,農產品流通必須形成網絡密集、分工有序、組織嚴密的營銷體系,使商品流通順暢,充分發揮農產品資源的效益。
近年來,我市農產品賣難的情況時有發生。同時,還有大量耕地拋荒,農產品生產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資源優勢沒有完全轉化為商品優勢。根本原因是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流通組織化程度低。
我市除少數農產品外貿企業外,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專業化程度較低,農產品難以實現“大進口、大出口”,制約了農村商品生產的發展。
全省各地農貿市場多,銷售規模大,但基本都是由獨立經營戶組成,沒有形成合力,市場輻射功能有限。
受傳統體制影響,農產品產銷脫節,農工商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分工與合作。現有的農產品流通行業協會組織化、流通組織化程度低,企業規模小,經濟實力弱,沒有規模優勢。
農產品流通缺乏龍頭企業和組織完善的營銷組織體系。
2.3營銷手段落後,管理粗放
我市大量農產品都是賣家自發組織,分散經營,具有盲目性。各類農貿市場雖有壹定數量和規模,但主要是為經營戶提供經營場所。大部分設施簡單淩亂,商業檔次低,商品質量差,交易方式傳統。
大量中小企業和賣家誠信低下,經營不規範,商品質量難以保證,競爭無序。在調查過程中,企業普遍反映品牌農產品缺乏原產地保護措施,導致市場秩序混亂。
電子商務、聯合營銷、物流配送等現代營銷方式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和應用。
隨著全球經濟壹體化的發展,新的營銷理念和營銷方式不斷湧現。20世紀90年代以來,綠色營銷成為世界營銷方式的主流。然而,我國廣大農產品經營者綠色營銷觀念淡薄。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綠色壁壘”將對中國的出口構成新的威脅。中國每年70多億的出口被“綠色壁壘”阻擋。我市受“綠色壁壘”影響較大的農產品主要有茶葉、蜂產品和食用菌。
2.4基礎設施薄弱,物流效率低下
農產品流通具有數量大、品種多、體積大、價值低、季節性強、技術要求高等特點。
在調研過程中,各地普遍反映,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程度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嚴重制約了農產品生產和流通。(典型材料)
由於缺乏快速高效的物流體系,很多農產品只能在產地銷售。農產品很難運輸和儲存。雖然近年來我市交通設施建設發展迅速,但偏遠地區、山區、鄉村道路建設滯後,影響了農產品的收購和運輸。缺乏專業的運輸工具,很多農產品,尤其是鮮活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損耗很大。農產品專用倉庫、冷庫、保鮮庫嚴重不足。基本沒有高科技、大型的農產品倉儲設施。
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流通企業的檢驗設施幾乎是空白,檢驗技術落後。
近年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尤其是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而農產品流通企業信息化管理非常薄弱,投入少,缺乏信息化管理和開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