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鵝產業的產銷格局可分為四種情況:壹是產銷兩旺;二是供不應求;三是基本平衡;第四,北方養,南方賣。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四川、重慶、湖南、廣西為旺區,廣東、湖北、江西、新疆、西藏、上海、北京、天津、海南、香港、澳門供不應求,雲南、貴州、青海、臺灣省產銷基本平衡,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供不應求。
我國養鵝業存在的問題
缺乏行業組織
到目前為止,西北各省(區)還沒有相應的鵝產業組織,不利於鵝產業的溝通、互動與協調,信息共享和合法維權。在市場經濟瞬息萬變、行業信息稍縱即逝的時代,養鵝企業了解市場、掌握信息、爭取主動、擴大效益至關重要,西北養鵝業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從2002年到2014年,西北鵝育種基地先後舉辦了19次全國和區域性鵝產業會議和專題活動,但新疆地區參加人數不足10人。
工業效益不高。
雖然西北地區養鵝戶的期望值沒有經濟發達地區養鵝業從業者高,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專業技能欠缺、管理粗放無序、環節銜接不夠、效益有待提高等諸多問題。比如有的地區肉鵝回收價格常年不變,看似得心應手,易於操作,實際上並不符合市場需求,價格隨行就市,兼顧養鵝業各方面更合理的利潤分配。
鵝苗供不應求。
西北地區每年飼養鵝雛數百萬只,大部分需要從其他地區調入。2014?百萬鵝苗飛新疆?政策逐步完善了鵝苗的全國產銷網絡,也凸顯了新疆和西北地區發展鵝養殖和鵝苗生產的重要性。相對於南方的冰凍氣候,西北地區對鵝提前產蛋、推遲停產也是有利無害的。
縱觀我國養鵝業的歷史進程,分析養鵝業的現狀,借鑒臺灣省及其他國家養鵝業的經驗,展望我國養鵝業的發展前景,筆者認為,無論從天時還是地理位置來看,西北地區養鵝業的發展都有著良好的機遇。隨著西北養鵝業的發展,我國養鵝業的產銷結構出現了西繁西繁和西繁南銷兩種格局。西北地區的鵝產品與其他地區互補,優勢薈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享受到鵝肉做成的美味。
制約了我國南方養鵝業的發展。
華南地區壹直是我國鵝產業的主產區和銷區,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人民經濟收入的變化,也出現了制約鵝產業發展的因素。
1.環境汙染和矛盾日益突出。中國於2014年10月1日開始實施《規模化畜禽養殖汙染防治條例》。現代農業產生的糞肥以肥料的形式被自身吸收消化。為了保護環境,大規模養鵝也面臨著環評和治理門檻高的問題。
2.勞動力短缺和工人工資上漲。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2.7億農民工的工資水平正以每年14%的速度上漲,與之相伴的是?人口紅利?下降,近五成企業出現?難招?包括養鵝業在內的傳統養殖業的就業也不容樂觀。
3.養殖成本的投入在增加。飼料因素、環境因素、氣候因素、價格因素、就業導向等問題導致養鵝成本增加,擠壓利潤空間,進而影響從業者積極性。
4.耕地減少了養殖用地的短缺。南方地區經濟發展比較快,土地銳減。壹些地方的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壹步加劇了養殖用地的緊張。
5.流行病爆發的潛在風險仍然存在。我國南方長期飼養水禽,導致很多地方當地養殖場周邊病菌堆積嚴重,多雨潮濕的氣候加劇了家禽發病的概率。近年來,我國禽病疫情從南方地區蔓延,許多不利因素短期內難以改變或根除,疫病流行風險依然存在。
