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養殖場調查報告

養殖場調查報告

養殖場調查報告範文

 養殖場的養殖過程妳了解嗎?以下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養殖場的調查報告範文,喜歡的可以收藏壹下!

  前言

 龍須菜與牡蠣混養及蝦蟹混養是南澳盛行的養殖模式模式,為南澳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並且進行龍須菜和太平洋牡蠣混養後當地就沒發生過嚴重赤潮。我們小組對此展開實地調研,采訪養殖戶並拍錄了龍須菜與牡蠣混養養殖工作流程,使我們真正的學到了養殖知識。這兩種模式對當地以及其他地區的養殖戶都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本文綜述了這兩種模式的養殖方法,對其對生態平衡的作用進行了探討。調研發現推廣這種模式,不管是從經濟效益上,還是海洋生態保護上,都有著它無可取代的價值。

  1. 調研背景介紹

 汕頭南澳縣是廣東省唯壹的海島縣,位於廣東省東端、南海與臺灣海峽交界的海域上,***有35個島嶼,總面積108.57平方公裏,其中主島南澳島面積106.14平方公裏,海岸線76.77公裏,人口7.2萬,目前仍以海洋漁業為主要產業。該縣擁有海域4,600平方公裏,海洋捕撈業發達,為全國水產百強縣。島上養殖業也很繁盛,主要養殖蝦、蟹、鮑魚等海鮮。在調研過程中,我們驚喜地發現,原來龍須菜與牡蠣混養、蝦蟹混養等模式在當地很是盛行,而且據養殖戶反映,收效甚好。因此,我們對此重點展開了討論和調研。

 龍須菜原產於我國山東省沿和日本沖繩島。既是提取瓊膠的優質原料,又是人類的綠色保健食品珍稀的海洋蔬菜,還是養殖鮑魚等海洋動物的優良飼料;栽培龍須菜還以其特有功能,凈化海區環境,減赤潮的發生,因而具有較高的食用、藥用和經濟價值,產生良好的生態效。1999年至XX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廣東省海洋資源研究發展中心和南澳縣科技興海辦公室合作,開展了“江蘺屬海藻龍須菜移植粵東南澳海區研究”項目,取得了豐碩成果,至今已達規模化生產水平。

 太平洋牡蠣原產於日本、澳大利亞,是壹種營養豐富、肉質肥美的名優經濟貝類,素有“海洋牛奶精品”美稱。南澳天然條件優越,發展太平洋牡蠣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早在壹九八四年,南澳就引進太平洋牡蠣進行吊養試驗,壹舉獲得成功,並壹直作為常規品種推廣養殖。

 據介紹,在南澳島,當地漁民嘗試對龍須菜和太平洋牡蠣進行“間插式”混養,既為漁民增加創收機會,又相當於在大海中建壹個巨型的汙水處理廠,有效凈化海水汙染[1]。汕頭1998年曾發生壹次赤潮,但自1999年引進龍須菜之後附近海域就沒有出現過赤潮。

 蝦蟹混養是近幾年海島漁民捉摸出來的壹套養殖方式,適用於很多地區套用,由於成效明顯,現已經推廣,幾乎每家養殖戶都采用這種模式。現在在全國各地已經有出現龍蝦與螃蟹混養的模式,據說,這樣養殖的龍蝦產量要比單獨養殖的龍蝦產量要高出十個百分點,而且龍蝦相對的個頭比較大,健康狀況良好。而螃蟹相對而言個頭也比較大,成熟的時間也會提早壹兩個星期。也有出現魚蝦混養的模式,這種模式效益很明顯,在長江中下遊特別盛行。它的好處就是魚能以蝦的排泄物為食,這不僅減少飼料,同時能保持池塘水質較好,有益於蝦的養殖,因為蝦的生長過程中對水質的要求要遠遠高於飼料的要求。另外,還有出現魚、鴨、水稻並存的養殖方式,不過只局限於南方水分充足的地方,魚、鴨的糞便不僅是水稻最好的養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形成了壹個局部的生態平衡模式。

  2. 調研活動概況

 調研組員:華南師範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赴汕頭南澳島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隊

 調研時間:2016年7月15日至2016年7月22日

 調研地點:後宅鎮西山村路段、後宅鎮羊嶼村各養殖場、羊嶼村近海養殖海域

  3. 調研方法介紹

 我們調研組采用走訪的形式,通過實地考察,采訪養殖戶,了解目前南澳養殖業的發展狀況。

 這次的采訪,我們調研組特別註重細節的問題,特別是在采訪過程中,註意與養殖戶的交流和互動方式。還有,就是特別註意養殖戶提到的壹些特別細微的養殖經驗,這些經驗很多都是他們能獲得成功的秘訣。

 采訪過程中,我們通過照相及錄像來記錄我們的調研過程,這增加了我們調研結果的可信度和說服力。特別是很感謝那位近海養殖的養殖戶,專門開船載我們出海拍攝他的牡蠣養殖方式和過程。

 盡管調研過程中遇到過重重問題,比如,天氣炎熱、有的養殖地段人煙稀少、養殖戶拒絕接受采訪……但每次我們的調研組員卻都能堅持下來,而且能及時調整調研方法,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壹套與之相適應的調研計劃。我們調研組組長還會定期開討論會、及時總結當天的調研結果。

  4 .調研結果

 4.1 龍須菜與牡蠣的混養模式[2]