6.逐利思維導致養鵝業降溫。南方的養鵝業也經歷了副業?職業?少校?在產業過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經營項目的收益遠遠高於養鵝業。養鵝業與其他經營項目相比,無論是效益、勞動強度、福利待遇還是個人前途都不占優勢,也成為南方養鵝業降溫的誘因。
西北地區養鵝業現狀
西北地區的鵝有兩種:壹種是新疆伊犁的伊犁鵝,經過近300年的馴化,2000年被列為國家畜禽資源保護品種。伊犁鵝具有耐粗飼、適宜放牧、耐寒的特點。因為它是國內幾十個鵝品種中最慢的品種,還保留了短距離飛行的能力,所以又叫塔城飛鵝。
近年來,依托資源保護單位的努力和當地群眾的支持,伊犁鵝在純種繁育、種源利用、物種保護和綜合開發等方面做了大量科學、精細、復雜、具體的工作,為伊犁鵝在當地立足、輻射周邊、開發利用、擴大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二個品種是陜南漢中的漢中白鵝。由於漢中毗鄰四川省北部的廣元、巴中,部分縣(區)在歷史行政區劃上曾屬四川管轄,兩地的語言交流、風俗習慣、飲食結構、農耕方式、養殖項目等更加融合。養鴨鵝也是漢中和四川部分農民的傳統習慣,漢中白鵝也有壹段時間比較出名,但並沒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目前,除新疆、漢中外,與湖北、重慶接壤的陜西安康、與四川北部接壤的甘肅隴南、與四川西北部接壤的青海東南部等地的部分農民也有養鵝的習慣。
據統計,西北地區每年養鵝總數約600萬只。近年來隨著西北養鵝業的逐漸發展,2015養鵝賺錢了嗎?部分食品加工廠改建擴建,屠宰肉鵝。新疆有很多專門從事肉鵝回收屠宰的企業,對解決當地鵝農的後顧之憂,緩解賣鵝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重慶壹個老板,在新疆伊寧經營鵝加工,每年屠宰鵝200多萬只。產品不僅銷往本地區,還銷往四川、重慶、廣東等地。
至於鵝的餐飲烹飪,雖然Xi安、蘭州、銀川、西寧、烏魯木齊、拉薩等城市也有專門做清湯鵝和竹蓀的,但是江蘇、安徽等省也有外地商販經營四川紅燒鵝、固始鵝塊、南京鹽水鵝、黑龍江燒鵝、法國鵝肝以及西北壹些酒店、飯店做的燒烤紅燒鵝、鵝肉菜,除了飲食習慣、烹飪手法、品種之外,
發展養鵝業賺錢的有利條件
西北地域遼闊,汙染源少,養鵝業發展緩慢,人民經濟收入低,凸顯了科學發展的空間和前景。
西北壹直給人幹旱少雨的印象,這只是廣義上的地理分類。但從發展鵝養殖項目來看,尤其是鵝的旱育、圈養、放牧甚至籠養等方法是可以因地制宜、因時因人制宜的,並通過實踐取得了成效。西北很多地方還有豐富的水生植物,可以為養鵝項目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西北地區物產豐富,有的地方是玉米、大豆主產區,不僅自給自足,而且余糧作為主要飼料糧調入南方。其他品種如小麥、燕麥、蕎麥也有壹定的種植面積,在飼料品種和種植面積上也有優勢。
就養鵝行業而言,降低飼料成本是壹個永恒的主題,因為養鵝以青綠多汁的飼料為主,粗飼料為輔,精飼料為輔。科學合理地利用替代飼料,爭取養鵝業的最佳效益,也是養鵝業的重要課題。在這方面,西北地區有較多的替代資源,如農作物及渣滓、谷物、粉、粕、藤、蔓、枝、稈等,可供鵝利用。養鵝業因其投資少、肉期短、見效快、收益好而越來越受到重視。
與養豬相比,養壹個豬飼料可以養100只鵝,養壹頭豬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而養商品肉鵝的周期在80天左右。養壹頭豬能產肉100多斤,養100只鵝能產肉700多斤。壹般豬和鵝的售價相差不大。
就養鵝項目而言,經濟發達地區養鵝需要三個月,每只鵝的純收入為10元。沒有人願意做,但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很多人都渴望養鵝。可以說,養鵝是西北農民增加經濟收入的有效途徑,具有良好的養殖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