 4.1.1 龍須菜的栽培模式

 4.1.1.1 筏式單養龍須菜。這是主要的栽培形式,其中大多數是在秋、冬、春三季連續栽培龍須菜3茬,少數是全年筏架不上岸,連續栽培4茬。

 4.1.1.2 龍須菜與海帶筏式輪養。9月--12月栽培龍須菜,12月--翌年4月栽培海帶,4月--7月栽培龍須菜;少數是7月--9月也栽培龍須菜。

 4.1.1.3 龍須菜與牡蠣筏式輪養。在夏、秋、冬三季吊養褶牡蠣,在冬、春季牡蠣收獲後栽培龍須菜1茬--2茬。

 4.1.2 龍須菜的栽培技術

  4.1.2.1 海區選擇。

 ①底質:除了凹凸不平的巖礁底質外均可。②水深:冬季大幹潮線下2.0m以上水深。③風浪與水流:目前,由於養殖器材堅固,抗風浪能力強,可以到潮流較急的海區養殖,風浪較小的海區要求潮流暢通。④水質:南方海區水質壹般較肥沃,只要養殖季節海區海水比重在1.018以上、沒有工業廢水嚴重汙染均可。

  4.1.2.2 海區布局。要求呈“品”字形排列。

  4.1.2.3 筏架設置

 (1)定位打樁。由於龍須菜在南方生產要避開高溫季節的臺風期,因此,考慮筏向的主要因素是潮流,筏向要盡可能做到順流。筏子的位置方向確定後,要確定筏長和樁間距離。筏身長度為50m--65m,錨纜繩的純長度為滿潮時水深的2倍--3倍。壹臺筏子的兩個樁間的水平距離為筏身長度加上錨纜繩與水深構成的直角三角形的另壹邊長度的2倍。兩筏之間的距離就是相鄰樁間的樁距,不同的養殖模式則不壹樣,有的2.5m--3.0m,有的4.5m--5.5m,這樣即可確定樁位。

 樁基材料視海區底質不同而異。沙泥質底的海區應選用大約直徑 13cm、長2m的松木為樁;泥沙底的海區選用大約直徑16cm、長3m以上毛竹為樁;軟泥質底的海區應拋50kg--100kg的鐵錨。註意毛竹末端要打通竹節,長度約占全長的1/3。除鐵錨外,各樁均要在頂端鉆孔以便系樁繩。

 (2)下筏。下筏前,錨纜繩要與樁繩連接好,浮綆繩上還需每隔50cm--60cm處綁好吊繩和相應的浮子後下海,每小區臺架的兩側還需加固橫繩,浮綆繩、橫繩與錨纜繩連接好,再將松緊不齊的.筏子整理好,使間距壹致,即構成單式筏架。筏架的松緊度要以最高潮也保持松馳為最適宜。

 (3)每小區(約3畝)的用料。除了樁基外,還有2160絲--2800絲的聚乙烯浮綆繩、橫繩、180絲的聚乙烯吊繩和2800絲--3600絲的聚乙烯樁繩、錨纜繩以及浮子等。

  4.1.2.4 取苗、夾苗、掛苗

 (1)時間。在水溫下降至27℃時,約在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2)苗繩。180絲--360絲聚乙烯繩,有3股3花、3股6花兩種形式,苗繩的撚度必須適宜,太松易掉苗,太緊易傷苗。分苗前幾天要把苗繩處理壹下,即新苗繩用水浸泡1天,舊苗繩用200ppm漂白色的粉末消毒、洗凈。

 (3)取苗。由於龍須菜基部生長速度慢於頂端,因此,除了要選擇生長良好、顏色紫紅、雜藻較少的龍須菜外,還要盡可能不用基部藻體為種苗。運苗期間要防止藻體幹燥和溫度超過30℃。

 (4)夾苗。應采用簇夾法。夾苗量以每米苗繩用50g龍須菜,把剔除雜藻(滸苔等)後當種苗的龍須菜按5g左右為壹小簇穿過苗繩,每隔5cm--10cm左右夾壹簇苗,應夾在苗中部,兩端露出5cm--6cm。夾苗時,防止陽光曝曬和藻體幹燥,以防藻體脫水和超過溫度上限。

 (5)掛苗。把夾好的苗繩兩端和浮埂上的吊繩連結好。

  4.1.2.5栽培管理

 (1)水層調節。栽培水層的調節,實際上是調節龍須菜的受光。龍須菜是好光性海藻,過弱的光照生長慢,但過強的光照對生長有抑制作用,甚至色素被陽光分解而褪色變黃,如不及時調整會變白脫落。

 (2)調整筏架。除適當增減浮力外,應及時補上被弄斷的繩子;要經常註意檢查筏架的牢固程度,每臺筏子的松緊要壹致,要求齊正劃壹,以保證生產安全,龍須菜受光均勻。

 (3)施肥。南方海區水質肥沃,壹般不施肥;但在個別季節,局部海區營養鹽不足時應考慮掛袋施肥。

  4.1.2.6 收獲曬幹

 經過 2個月--3個月的生長,龍須菜增重高達100多倍,這時藻體較粗,顏色紫黑,當每米苗繩達到3kg時即可收獲。除非病蟲害嚴重而搶收,否則不宜過早收獲,因為過早收獲的龍須菜含膠量較低。收獲應連苗繩壹起上岸,不宜采取割收法而留住基部。要選擇晴天早晨進行,以確保龍須菜能及時曝曬而不變質。如果第壹天沒曬幹,翌日壹定要曬幹,以便裝袋保存。

  4.1.3 太平洋牡蠣的養殖方法

 太平洋牡蠣是廣鹽性、廣溫的內灣貝類,具有個體大、生長快,產量高、適應性強的特點。它的軟體部豐滿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

;

  • 上一篇:信息工作人員上半年工作總結參閱
  • 下一篇:英國留學中介機構前十名都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